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如何按照教育科学的标准来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自有教育学家的定论。可如果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虽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一个“度”字。大到教学内容安排,难易程度的掌控;小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和“度”字有关。一个教师若能够用心去揣摩这个“度”,尽量在各个方面都把握好“分寸”“火候”,做到“适度”,就抓住了教学艺术的精髓和关键所在。
一、量度
所谓量度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学科总体安排,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对教材进行必要增删调整,分清主次,轻重,注意繁简详略。依据笔者经验,就一堂课45分钟来说,把主要论述内容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可以用剩余的时间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或者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核心和重点,融会贯通,而且这样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利于知识的吸收。切忌内容太多,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什么都重要,一节课下来,老师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学生疲于应付,有时甚至还完不成任务,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这不是教师的水平问题,主要是教学艺术也即没有掌握好课堂的尺度所致。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内容的多少是相对固定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势必难以从容不迫,影响教学效果,而太少了又显得课堂太松懈。要力求量度适中,为此要留有余地,以便于灵活掌握。
二、难度
一节课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也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不重视,教师也不好讲;如果太难,在有限时间内讲不清楚,又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为此,必须对整个教学内容的难点进行分析,梳理。对难点内容进行必要处理,化解,分解。例如有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就要对其进行详细讲解,这就叫处理。有的难点并不是重点,有的看起来很难,但并不需要同学们全面掌握,所以完全可以对其进行简单讲解,一带而过,使同学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这叫化解,等于化难为易。如果难点太多,又不能不讲,也可以把它调整到下一章, 下一节,这叫分解。例如:笔者在讲述《企业管理概论》其中一节“企业的概念和类型”时就是这样进行安排的:首先,这堂课对很多刚刚接触企业管理的学生来说是入门课,因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显然本节的核心和重点就是企业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处理”,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企业入手(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引出企业的概念,然后把企业的概念分解,抓住三个重要特征(企业的三个特征:以赢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赢亏;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逐一解释举例,务必使学生理解企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处理”。关于本节第二个问题“企业的类型”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因此只做简单举例了解即可(例如可以简单结合实例说明什么是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这就是所谓的“化解”。最后,由于这节课是学习企业管理的入门第一课,它和后续的企业管理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些关于企业的其他相关知识可以一笔代过,放到以后的章节讲解,这就是所谓的“分解”。总之,只要难易程度合理,学生努力学,教师认真教,就能达到教学目的了。
三、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但要难易适中,轻重合理,讲解清楚明白,而且要有一定的节奏感、韵律美,节奏感跟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安排决定了教学节奏的抑扬顿挫,快慢变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要难点速度要慢,语音要加重、提高。比较容易、不重要的内容,速度较快,语音较轻。而一节课的开头往往比较慢而缓,然后逐渐变为快而轻。讲解分析规律、概念,定义慢,语音重,而一般举例叙述就要快而且轻。这样,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交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特有的节奏感,音乐美。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除了最基本的量度、难度、速度之外,还涉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双边互动的配合及新教学手段工具的应用,如音像、多媒体的使用等等。都有一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要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要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恰当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工具,并且调动学生使师生形成双边和谐共振,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活泼,充满生机,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作用。但没有一种方法或手段是万能的,是最好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特别注意到它的“度”。
度的内容既深刻而又丰富,它体现了一种睿智深邃的教学艺术。能够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整体从内容到形式,到方式方法的协调一致,各个部分分配合理,适中,使整个课堂既严肃紧张又不失轻松活泼,既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传授了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能力,有张有弛,有起伏有高潮,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每个教师终生追求的理想目标。
一、量度
所谓量度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学科总体安排,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对教材进行必要增删调整,分清主次,轻重,注意繁简详略。依据笔者经验,就一堂课45分钟来说,把主要论述内容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可以用剩余的时间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或者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核心和重点,融会贯通,而且这样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利于知识的吸收。切忌内容太多,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什么都重要,一节课下来,老师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学生疲于应付,有时甚至还完不成任务,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这不是教师的水平问题,主要是教学艺术也即没有掌握好课堂的尺度所致。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内容的多少是相对固定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势必难以从容不迫,影响教学效果,而太少了又显得课堂太松懈。要力求量度适中,为此要留有余地,以便于灵活掌握。
二、难度
一节课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也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不重视,教师也不好讲;如果太难,在有限时间内讲不清楚,又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为此,必须对整个教学内容的难点进行分析,梳理。对难点内容进行必要处理,化解,分解。例如有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就要对其进行详细讲解,这就叫处理。有的难点并不是重点,有的看起来很难,但并不需要同学们全面掌握,所以完全可以对其进行简单讲解,一带而过,使同学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这叫化解,等于化难为易。如果难点太多,又不能不讲,也可以把它调整到下一章, 下一节,这叫分解。例如:笔者在讲述《企业管理概论》其中一节“企业的概念和类型”时就是这样进行安排的:首先,这堂课对很多刚刚接触企业管理的学生来说是入门课,因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显然本节的核心和重点就是企业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处理”,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企业入手(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引出企业的概念,然后把企业的概念分解,抓住三个重要特征(企业的三个特征:以赢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赢亏;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逐一解释举例,务必使学生理解企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处理”。关于本节第二个问题“企业的类型”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因此只做简单举例了解即可(例如可以简单结合实例说明什么是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这就是所谓的“化解”。最后,由于这节课是学习企业管理的入门第一课,它和后续的企业管理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些关于企业的其他相关知识可以一笔代过,放到以后的章节讲解,这就是所谓的“分解”。总之,只要难易程度合理,学生努力学,教师认真教,就能达到教学目的了。
三、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但要难易适中,轻重合理,讲解清楚明白,而且要有一定的节奏感、韵律美,节奏感跟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安排决定了教学节奏的抑扬顿挫,快慢变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要难点速度要慢,语音要加重、提高。比较容易、不重要的内容,速度较快,语音较轻。而一节课的开头往往比较慢而缓,然后逐渐变为快而轻。讲解分析规律、概念,定义慢,语音重,而一般举例叙述就要快而且轻。这样,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交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特有的节奏感,音乐美。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除了最基本的量度、难度、速度之外,还涉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双边互动的配合及新教学手段工具的应用,如音像、多媒体的使用等等。都有一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要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要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恰当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工具,并且调动学生使师生形成双边和谐共振,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活泼,充满生机,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作用。但没有一种方法或手段是万能的,是最好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特别注意到它的“度”。
度的内容既深刻而又丰富,它体现了一种睿智深邃的教学艺术。能够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整体从内容到形式,到方式方法的协调一致,各个部分分配合理,适中,使整个课堂既严肃紧张又不失轻松活泼,既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传授了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能力,有张有弛,有起伏有高潮,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每个教师终生追求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