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学刊》2020年总目录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词学研究的辉煌时期,标志这个时期的,一方面是对渺如烟海的古典词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此以《全宋词》(唐圭璋)、《全清词钞》(叶遐庵)的编选完毕,最大规模的词苑结集《强村丛书》(朱祖谋)的问世,《词曲史》(王易)的出版,以及第一个词学专门阵地《词学季刊》(龙榆生)的创刊为证;另一方面是,继晚清学者词学专家王鹏运、文廷式、郑文焯、况周颐等人之后,一批青年词学专家迅速成长为词坛主将,在继承和总结前人词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对词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在研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多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冷落。本书是"五四"运动以来首部系统评价曾巩的专著。全书分十章,计20万字,著者结合北宋政治与文化的广阔背景,具体考察了曾巩所以成为古文大家的诸种因素,依次评析了曾巩的政治与文学思想、散文成就与艺术渊源以及曾巩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对历来争论较多的曾巩诗歌也作了较客观公允的分析。此外,还在广泛搜求笔记、方高、族谱所存史料的基础上,就曾巩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作了澄清式的考辨。
自从"五四"文学革命,白话诗成为中国诗歌的正宗,七十多年过去了,被取而代之的古典诗歌并未寿终正寝,乐此不疲的创作者代不乏人。并且,由于此类创作的形式有复古守旧的意味,不宜提供发表,反倒纯洁了动机,写作全为自娱。必定是这种古老的诗歌形式中蕴藏着极大的魅力,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弄笔者。对古典诗歌魅力的探究,因此成为不会过时的课题。
《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张乘健《敦煌发现的〈董永变文〉浅探》力主《董永变文》"在中国古事的主体上奇妙地渗进古印度神话文学的成份","这是中印文化奇妙的交流中所产生的一段荒诞而甜蜜的因缘"。对于这个结论,笔者认为甚误,仅从张文"‘田常’斟疑"一节,议其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大误。
刘振东《甲骨刻辞、铜器铭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济宁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认为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散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赵昌平在《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一文中,通过对谢灵运诗之传承、体势、演进轨迹的切实把握,对中国山水诗的渊源问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从中国诗歌中山水成分的发展和谢诗创作历程来看,山水诗出于玄言诗的旧说大可怀疑。
王钟陵在《真实与形似》(《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南朝山水诗派兴起的原因、特征及意义必须从民族思维的理性化发展的角度去审规。作者首先指出:由司马迁、桓谭、王充、王府等汉代"异端"思想者所坚持,而在汉末魏晋获得很大发展的民族思维的理性化趋向,一方面使人们从"为人者天"的神学压抑中走了出来,向内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实实在在的人生;另一方面又使人们较大程度地脱离了灾变祥瑞和润饰鸿业的角度,从而能够如实地观察外物,于是便向外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然,认识和审美方才日益走向真实、细致和精深,
季羡林在《比较文学之我见》一文(《人民日报》1990年9月8日)中指出,现在不少作者喜欢中外文学家的比较。在中国选一个大作家,比如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雷芹、鲁迅等等;又在外国选一个大作家,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等等。
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为精神家园,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正是这“众妙之门”。该书从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与当代审美人类学的关系、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与中国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关系出发,对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根本内容、基本特色、主要类型、感知特点、原型意象、历史功能、以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在当代的历史重建等方面,作了开创性探讨。见解深刻,方法新颖、文笔清丽。
多年来,《文学遗产》杂志在古典文学界起着研究导向的积极作用,为发扬光大祖国优秀文化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尤其在近年经济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编辑部全体同志仍苦心经营,独立支撑着这国内外享有重名的杂志,更赢得广大读者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