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顾名思义,就是业绩突出、名气很大的老师。名气从何而来?我以为,名师之“名”,就来自名气的“气”,比如气概、气质、气脉、气度、气象、气场等等。就着给孙双金老师的书写序的机会,在这里尝试以他为样本,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气概
人们评判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往往是由对其气概的感受入手的,如果一个人有昂扬的气概,我们基本可以想见他的努力与向上。孙双金老师说:“人性,总是向善的。”他与陶继新老师对话时,陶老师说自己的成名秘诀:“无他,只是天天向前走一点而已。”孙双金对此十分激赏,是因为这样的回答也说出了自己的体验与心声。有着向善、向前的人生姿态,是一个好的职场人,自然也是一名好教师最为重要的人生底色。孔子与他的学生谈诗,有“素以为绚”的论断,向善、向前的“素”可以绘就“绚”的灿烂图景,而且,极“素”就可以看作大“绚”。别林斯基评价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认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充满诗意的全部奥秘,在于他的诗篇里洋溢着生活的微笑,俄罗斯的青年正是在这“生活的微笑”中受到鼓舞。每次与双金老师聊天,每次听他在一些公众的场合慷慨陈辞,总感到他斗志昂扬,总觉得他又有了或正在产生新的想法。我想,这是他的人生底色,是他的“生活的微笑”的基本态度使然。有了这样的态度,教育人还应该有梦想,有追求,还应该有些理想的色彩。《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巴尔蒙特的人生宣言是:“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太阳。”这是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大合唱的!孙双金老师就是一个教育追梦人,这使得他的人生进行曲铺就了向善、向前的音程。他做学生,就努力做一名好学生。中学毕业前,全乡中考他是第一名。进入丹阳师范后,他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尖子。学校为了打消毕业生实习前的紧张和担忧,从300名学生中选出两名上“示范课”,其中就有孙双金,绝对的百里挑一。做老师后,孙双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他说:“我的梦想中常常出现上课的情景。我梦中的课堂,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教学境界吧。”他上课,化的是水磨功夫,正是一节一节精彩的课,垫就了孙双金的人生高度。他做校长,梦想做一名好校长,“努力让学校充盈人文的光芒,让每一位师生在校园里幸福成长。”他说:为了梦想“我曾呕心沥血,我曾披星戴月,我曾上下求索。”柳斌同志曾在孙双金老师履职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之前,为这所学校题词:“含爱生情怀,有育人智慧。”现在看起来,这更像是对孙双金的北京东路小学的评语。孙双金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有着向善、向上的人生姿态和教育追求,有着积极昂扬的气概,这是成就名师的第一要素。
二、气质
在心理学家那里,人格可以按照一定的维度分成不同类型,比如艾森克提出人格划分的两个维度:人格的内倾与外倾;人格的稳定与不稳定。根据这两个维度,他又把人分成四种类型,即稳定内倾型与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与不稳定外倾型。这些类型分别对应于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这些类型的人有各具特色的气质,具体的人则可能是某些类型的综合。气质是具有先天倾向的,但环境与教育又可能影响人的气质的形成。借用心理学的性格理论分析孙双金,揣测他大概是稳定内倾型与稳定外倾型的综合,这表现在他的镇定、沉稳、开朗、乐观、善于克制自己、反应比较敏捷等等方面。由于“腹有诗书”,由于长期浸润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由于他注重交往艺术,一直能在学科前沿和教育前沿的圈子里参与对话,他养成了自己的气质特点。我特别推崇的,第一,书卷气。孙双金儒雅与沉稳,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书生本色。今年春节前碰到他,他告诉我,这几天出去淘了1000多元钱的书,准备春节假期好好读读,可见这个春节他是多么充实。孙双金老师的阅读由语文,而教育,而文化,当然后者对前者都是一种包容,其中可见他的人生境界是在不断拓展和提升的。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说“质”是人生的先天秉赋气质,那“文”就是后天书卷气息的熏染。孙双金的读书很杂,他读语文专业书,读文学书,读心理学书,他还特别爱读哲学美学书籍。他说,40岁以后读得最多的书是哲学类书籍,他还涉猎军事、政治、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自称争取做个“杂家”。其实,他的专业素养十分丰厚,我认为专家加杂家方能成为大家。有的学者主张人要有一部自己的大书,这部书是要反复阅读的,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对于孙双金来说,这部大书就是论孟,这不仅在于他对于论孟可以应邀去做报告,更在于他的思想和实践常常让人感觉是深得夫子之道的,譬如他“文质彬彬”,他“学而不厌”,他“一以贯之”,他“仁者爱人”。第二,朝气。林庚先生在论述盛唐文学现象时,提出了“盛唐气象”这个概念,并把盛唐气象的本质归纳为“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一位名师,一所学校,活力和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孙双金老师的朝气首先在他的童心、童真、童趣。在参与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时,有的学者提出,做一名好教师,要想象童年,回归童年。我们和双金在一起讨论时还提出,要把“好玩”作为评价一个人、一节课、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准,而我们所说的“好玩”,就是童心、童真、童趣。孙双金热烈地响应着这些主张,生动地实践着这些主张。在他看来,在校园里,在课堂里,“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听到孩子们发自赤子之心的天籁之声,内心的儿童情怀就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真的就变成一个长不大的儿童”。其次,孙双金老师的朝气在于他的校园里、课堂里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以他的“四小课堂”说,“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真是如禅宗言,“活泼泼的生命”。再次,孙双金的朝气表现在教学的创造性,这是由“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的特质决定的。孙双金说:“我读古今教育家的著作,颠过来倒过去,在字里行间读出两个字,那就是‘创造’。”孙双金上课常让人耳目一新,就在于他注重创造。七、八年以前,我为双金老师的一本书写序,便是就着他的实践讨论了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第三,大气。大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许有的跻身名师行列的也达不到这种境界,难能可贵的是孙双金是有的。我在私底下曾对他说过,你最宝贵的是有了些大气,“养吾浩然之气”,要特别珍惜之。从孙双金老师这里看,他的大气来自三个方面。首先,他是一名思想者。文学界有人说,三流作家拼积累,二流作家拼技巧,一流作家拼思想。我以为教育界完全可以套用这样的话,一流、超一流的教师必定都是思想者,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主张。孙双金老师就是靠情智教育的主张立足于教育界的。这样的思想,使他超越了功利化,追求人的真正发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其次,他是一名艺术家,教学艺术家。他的课大气磅礴,收放自如。无论有什么样的意外,他都能“淡妆浓抹总相宜”,顺其自然,再上层楼。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靳家彦先生在听了孙双金执教的《黄河的主人》后,激动地评说:“当前的某些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品位缺失。而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一课,则诗情洋溢,大气磅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那么和谐自然,水乳交融,让我们回味无穷。”又次,他是一名探路人。他努力站在学科前沿,提出“十三岁以前的语文”,为母语课程的构建努力探索。他经营自己学校时不断追问,我们的学校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往哪里走,怎样走。这些前瞻使他能超越当下,于是他有了大追求、大格局、大手笔。 三、气脉
气脉,指一个人的血气和脉络。论及诗文,气脉指的是气势、结构、脉络。一位名师,为人、思想、作文、上课,都是要讲究气脉调和、生机贯注的。以孙双金老师为例,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内在精神世界的谐和。我国的中医讨论人的气脉,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气脉调和。作为一名教师,自我内部景观十分重要,有一幅完整的美妙的内部世界的图画,教师有了自身认同,就会有了内心的力量。帕克·帕尔默认为:“自我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1]按照帕克·帕尔默的观点,这里的“多种力量”指的是认识自我——通过智能的、情感的、精神内在统一,完美交织成自己的内部图画;认识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自信地表达自我;认识学科——在个人意义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学科。[2]我想,孙双金老师的力量很重要的是来自他内心世界的完整,他的为人,就是情智互生、和谐统一的;他善于触摸学生情感脉络的跳动,并且注意在课堂上适度地“隐藏”自己,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推到思维的中央;他对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他说:“13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他说:“知识分种子知识和叶的知识两类,叶的知识再多再繁茂,也不能生长出新的知识,而种子知识能生根发芽,生长茁壮的枝干,开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因此我们在学生的心田要多播下种子知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种子知识就是经典文本。”情智语文已经成为他独树一帜的教育主张。正是在这些地方,他的智能、情感、精神已经融汇在一起,完美地交织成美好的图画。其次,孙双金老师的思想体系也是脉络清晰、生气贯注的。孙双金围绕情智教育,提出情智教学、情智校园、情智活动、情智课程,构成了学校文化完整的结构。他的情智语文每一点深入进去,你都感到自成体系又是相互贯通的。如情智语文的实施策略,他提出:①课堂富有画面感、场景性;②披文以入情;③课堂向学生的问题打开;④教学是挑起矛盾的艺术;⑤教学要运用故事思维。在这里,既有情智的交融,又有前后的贯通,可以见出气脉的通畅与生动。
四、气度
气度,指的是气魄和度量。这两个方面都是作为名师不可缺少的。先说气魄,我想就是有想法、能坚守。昆德拉说,一个有信念的人,是一个被限制的人。在当下这个应试教育猖獗的年代,自我限制、自我约束,就是一种大气魄,坚守信念、努力践行,又是一种大气魄。孙双金提出情智教育,直指现实社会“半人教育”的弊端,其实,知识教育的“半人”的完整性也是大打折扣的。我们应该关注所有学科的知识,但事实上得到重视的只是考试学科的知识;即使考试学科,我们应当关注全部知识,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关注考试说明明确的那些“点”,于是我们教学的是知识的碎片;即使是这些知识点,我们应该关注知识的整体性,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明确知识和缄默知识,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关注纸笔测试可以呈现的那些知识;即使是纸笔测试的知识,也应当常常回到知识生产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也应当关注知识的应用,但事实上知识已经被题目所代替,以至在有些学校,已经没有知识教学,只有讲题目、做题目、考题目了;即使是题目的教学,也应当以基础题为主,关注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但事实上有些老师已经把高难度题目的讲解和练习当家常饭了,以至我们的学生缺少了生活的必需品,面对的是他们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我在这里呼应孙双金情智教育提出的意义,其实只是强调情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孙双金不仅提出了,而且生动地实践了,这就有些气度不凡了。曾记得十年前,孙双金提出情智教育的时候,教育界有些学者提出质疑。他在虚心倾听的基础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曾说过:大凡一些杰出的人物,总是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负,管他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自己认定了的路,就坚定地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十年过去了,情智教育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赢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影响。
再说度量。会谦让,能容人,是名师应该具有的重要禀赋。有些老师也很聪明,起点也很高,但走不出来,难有影响,很重要的可能就是缺少度量。于漪老师说,她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同事,发现和学习同事的优点;另一把尺子量自己,发现和检讨自己的缺点。名师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和孙双金老师聊天,经常听他如数家珍,说起他的同事们,他夸陈静书记思路清晰,做事干练;他夸唐隽菁副校长低调沉稳,是一位老黄牛式的好领导;他夸张齐华副校长天资聪明,点子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夸朱萍主任性格温婉,外表优雅,内心坚强,做事执着……可见他对同事的优点是事事注意、时时留心的。孙双金老师对自己上的课成败得失是非常清醒的,他总是能冷静地审视自我。1989年孙双金参加全国大赛荣获一等奖之后,全国各地邀请讲课纷至沓来,但他没有被荣誉迷惑,他很清醒。他说:“但是不久我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问题:同一篇课文教学设计,为什么会在此地上得生动甚至轰动,而到彼地就上得沉闷,甚至很吃力?经过一阵闭门沉寂和反思,我发现原来我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而忽略了对儿童主体的研究。倾听儿童问题,倾听儿童见解,倾听儿童的心声,让我的教学又走入了新的天地。”波斯纳概括的“经验 反思”这一成长公式对于他也是完全适用的。
五、气象
气象,说的是情景和气派。苏轼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年暑期去梅里雪山,不时生出如苏东坡一样的感喟,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出无限瑰丽的景色,在梅里附近,我们常常为气象万千而惊叹不已。作为一名名师,本身就应是学子健康成长这种气象的创造者,以孙双金老师为例,在他这里,至少形成了三幅图景。第一,课堂上“活泼泼的”气象。孙双金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他认为好的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他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了,有的同志认为,自由地思想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是赞同的。孙双金老师总是能创造出民主、平等、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激活、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活力,让学生在不断接受思维的挑战中前行。正是由于他着眼于人的发展,所以这种“活泼泼地”生长的课堂,学生所得就不仅是知识,一定是情智谐和、共生共长。曾听孙双金说过这么一个小故事:2010年江西南昌市请孙老师去上课,他给孩子们上了《走近李白》一课。课上完之后,小朋友们要离开教室。这时,只见一位女同学走上讲台,对着孙老师说:“孙老师,我要授予您一枚奖牌。”孙老师一愣,心想,学生要授我什么奖牌?只见小女孩双手呈上一张纸片,是一枚用练习纸剪成的五角星,上面用钢笔写着四个大字——最佳教师。此事让他感慨良多,他说一生接受过很多金光闪闪的奖牌证书,但唯有这一枚学生用纸片剪的奖牌最为珍贵!它是纯真孩童发自赤诚之心的赞美啊,这是最高的奖赏!特别要提及的是,孙双金灵动的课堂,不是一个平面的展开,而是“登山型”的。与他所见略同,我在早几年也曾写过一篇《登山的启示》,那是因为有了一次缆车上下泰山的经历有感而发。是的,学习就是登山,不是代步式,而是自己一步一步地登攀,一路上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此一乐;在多条路径中选择,有个体的体验和探究,此二乐;路途上合作互助,相互提携,此三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享受审美的高峰体验,此四乐。孙双金活泼泼的登山课堂正是如此,学生在这里得到了知性的充实和诗性的升华。第二,教师群体相互映照的气象。孙双金深知,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身为校长的孙双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道德共同体,引导老师培育爱生情怀,以情智教育培育情智共生的学生;引导老师们研讨经典名著,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北小导师团,开设名师讲堂,为青年老师的成长给力;在生活细节上留心,常常有一束鲜花、一张贺卡给老师带来感动和感激……孙双金在对教师提出要求时,努力先走一步。2009年,他给自己定下的指标是读20本书,发10篇文章。年底一盘点,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竟有34篇。北小的老师是个积极上进的群体,现在已经呈现整体跃升的状态。“你读了吗?”成了大家见面的问候语,团队共同学习时的如切如磋常常会令大家流连忘返。近几年在江苏省最高级别的论文大赛中,学校教师取得的成绩令同类学校刮目相看。一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如陈静的“享受数学”、张齐华的“数学文化”、唐隽菁的“公民道德”、唐文国的“和谐语文”、朱萍的“作文教学”等等,都已成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学校已有特级教师多名,教学能手占教师总数一半左右。更重要的,他们都是那样阳光、开朗、积极向上。老师与校长、年轻老师与导师,老师们内部,都让人有一种相互映照的感觉。孙双金言及,自己总不免有些激动,他说,这自是他追寻的境界:“万类霜天竞自由”,“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第三,学校校园“五色为文”的气象。《礼记》云:“五色为文”,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孙双金校长的校园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座书香校园,学校有“13岁以前的语文”的校本教材,有北小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有书香家庭、班级小书迷评选活动,有作家进校园报告会、读书故事大奖赛、读书笔记、剪贴大展示等活动。这是一座畅想的校园,学校进行了“想象作文”的实验,低年级以创作童话故事为主,中年级以创作儿童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创作儿童小说为主。每个孩子都有几本自己的作品集,记录着自己成长的足迹。这是一座缤纷的校园,学校根据“追求心心相印的情智共生教育”这一办学理念,设计了红色为底,白色蝴蝶翩翩起舞的校标;在一楼大厅摆放着一只三角钢琴,每天由一名学生弹奏,以优美的旋律迎接师生们进校;设计了三层水景,喷泉涌动,层层递进,给人生机和灵动的美感;三层楼道分别引领学生回味经典,亲近历史,走近名人。这是一座创造的校园,北京东路小学成立了“娃娃科学院”“娃娃电视台”“娃娃书报苑”“娃娃参议院”等,经常举办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更是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正是这些主导性与丰富性统一的文化实践,使北小呈现出云蒸霞蔚、美轮美奂的生动气象。
一、气概
人们评判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往往是由对其气概的感受入手的,如果一个人有昂扬的气概,我们基本可以想见他的努力与向上。孙双金老师说:“人性,总是向善的。”他与陶继新老师对话时,陶老师说自己的成名秘诀:“无他,只是天天向前走一点而已。”孙双金对此十分激赏,是因为这样的回答也说出了自己的体验与心声。有着向善、向前的人生姿态,是一个好的职场人,自然也是一名好教师最为重要的人生底色。孔子与他的学生谈诗,有“素以为绚”的论断,向善、向前的“素”可以绘就“绚”的灿烂图景,而且,极“素”就可以看作大“绚”。别林斯基评价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认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充满诗意的全部奥秘,在于他的诗篇里洋溢着生活的微笑,俄罗斯的青年正是在这“生活的微笑”中受到鼓舞。每次与双金老师聊天,每次听他在一些公众的场合慷慨陈辞,总感到他斗志昂扬,总觉得他又有了或正在产生新的想法。我想,这是他的人生底色,是他的“生活的微笑”的基本态度使然。有了这样的态度,教育人还应该有梦想,有追求,还应该有些理想的色彩。《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巴尔蒙特的人生宣言是:“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太阳。”这是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大合唱的!孙双金老师就是一个教育追梦人,这使得他的人生进行曲铺就了向善、向前的音程。他做学生,就努力做一名好学生。中学毕业前,全乡中考他是第一名。进入丹阳师范后,他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尖子。学校为了打消毕业生实习前的紧张和担忧,从300名学生中选出两名上“示范课”,其中就有孙双金,绝对的百里挑一。做老师后,孙双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他说:“我的梦想中常常出现上课的情景。我梦中的课堂,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教学境界吧。”他上课,化的是水磨功夫,正是一节一节精彩的课,垫就了孙双金的人生高度。他做校长,梦想做一名好校长,“努力让学校充盈人文的光芒,让每一位师生在校园里幸福成长。”他说:为了梦想“我曾呕心沥血,我曾披星戴月,我曾上下求索。”柳斌同志曾在孙双金老师履职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之前,为这所学校题词:“含爱生情怀,有育人智慧。”现在看起来,这更像是对孙双金的北京东路小学的评语。孙双金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有着向善、向上的人生姿态和教育追求,有着积极昂扬的气概,这是成就名师的第一要素。
二、气质
在心理学家那里,人格可以按照一定的维度分成不同类型,比如艾森克提出人格划分的两个维度:人格的内倾与外倾;人格的稳定与不稳定。根据这两个维度,他又把人分成四种类型,即稳定内倾型与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与不稳定外倾型。这些类型分别对应于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这些类型的人有各具特色的气质,具体的人则可能是某些类型的综合。气质是具有先天倾向的,但环境与教育又可能影响人的气质的形成。借用心理学的性格理论分析孙双金,揣测他大概是稳定内倾型与稳定外倾型的综合,这表现在他的镇定、沉稳、开朗、乐观、善于克制自己、反应比较敏捷等等方面。由于“腹有诗书”,由于长期浸润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由于他注重交往艺术,一直能在学科前沿和教育前沿的圈子里参与对话,他养成了自己的气质特点。我特别推崇的,第一,书卷气。孙双金儒雅与沉稳,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书生本色。今年春节前碰到他,他告诉我,这几天出去淘了1000多元钱的书,准备春节假期好好读读,可见这个春节他是多么充实。孙双金老师的阅读由语文,而教育,而文化,当然后者对前者都是一种包容,其中可见他的人生境界是在不断拓展和提升的。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说“质”是人生的先天秉赋气质,那“文”就是后天书卷气息的熏染。孙双金的读书很杂,他读语文专业书,读文学书,读心理学书,他还特别爱读哲学美学书籍。他说,40岁以后读得最多的书是哲学类书籍,他还涉猎军事、政治、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自称争取做个“杂家”。其实,他的专业素养十分丰厚,我认为专家加杂家方能成为大家。有的学者主张人要有一部自己的大书,这部书是要反复阅读的,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对于孙双金来说,这部大书就是论孟,这不仅在于他对于论孟可以应邀去做报告,更在于他的思想和实践常常让人感觉是深得夫子之道的,譬如他“文质彬彬”,他“学而不厌”,他“一以贯之”,他“仁者爱人”。第二,朝气。林庚先生在论述盛唐文学现象时,提出了“盛唐气象”这个概念,并把盛唐气象的本质归纳为“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一位名师,一所学校,活力和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孙双金老师的朝气首先在他的童心、童真、童趣。在参与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时,有的学者提出,做一名好教师,要想象童年,回归童年。我们和双金在一起讨论时还提出,要把“好玩”作为评价一个人、一节课、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准,而我们所说的“好玩”,就是童心、童真、童趣。孙双金热烈地响应着这些主张,生动地实践着这些主张。在他看来,在校园里,在课堂里,“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听到孩子们发自赤子之心的天籁之声,内心的儿童情怀就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真的就变成一个长不大的儿童”。其次,孙双金老师的朝气在于他的校园里、课堂里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以他的“四小课堂”说,“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真是如禅宗言,“活泼泼的生命”。再次,孙双金的朝气表现在教学的创造性,这是由“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的特质决定的。孙双金说:“我读古今教育家的著作,颠过来倒过去,在字里行间读出两个字,那就是‘创造’。”孙双金上课常让人耳目一新,就在于他注重创造。七、八年以前,我为双金老师的一本书写序,便是就着他的实践讨论了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第三,大气。大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许有的跻身名师行列的也达不到这种境界,难能可贵的是孙双金是有的。我在私底下曾对他说过,你最宝贵的是有了些大气,“养吾浩然之气”,要特别珍惜之。从孙双金老师这里看,他的大气来自三个方面。首先,他是一名思想者。文学界有人说,三流作家拼积累,二流作家拼技巧,一流作家拼思想。我以为教育界完全可以套用这样的话,一流、超一流的教师必定都是思想者,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主张。孙双金老师就是靠情智教育的主张立足于教育界的。这样的思想,使他超越了功利化,追求人的真正发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其次,他是一名艺术家,教学艺术家。他的课大气磅礴,收放自如。无论有什么样的意外,他都能“淡妆浓抹总相宜”,顺其自然,再上层楼。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靳家彦先生在听了孙双金执教的《黄河的主人》后,激动地评说:“当前的某些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品位缺失。而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黄河的主人》一课,则诗情洋溢,大气磅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那么和谐自然,水乳交融,让我们回味无穷。”又次,他是一名探路人。他努力站在学科前沿,提出“十三岁以前的语文”,为母语课程的构建努力探索。他经营自己学校时不断追问,我们的学校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往哪里走,怎样走。这些前瞻使他能超越当下,于是他有了大追求、大格局、大手笔。 三、气脉
气脉,指一个人的血气和脉络。论及诗文,气脉指的是气势、结构、脉络。一位名师,为人、思想、作文、上课,都是要讲究气脉调和、生机贯注的。以孙双金老师为例,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内在精神世界的谐和。我国的中医讨论人的气脉,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气脉调和。作为一名教师,自我内部景观十分重要,有一幅完整的美妙的内部世界的图画,教师有了自身认同,就会有了内心的力量。帕克·帕尔默认为:“自我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1]按照帕克·帕尔默的观点,这里的“多种力量”指的是认识自我——通过智能的、情感的、精神内在统一,完美交织成自己的内部图画;认识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自信地表达自我;认识学科——在个人意义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学科。[2]我想,孙双金老师的力量很重要的是来自他内心世界的完整,他的为人,就是情智互生、和谐统一的;他善于触摸学生情感脉络的跳动,并且注意在课堂上适度地“隐藏”自己,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推到思维的中央;他对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他说:“13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他说:“知识分种子知识和叶的知识两类,叶的知识再多再繁茂,也不能生长出新的知识,而种子知识能生根发芽,生长茁壮的枝干,开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因此我们在学生的心田要多播下种子知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种子知识就是经典文本。”情智语文已经成为他独树一帜的教育主张。正是在这些地方,他的智能、情感、精神已经融汇在一起,完美地交织成美好的图画。其次,孙双金老师的思想体系也是脉络清晰、生气贯注的。孙双金围绕情智教育,提出情智教学、情智校园、情智活动、情智课程,构成了学校文化完整的结构。他的情智语文每一点深入进去,你都感到自成体系又是相互贯通的。如情智语文的实施策略,他提出:①课堂富有画面感、场景性;②披文以入情;③课堂向学生的问题打开;④教学是挑起矛盾的艺术;⑤教学要运用故事思维。在这里,既有情智的交融,又有前后的贯通,可以见出气脉的通畅与生动。
四、气度
气度,指的是气魄和度量。这两个方面都是作为名师不可缺少的。先说气魄,我想就是有想法、能坚守。昆德拉说,一个有信念的人,是一个被限制的人。在当下这个应试教育猖獗的年代,自我限制、自我约束,就是一种大气魄,坚守信念、努力践行,又是一种大气魄。孙双金提出情智教育,直指现实社会“半人教育”的弊端,其实,知识教育的“半人”的完整性也是大打折扣的。我们应该关注所有学科的知识,但事实上得到重视的只是考试学科的知识;即使考试学科,我们应当关注全部知识,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关注考试说明明确的那些“点”,于是我们教学的是知识的碎片;即使是这些知识点,我们应该关注知识的整体性,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明确知识和缄默知识,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关注纸笔测试可以呈现的那些知识;即使是纸笔测试的知识,也应当常常回到知识生产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也应当关注知识的应用,但事实上知识已经被题目所代替,以至在有些学校,已经没有知识教学,只有讲题目、做题目、考题目了;即使是题目的教学,也应当以基础题为主,关注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但事实上有些老师已经把高难度题目的讲解和练习当家常饭了,以至我们的学生缺少了生活的必需品,面对的是他们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我在这里呼应孙双金情智教育提出的意义,其实只是强调情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孙双金不仅提出了,而且生动地实践了,这就有些气度不凡了。曾记得十年前,孙双金提出情智教育的时候,教育界有些学者提出质疑。他在虚心倾听的基础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曾说过:大凡一些杰出的人物,总是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负,管他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自己认定了的路,就坚定地锲而不舍地走下去。十年过去了,情智教育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赢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影响。
再说度量。会谦让,能容人,是名师应该具有的重要禀赋。有些老师也很聪明,起点也很高,但走不出来,难有影响,很重要的可能就是缺少度量。于漪老师说,她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同事,发现和学习同事的优点;另一把尺子量自己,发现和检讨自己的缺点。名师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和孙双金老师聊天,经常听他如数家珍,说起他的同事们,他夸陈静书记思路清晰,做事干练;他夸唐隽菁副校长低调沉稳,是一位老黄牛式的好领导;他夸张齐华副校长天资聪明,点子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夸朱萍主任性格温婉,外表优雅,内心坚强,做事执着……可见他对同事的优点是事事注意、时时留心的。孙双金老师对自己上的课成败得失是非常清醒的,他总是能冷静地审视自我。1989年孙双金参加全国大赛荣获一等奖之后,全国各地邀请讲课纷至沓来,但他没有被荣誉迷惑,他很清醒。他说:“但是不久我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问题:同一篇课文教学设计,为什么会在此地上得生动甚至轰动,而到彼地就上得沉闷,甚至很吃力?经过一阵闭门沉寂和反思,我发现原来我追求的是教师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而忽略了对儿童主体的研究。倾听儿童问题,倾听儿童见解,倾听儿童的心声,让我的教学又走入了新的天地。”波斯纳概括的“经验 反思”这一成长公式对于他也是完全适用的。
五、气象
气象,说的是情景和气派。苏轼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年暑期去梅里雪山,不时生出如苏东坡一样的感喟,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出无限瑰丽的景色,在梅里附近,我们常常为气象万千而惊叹不已。作为一名名师,本身就应是学子健康成长这种气象的创造者,以孙双金老师为例,在他这里,至少形成了三幅图景。第一,课堂上“活泼泼的”气象。孙双金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他认为好的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他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了,有的同志认为,自由地思想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是赞同的。孙双金老师总是能创造出民主、平等、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激活、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活力,让学生在不断接受思维的挑战中前行。正是由于他着眼于人的发展,所以这种“活泼泼地”生长的课堂,学生所得就不仅是知识,一定是情智谐和、共生共长。曾听孙双金说过这么一个小故事:2010年江西南昌市请孙老师去上课,他给孩子们上了《走近李白》一课。课上完之后,小朋友们要离开教室。这时,只见一位女同学走上讲台,对着孙老师说:“孙老师,我要授予您一枚奖牌。”孙老师一愣,心想,学生要授我什么奖牌?只见小女孩双手呈上一张纸片,是一枚用练习纸剪成的五角星,上面用钢笔写着四个大字——最佳教师。此事让他感慨良多,他说一生接受过很多金光闪闪的奖牌证书,但唯有这一枚学生用纸片剪的奖牌最为珍贵!它是纯真孩童发自赤诚之心的赞美啊,这是最高的奖赏!特别要提及的是,孙双金灵动的课堂,不是一个平面的展开,而是“登山型”的。与他所见略同,我在早几年也曾写过一篇《登山的启示》,那是因为有了一次缆车上下泰山的经历有感而发。是的,学习就是登山,不是代步式,而是自己一步一步地登攀,一路上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此一乐;在多条路径中选择,有个体的体验和探究,此二乐;路途上合作互助,相互提携,此三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享受审美的高峰体验,此四乐。孙双金活泼泼的登山课堂正是如此,学生在这里得到了知性的充实和诗性的升华。第二,教师群体相互映照的气象。孙双金深知,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身为校长的孙双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道德共同体,引导老师培育爱生情怀,以情智教育培育情智共生的学生;引导老师们研讨经典名著,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北小导师团,开设名师讲堂,为青年老师的成长给力;在生活细节上留心,常常有一束鲜花、一张贺卡给老师带来感动和感激……孙双金在对教师提出要求时,努力先走一步。2009年,他给自己定下的指标是读20本书,发10篇文章。年底一盘点,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竟有34篇。北小的老师是个积极上进的群体,现在已经呈现整体跃升的状态。“你读了吗?”成了大家见面的问候语,团队共同学习时的如切如磋常常会令大家流连忘返。近几年在江苏省最高级别的论文大赛中,学校教师取得的成绩令同类学校刮目相看。一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如陈静的“享受数学”、张齐华的“数学文化”、唐隽菁的“公民道德”、唐文国的“和谐语文”、朱萍的“作文教学”等等,都已成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学校已有特级教师多名,教学能手占教师总数一半左右。更重要的,他们都是那样阳光、开朗、积极向上。老师与校长、年轻老师与导师,老师们内部,都让人有一种相互映照的感觉。孙双金言及,自己总不免有些激动,他说,这自是他追寻的境界:“万类霜天竞自由”,“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第三,学校校园“五色为文”的气象。《礼记》云:“五色为文”,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孙双金校长的校园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座书香校园,学校有“13岁以前的语文”的校本教材,有北小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有书香家庭、班级小书迷评选活动,有作家进校园报告会、读书故事大奖赛、读书笔记、剪贴大展示等活动。这是一座畅想的校园,学校进行了“想象作文”的实验,低年级以创作童话故事为主,中年级以创作儿童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创作儿童小说为主。每个孩子都有几本自己的作品集,记录着自己成长的足迹。这是一座缤纷的校园,学校根据“追求心心相印的情智共生教育”这一办学理念,设计了红色为底,白色蝴蝶翩翩起舞的校标;在一楼大厅摆放着一只三角钢琴,每天由一名学生弹奏,以优美的旋律迎接师生们进校;设计了三层水景,喷泉涌动,层层递进,给人生机和灵动的美感;三层楼道分别引领学生回味经典,亲近历史,走近名人。这是一座创造的校园,北京东路小学成立了“娃娃科学院”“娃娃电视台”“娃娃书报苑”“娃娃参议院”等,经常举办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更是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正是这些主导性与丰富性统一的文化实践,使北小呈现出云蒸霞蔚、美轮美奂的生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