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活的,动态的,充满灵性的。课堂是具有观察性的,也是可以诊断的。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是否做到巧应对,真转折,化解问题于无形,抓住契机,柳暗花明呢?在我的教学中,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急转弯”。
场景一:顺势而导
那是一节作文课,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讲作文的写作方法,忽然一对蝴蝶飞了进来,翩翩起舞。学生们一下子叫了起来:“好美啊 ,真漂亮!”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长得可真像啊,估计是双胞胎。”甚至有学生在小声嘀咕,“亲爱的,你慢慢飞……”引来其他同学忍俊不禁。学生们的注意力紧紧追随着蝴蝶,完全忽略了我的存在,似乎我是讲台上的雕塑。
我干脆清了清嗓子:“同学们,咱们干脆把它们抓住好不好?”
“好!”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我知道这是众望所归啊。
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场景,有的关窗,有的关门,学生们左扑右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追堵截。终于把蝴蝶抓住了,个个神采奕奕,得意洋洋。
我趁机对学生说:“请大家好好观察这两只蝴蝶,你能联想到什么,猜猜它们此时在想些什么呢?”
“它们在想要患难与共。”
“它们很想逃跑,去欣赏春天的美好。”
……
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不吐不快,这是我希望的。我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就对学生说:“你们说得真好,那咱们趁热打铁把抓蝴蝶的经过以及抓到后的感想写一写怎么样?”
“好!”
学生们立刻投入到创作当中,趁着兴趣,借着热情。我忽然有些感慨:“教师,学生,课堂是可以沟通的。
场景二:借题发挥
下午第一堂课,我在台上似乎是一个演员,用我的表演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忽然台下鼾声响起,我很想马上把王南叫起来,厉声斥责。学生们注意到我表情的变化,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似乎意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忽然灵机一动,走到王南身边,小家伙睡得正香,我于是对学生们说: “同学们,其实王南是在给我们上课。”
“上课?”学生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说:“要想把一件事描写得生动,惟妙惟肖,就必须正确使用象声词。”我凑过去,把手罩在我的耳朵上,俯下身去,倾听起来。学生们立刻被我逗笑了,王南也不好意思起来。
我说同学们已经清晰地听过了,那么现在谁能描述一下酣睡的声音。
“呼噜……”
你们刚才笑得那么爽朗,用什么样的象声词来描绘?
“哈哈……”
学生边说边笑,就在嘻嘻哈哈之间,牢牢掌握了关于象声词这个知识点。
谁说不能借题发挥?只要发挥得巧妙,发挥得有理就好。
场景三:顺水推舟
小丽在我的指导下,把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几次大动“手术”,终有起色。我在全班学生面前念了这篇反复修改的作文。这是学生们意料不到的,惊讶地窃窃私语,满腹狐疑的样子。
“抄的!”
“对,肯定是抄的。”
“她不可能写得这么好。”
学生们一副证据确凿的样子,似乎胜券在握。
我也顺水推舟地说:“还真让你们猜着了,确实是抄的。”
学生一脸愕然。
我接着说:“不过啊,这个‘抄’不是抄袭的‘抄’,而是誊抄的‘抄’。我可是亲眼目睹了她的作文一次次易稿,一次次从稿纸本挪到作文本,正是这种精益求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这一次的飞跃。”
学生们一下子沉默了,似乎陷入了深思。为自己的莽撞和武断,还是被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呢?
一句妙语,可以融化很多变故;一次转弯,可以豁然开朗;一点智慧,可以画龙点睛。
很多时候,墨守成规是对教学艺术的一种亵渎。既然是艺术,就该有活力,有创造性,能够最大化地点燃学生的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每一堂课都有别样的精彩。课堂是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而老师就是总指挥。期待我们的教学多一点“意外”,多一点出其不意,也就多一点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
责任编辑:徐艳兰
场景一:顺势而导
那是一节作文课,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讲作文的写作方法,忽然一对蝴蝶飞了进来,翩翩起舞。学生们一下子叫了起来:“好美啊 ,真漂亮!”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长得可真像啊,估计是双胞胎。”甚至有学生在小声嘀咕,“亲爱的,你慢慢飞……”引来其他同学忍俊不禁。学生们的注意力紧紧追随着蝴蝶,完全忽略了我的存在,似乎我是讲台上的雕塑。
我干脆清了清嗓子:“同学们,咱们干脆把它们抓住好不好?”
“好!”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我知道这是众望所归啊。
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场景,有的关窗,有的关门,学生们左扑右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追堵截。终于把蝴蝶抓住了,个个神采奕奕,得意洋洋。
我趁机对学生说:“请大家好好观察这两只蝴蝶,你能联想到什么,猜猜它们此时在想些什么呢?”
“它们在想要患难与共。”
“它们很想逃跑,去欣赏春天的美好。”
……
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不吐不快,这是我希望的。我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就对学生说:“你们说得真好,那咱们趁热打铁把抓蝴蝶的经过以及抓到后的感想写一写怎么样?”
“好!”
学生们立刻投入到创作当中,趁着兴趣,借着热情。我忽然有些感慨:“教师,学生,课堂是可以沟通的。
场景二:借题发挥
下午第一堂课,我在台上似乎是一个演员,用我的表演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忽然台下鼾声响起,我很想马上把王南叫起来,厉声斥责。学生们注意到我表情的变化,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似乎意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忽然灵机一动,走到王南身边,小家伙睡得正香,我于是对学生们说: “同学们,其实王南是在给我们上课。”
“上课?”学生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说:“要想把一件事描写得生动,惟妙惟肖,就必须正确使用象声词。”我凑过去,把手罩在我的耳朵上,俯下身去,倾听起来。学生们立刻被我逗笑了,王南也不好意思起来。
我说同学们已经清晰地听过了,那么现在谁能描述一下酣睡的声音。
“呼噜……”
你们刚才笑得那么爽朗,用什么样的象声词来描绘?
“哈哈……”
学生边说边笑,就在嘻嘻哈哈之间,牢牢掌握了关于象声词这个知识点。
谁说不能借题发挥?只要发挥得巧妙,发挥得有理就好。
场景三:顺水推舟
小丽在我的指导下,把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几次大动“手术”,终有起色。我在全班学生面前念了这篇反复修改的作文。这是学生们意料不到的,惊讶地窃窃私语,满腹狐疑的样子。
“抄的!”
“对,肯定是抄的。”
“她不可能写得这么好。”
学生们一副证据确凿的样子,似乎胜券在握。
我也顺水推舟地说:“还真让你们猜着了,确实是抄的。”
学生一脸愕然。
我接着说:“不过啊,这个‘抄’不是抄袭的‘抄’,而是誊抄的‘抄’。我可是亲眼目睹了她的作文一次次易稿,一次次从稿纸本挪到作文本,正是这种精益求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这一次的飞跃。”
学生们一下子沉默了,似乎陷入了深思。为自己的莽撞和武断,还是被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呢?
一句妙语,可以融化很多变故;一次转弯,可以豁然开朗;一点智慧,可以画龙点睛。
很多时候,墨守成规是对教学艺术的一种亵渎。既然是艺术,就该有活力,有创造性,能够最大化地点燃学生的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每一堂课都有别样的精彩。课堂是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而老师就是总指挥。期待我们的教学多一点“意外”,多一点出其不意,也就多一点意犹未尽。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
责任编辑:徐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