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景观营造历史经验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_lili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文明,其中历史城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尝试以历史文化名城——华阴古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传统城市风景营造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与城市风景营造手法,梳理出其中蕴含的城市营造理念。
  【关键词】:华阴;城市营造;山水格局
  1.古城营造经验研究背景
  现在的城市建设,由于注重对城市经济和功能的追求,忽略了对于城市风景的营造。在现代城市中,传统风景格局已经在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找不到历史上传统的风景格局;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历史经验也相对缺失;现在的城市风景规划大都是微观塑造,缺乏对于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的宏观把握,这与我国传统的城市整体观相违背。另外,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忽略了对于城市整体风景格局的把握,而现代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也没有将其融入城市自身的空间艺术构架之中,导致了现代城市建设与景观营造的脱节。[1]
  在现代城市中,传统风景格局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城市找不到历史上传统的风景格局,现代城市在风景营造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对格局的宏观掌控。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研究古代城市设计,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城市风景营造的真谛。能够更核心的掌握到人与城市的关系,进而以人的视觉感知角度去挖掘出城市风景的营造方式,使城市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和谐。
  2.华阴城市简介及历史变迁
  华阴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南部,东临潼关县,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毗邻,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据《太平寰宇记》:“以在太华山之阴,故名”。
  华阴以华岳而闻名,又因其“峻岳为砺,洪河作带,地险而固”,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誉、“入关第一冲邑”之称,汉相张良称赞其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
  华阴历史悠久,夏商时属雍州,战国时属魏,设华阴邑,秦时设宁秦县,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始置华阴县。唐垂拱元年(685年),更名仙掌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华阴,上元二年(761年),改太阴县,宝应元年(762年),复改为华阴,后相沿至今。
  3.华阴历史风景营造
  3.1华阴自然环境与城市整体格局营造
  旧志云:“太华为屏,首阳为卫,洛、渭绕其北,大河萦其南,左控桃林之固,右阻蓝关之险,四镇咽喉,滇蜀之门户也。”[2]《同州府志》曰:“东岳混论,南岳雄伟,北岳幽森,中岳肃穆,而西岳能兼得之,其灵秀尤生,是使独焉。”[3] 邑人李汝榛《华山集考序》载:“华之以岳称于五位也,其固然矣。今不岳而山之从邑,若谓是,亦邑中之一云尔。冠华于邑志之山之首,夫何为乎?另集而考焉。盖有说在华之为号崇、为体尊、为神严,关夫国家典礼,而其涵异蕴精,辉元象而奠坤纪,事赊文繁,不可以片言罄,而邑之命名实于是乎。”可见华岳地位之尊。[4]近代学者章炳麟提出,上古之人以华山之“华”为国名,后又以夏水之“夏”名国,几经演变,华夏二字相合,意即“华夏”之“华”即来源于华山。华阴县城正对华山三峰而建,“邑城弹丸耳,逼华岳之雄峻”。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其城依隋唐旧址而筑;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地震,城遭覆隍,复重筑,睥睨砌以砖;清时多有增补修葺。其城周围二里九分,旧高二丈二尺,后增筑至二丈七尺,城周有城濠,深浅不等;东门外有池水,经城外东桥下北流,折而至西北隅,注于西门外之长涧水;城东、西、南三面设门,东曰“莲珠”,西曰“金萼”,南曰“迎阳”,其上各有城楼。
  3.2城北“三楼”与华岳“三峰”对应之格局营造
  华阴城北无门,城墙之上筑三楼,与华岳三峰直对,并与武庙、文庙、县署相对,形成城市三条主轴线,堪称华阴城池之精妙所在。华山高峻,呈催压之势,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年)《华阴县志》述城之形势:“邑城弹丸耳,逼华岳之雄峻。县后故有浮图,经地圾损于应虚矣。夙议宜拓北垣以厚其体势,峻北阁以应其孤高。当事者咸曰工浩,未遑也。”可见当时已有拓北垣以称华岳孤耸之势之意。其后邑令王公与众谋曰:“北即不门,可无楼乎?如保障何?又乾维阙下,形家忌之。遂中创华灵毕萃楼,稍西建镇西楼,与附垣经阁鼎峙而三,应接三峰,如揖如拱。”又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华阴县续志》载:“北无门,三楼之建,旧志谓县令李九畴修,岁久,三楼颓圮。至(清)乾隆十五年,知县姚远翿劝谕绅士募捐重修,西曰‘翠灵’,中曰‘环翠’,东建尊经阁,以当三峰。”[[]]此三楼之建,不仅与华岳三峰遥相呼应,更壮城市之观瞻。此外,城北三楼亦与城内建筑相呼应,县署位于城北居中,与北城墙之华灵毕萃楼正对,县署之南又设华山门,正对南城门而直面华山。文庙、武庙列于县署之左右。镇西楼正对武庙,尊经阁与文庙轴线正对,形成城内三轴线,亦与华岳三峰相应接。
  3.3 西岳庙“三阶之分”“轴线之对”与其“望祭”之意
  华阴城之东三里许有岳庙镇,为西岳庙之所在。西岳庙始建于汉,盛于明清。明嘉靖三十四年,该庙因关中地震损毁,清代多次修葺扩建,有“五岳第一庙”之称。其址位于华山主峰正北十余里,坐北朝南,直面华山主峰。西岳庙形制规整,其轴线直指华山之巅,且起伏有致,层层抬高,以示“望祭”之意。西岳庙之轴线虽与华岳主峰正对,然非正南向,五岳庙中,惟有西岳庙如此,为其中特例。其中轴线分明,北起万寿阁,向南与大殿、五凤楼、华山主峰四点一线,从轴线上各处仰望华山主峰,则风景各有不同。西岳庙由南自北,循序渐进,有三阶之分,“盖言由卑达尊,渐次以行,其敬也”[5]三阶依次为:一阶有影壁、庙门、五凤楼,五凤楼为最高;二阶有棂星门、金城门、大殿,大殿為最高;三阶有寝殿、御书楼、万寿阁,万寿阁为最高。轴线前端有遥参亭,末端有游岳坊及三牌楼,整体呈高低错落、渐高递进之势。由此足见西岳庙之形制,“规制宏丽,称其山川”。2其轴线之对、循序渐进之势皆凸显“望祭”之意。
  3.4 华山风景营造及其“望岳”之道   华山之风景营造,因山麓、山中、山巅之不同而异,然皆以“望岳”为其营造之道。其一,山麓之处,为“望岳”之景。望岳之景,在华阴城池、西岳庙、古驿道、北斗坪、东沟梁、干秀湾、赛华山、玉泉院诸地。诸地因位置不同,亦可望不同之山景,有“步移景异”之意。其二,山峪之中,为“循岳”之景。华山深谷峪道,其中峰回溪转,景随步异,变化万千。华山游线亦以“循序渐进”为意,以西岳庙为先,瞻仰华岳之雄峻险拔,熏染人文意境;后至古柏行,至玉泉院,顺明净清凉山泉而上,乃至华山峪。其三,山巅之处,可见“岳渎相望”之景。秦岭、黄河在华阴相交,为五岳中独有,故“岳渎相望”成为华山之独具之风景,而岳渎之间,城池、岳庙、玉泉院等建筑皆为点缀。
  从上可见,古人在华山风景营造时,皆以“望岳”为其宗旨,通过借景对景之法,将华山诸峰纳入景观营造体系,并表达出对华岳之尊崇。[6]
  4.总结
  在古城营造智慧研究中,对于岳渎城市风景营造,首先对它的历史进行研究,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形成,深入研究了该地区的文化性,艺术性、风景营造智慧,空间形态和环境意境在该地区所形成的特征,为名山下的城市风景营造提供历史基础。
  名山下的城市营造并不是孤立的,是依附于周围的山川自然环境而展开的,城市并不是人居环境的主体,城池只不过是山川的一个附属品;在城市建筑分布上,都有一条登山路线把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建筑在登山路线上分部开来,其建筑也是烘托山这个主体的;古代的山岳离不开宗教文化的烘托,每座山都有自己的主题宗教特色;各个岳庙与山岳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在各个岳庙的建设及分布上,并通过各个岳庙的建设与城池山川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进一步证明古代城市基于自然山水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环境,营建出以自然环境为先导,结合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格局营造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代城市营造。
  参考文献:
  [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华阴县志》
  [3] 清咸丰二年(1852年)《同州府志》
  [4] 李汝榛:《华山集考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华阴县续志》
  [5]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华阴县续志》
  [6] 王树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汪德華.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在研究当代艺术过程中,不能忽略日本当代时尚与艺术鬼才村上隆,是他将美国波普(POP)[1]融入日本御宅族(Otaku)[2]动漫元素的超扁平风格(Superflat)[3]中,并掀起世界艺术视觉领域新风向。通过对村上隆经历梳理,探讨了解其艺术作品形态以及创作手法,从美学经验与社会文化角度去思考,如何在艺术实践中保持独立原创性并为大众所接收、及向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创作者个性与历史处境予以启示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课堂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性质等因素的限制,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课堂的期待和向往。对于一节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来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课堂灵活而巧妙的导入,就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新旧知识,指导着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回顾和温习。一方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凝聚力,使学
期刊
【摘要】:摹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为:效仿,照着样子做。英文Imitation或者Copy。在柏拉图之前,已经有古希腊学者对摹仿说进行了论述。,“摹仿说”逐渐演绎、融汇和发展,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仍不断被运用到艺术理论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 摹仿;现实的镜子;达芬奇  一、摹仿说早期发展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活动相联系的,指与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
期刊
【摘要】: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现阶段,我国现代工笔人物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各国文化的精华,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工笔人物画呈现大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我国人物画的发展步伐。本文主要对中国工笔人物画多元化形成的原因 以及近几年来中国工笔人物画多元化的发展体现进行了简要探析,并阐述了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突破。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多元化;突破;探析
期刊
【摘要】:随着知识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上的交流和碰撞为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方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油画艺术成为了西方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艺术的发展不仅为西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油画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西方油画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其诸多的表现性因素对油画艺术中的流派发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通过对于西方油画艺术的简要分析,对其表现性的主要体现形式和
期刊
【摘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与经济、政治和国家地域有着密切联系。早期现代主义是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为广大穷困大众设计的;而国际主义生长在一个商业化的文化土壤中,他更多的是垄断的、资本主义的。一战后,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难,尤其是住房问题严重,大量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居。一些设计和建筑家不得不为民众生活着想,从而远离以往主要针对贵族和少数人的装饰之风,从而得到求新的建筑风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国外的文化和技术,进入到中的市场。尤其在环境设计方面,西方的文化和设计风格对国内的环境设计影响较大,由于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在国内很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没有应用到现代的环境设计中。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中的运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环境设计概念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并对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今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因而关于城市当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城市建设当中的艺术设计水平也有了新的价值理念。本文将结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理念观点来进行创新艺术设计建设,旨在能够提高我国的城市建设艺术水平,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现代城市建设;环境艺术;设计  前言: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
期刊
【摘要】:在对于传统雕塑作品的探讨中,往往关注的角度在于雕塑形态自身的形式结构意义和其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关联性视觉塑造,对于时间这一概念往往只加以作品与时代的关联性叙述,对于作品本身的形式构筑所产生的时间性谈及较少,本文将从艺术家付青莲的雕塑作为切入点,探究时间性的视觉化转译。  【关键词】:形式;时间性;视觉性;转译  艺术作品的构成是多种要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排列关系而形成的视觉呈现物,所以可以把画
期刊
【摘要】:在我国,综合材料在油画创作中运用的较为广泛,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油画创作的新材料;另一方面则是当前我国油画创作受到了西方油画创作观念的影响、我国提倡创新理念以及艺术理念的更新等,使得综合材料油画创作得到了我国油画创作者的认可和支持。本文从综合材料和油画结合的原因入手,进而分析了综合材料油画技法,并对综合材料在油画创作运用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综合材料在油画创作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