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喧哗与骚动》是20世纪美国文学巨匠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作风格使之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中,福克纳摆脱了传统创作中使用的形式与结构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本文从时间叙事策略角度探讨了《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体系,让读者能够更为深刻地了解福克纳作品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叙事艺术之美。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时间 心理 叙事策略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作风格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力作。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中使用的形式和结构方法,运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和实验性艺术技巧,从时间的表现形式和叙事学中的时间角度出发,讲述了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康普生家的故事。通过“心理时间”、“时序颠倒”等艺术手段,叙述了康普生家30多年的荣辱兴衰,刻画出一个个极度痛苦、疯狂、病态、扭曲的灵魂,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
小说是“时间艺术”,《喧哗与骚动》是以时间为主题之一的小说,其独特的时间叙事策略是无与伦比的,小说通过单一与反复相交替的错乱的时间叙述手法,突出了要强调的主题,把读者带入一座时间的迷宫,为读者进一步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 以四个特别的时间为聚焦点的叙事结构
作品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构成了叙事作品的结构,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从表层结构上看,《喧哗与骚动》包括四章和一个附录,在叙述中,福克纳分别选取康普生家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以及黑人女佣迪尔西作为叙述者。以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四个特别的时间为聚焦点来安排作品的时间顺序结构。这四个日期在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心理时间上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康普生家族在三十年间的兴衰。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1928年4月7日为标题,由叙述者班吉讲述了当前以及过去的所有重要事件,包括童年的圣诞节、凯蒂的婚礼、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去世和昆丁的自杀等;在小说的第二章,福克纳选择1910年6月2日为特别的时间点,以叙述者昆丁的生活、见闻以及思想活动,来反映凯蒂的沉沦与昆丁自己的绝望。小说中这样描写到:
“清早,在哈佛的寝室里,窗框的影子显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里来了,听见表在嘀嗒嘀嗒地响。……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我把表给你,不是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放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钟表杀死时间,只要那些小齿轮在喀哒喀哒地转,时间便是死的;只有钟表停下来时,时间才能活过来。”
所以昆丁在砸碎手表、打好行李、写好遗书之后,乘电车横穿波士顿。这一天昆丁遭遇了很多事,他最终为了妹妹凯蒂的失贞与嫁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在叙述中反复穿插着昆丁的真实活动和对往事回忆的意识活动;第三章标题为1928年4月6日,在这章中,作者通过杰生叙述了倒霉且令人愤怒的一天。小昆丁逃学与流浪艺人交往、情妇来信以及班吉被阉割,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第四章福克纳将时间定格在了1928年4月8日这一天,小说中描绘了黑人女佣迪尔西与一个白痴如痴如醉地倾听耶稣受难故事的情景,用耶稣的复活寄托了复萌与重生的希望。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通过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互相渗透和彼此交融向人们展示了小说新颖独特的时间结构布局,令读者耳目一新,深刻体验到文学之美。
二 以人物意识流动的规律为叙事时序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他以意识为中心,把故事的时间打乱,将一个个时间片段用一个个独立的意识活动连接在一起,把流动着的意识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从而实现了对故事的叙述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示出人类在生存困境中的复杂心理结构。《喧哗与骚动》中的前三章是意识流手法运用比较集中的章节,作者通过人物思想上的自由联想,把不同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事件混为一体,让作品显得有些凌乱,令人费解。但这些行动和思想片段却都在围绕着几个中心题材,即康普生家的四个孩子的命运,凯蒂的怀孕、班吉的被阉、昆丁的自杀和杰生的憎恨。
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通过班吉狂乱的意识流动,书写了康普生家孩子的童年,将康普生家颓败的气氛进行了渲染。班吉是个有智力缺陷的人,福克纳选择他作为叙述者,就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尽头的现在时间里,在班吉的世界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都被他叙述为1928年4月7日发生的。因为他当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班吉的记忆回到过去,但他没有时间的概念,对过去与现在没有界定,所以他的意识流狂杂混乱,成为一个典型的白痴所讲的故事。
在小说第二章昆丁作为叙述者的部分,作者对昆丁的描写将意识流这一手法用到了极致。这一章主要描写了昆丁投水自尽那天的活动,作者通过运用多达二百多次的意识转换,为读者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将死的灵魂。作者在小说中三次提到“报三刻的钟声”,这短短瞬间让昆丁的内心极度疯狂变化,不可控制。福克纳通过打碎时钟与时间的概念,将一幅扭曲的心灵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哈佛的学生,昆丁的智商和修养都是一流的,所以他非常清楚自己对妹妹凯蒂的感情是一种病态的情感,因此他才会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小说中这样描写到:
“我犯了乱伦的罪,我说父亲啊是我干的,不是达尔顿艾密司。”“……失去贞操的为什么不能是我,而只能是她呢?”“盐渍地没有死亡……盐渍地没有死亡。”“我听到她的心跳得很稳……黑暗里发出汩汩的声音忍受香味波浪似的……扭曲地压在我的身子下面。”“你爱他吗?……是他硬逼你的吧?那么是他硬逼你就范由他摆布的吧?他比你力气大,明天我要把他杀了,我发誓,明天……以后你和我别人谁都不告诉咱们可以拿我的学费先用着……凯蒂你恨他对不对……帐篷里特别是那忍冬香味……空气勉强吸进肺里,周围都是浓得化不开的忍冬香味。”“这个时间之外真的有一个地狱就好了;纯洁的火焰会使我们两人超越死亡。到那时你只有我一个人,到那时我们两人将置身在纯洁的火焰之外的……”。 昆丁的这些内心独白时而紧张,时而涣散,沉浸在半清醒、半梦幻、半回忆、半癔癫的状态之中,真实地反映出他在自杀前内心的状态。他多次重复了一些句子和词语向父亲诉说了他与凯蒂的“乱伦”,作者在现实和虚幻、过去和现在之间,通过抽象思维、哲理性体悟和精神恍惚状态的梦等种种潜意识活动,构成一股复杂的意识流,用钟表与时间的交替描写把人物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传统创作手法很难表达出来的。
在第三章节杰生部分的叙述也有混乱的一面,攻于心计、富于逻辑的杰生是一个偏执狂和虐待狂,他的自我表白和辩解将他扭曲的心态暴露无遗。
作者通过康普生家三兄弟各具特色的意识流活动,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探索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动机,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在三个人纷乱与混沌的叙述中,也道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作者通过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三个人物形象的心灵独白,叙述了康普生家的衰败以及家庭成员们各自的悲剧,体现出他们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反映了南方古老的贵族家庭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普遍没落。
三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处理
叙事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时间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则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它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在小说文本中叙事时间具有显性的特点,而故事时间则是隐性的,叙事时间经常会把故事时间进行切割、打乱、模糊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能够增强小说的叙述效果。
时序、时距和频率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我们把作品中故事时间顺序与叙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称为时序。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采用了颠倒时序的艺术手段,通过31240的方式,将时间倒错,由本来在康普生家三兄弟中排行最小的班吉先进行叙述,然后才是由应该最早出场的昆丁讲述,通过颠倒秩序反映出作者对这一喧嚣世界的无序状态的感慨,使叙事时间获得了独立的品质。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它是故事时间长度与叙事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可以让小说的叙事速度呈现出快慢变化,当故事时间长于叙事时间时(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叙事速度变快;当故事时间短于叙事时间时(即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叙事速度变慢。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作者福克纳在叙述康普生家族长达30多年的荣辱兴衰时,仅仅用了四个叙事时间,他利用人物心理时间,采用时空切换的方式有效延长了叙事时间,让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运行在一个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环境机制下,使说小的表现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体现了作品创作中对时间的革新,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张力。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叙述频率的差异会造成阅读效果的不同。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利用多次讲述发生在同一次的事使故事情节产生重复的效果,他首先通过让康普生家的三兄弟班吉、昆丁和杰生先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然后设置“全能角度”黑人女佣迪尔西为故事情节主线,讲述剩下的故事,这样的创作手法能够使在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情境中的一些重要的事件可以有节奏地进行重复,从而揭示出一种恒定的、深刻的意义和象征意蕴。
四 结语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作风格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力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从时间叙事策略角度探讨《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体系,为读者欣赏小说的文学之美提供了新的视角,让读者更为深刻地了解了福克纳作品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叙事艺术。
参考文献:
[1] [法]让-保罗·萨特:《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徐朝:《〈喧哗与骚动〉的多个神话原型解读》,《作家》(下半月),2008年第2期。
[3] 丁洁:《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 莫小英:《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现代基督教末世思想》,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 [美]菲利普·科恩、多琳·福勒:《关于福克纳给〈喧哗与骚动〉写的序言》,朱振武:《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张磊,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时间 心理 叙事策略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作风格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力作。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中使用的形式和结构方法,运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和实验性艺术技巧,从时间的表现形式和叙事学中的时间角度出发,讲述了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康普生家的故事。通过“心理时间”、“时序颠倒”等艺术手段,叙述了康普生家30多年的荣辱兴衰,刻画出一个个极度痛苦、疯狂、病态、扭曲的灵魂,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
小说是“时间艺术”,《喧哗与骚动》是以时间为主题之一的小说,其独特的时间叙事策略是无与伦比的,小说通过单一与反复相交替的错乱的时间叙述手法,突出了要强调的主题,把读者带入一座时间的迷宫,为读者进一步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 以四个特别的时间为聚焦点的叙事结构
作品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构成了叙事作品的结构,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从表层结构上看,《喧哗与骚动》包括四章和一个附录,在叙述中,福克纳分别选取康普生家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以及黑人女佣迪尔西作为叙述者。以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四个特别的时间为聚焦点来安排作品的时间顺序结构。这四个日期在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心理时间上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康普生家族在三十年间的兴衰。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1928年4月7日为标题,由叙述者班吉讲述了当前以及过去的所有重要事件,包括童年的圣诞节、凯蒂的婚礼、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去世和昆丁的自杀等;在小说的第二章,福克纳选择1910年6月2日为特别的时间点,以叙述者昆丁的生活、见闻以及思想活动,来反映凯蒂的沉沦与昆丁自己的绝望。小说中这样描写到:
“清早,在哈佛的寝室里,窗框的影子显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里来了,听见表在嘀嗒嘀嗒地响。……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我把表给你,不是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放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钟表杀死时间,只要那些小齿轮在喀哒喀哒地转,时间便是死的;只有钟表停下来时,时间才能活过来。”
所以昆丁在砸碎手表、打好行李、写好遗书之后,乘电车横穿波士顿。这一天昆丁遭遇了很多事,他最终为了妹妹凯蒂的失贞与嫁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在叙述中反复穿插着昆丁的真实活动和对往事回忆的意识活动;第三章标题为1928年4月6日,在这章中,作者通过杰生叙述了倒霉且令人愤怒的一天。小昆丁逃学与流浪艺人交往、情妇来信以及班吉被阉割,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第四章福克纳将时间定格在了1928年4月8日这一天,小说中描绘了黑人女佣迪尔西与一个白痴如痴如醉地倾听耶稣受难故事的情景,用耶稣的复活寄托了复萌与重生的希望。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通过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互相渗透和彼此交融向人们展示了小说新颖独特的时间结构布局,令读者耳目一新,深刻体验到文学之美。
二 以人物意识流动的规律为叙事时序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他以意识为中心,把故事的时间打乱,将一个个时间片段用一个个独立的意识活动连接在一起,把流动着的意识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从而实现了对故事的叙述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示出人类在生存困境中的复杂心理结构。《喧哗与骚动》中的前三章是意识流手法运用比较集中的章节,作者通过人物思想上的自由联想,把不同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事件混为一体,让作品显得有些凌乱,令人费解。但这些行动和思想片段却都在围绕着几个中心题材,即康普生家的四个孩子的命运,凯蒂的怀孕、班吉的被阉、昆丁的自杀和杰生的憎恨。
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通过班吉狂乱的意识流动,书写了康普生家孩子的童年,将康普生家颓败的气氛进行了渲染。班吉是个有智力缺陷的人,福克纳选择他作为叙述者,就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尽头的现在时间里,在班吉的世界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都被他叙述为1928年4月7日发生的。因为他当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班吉的记忆回到过去,但他没有时间的概念,对过去与现在没有界定,所以他的意识流狂杂混乱,成为一个典型的白痴所讲的故事。
在小说第二章昆丁作为叙述者的部分,作者对昆丁的描写将意识流这一手法用到了极致。这一章主要描写了昆丁投水自尽那天的活动,作者通过运用多达二百多次的意识转换,为读者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将死的灵魂。作者在小说中三次提到“报三刻的钟声”,这短短瞬间让昆丁的内心极度疯狂变化,不可控制。福克纳通过打碎时钟与时间的概念,将一幅扭曲的心灵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哈佛的学生,昆丁的智商和修养都是一流的,所以他非常清楚自己对妹妹凯蒂的感情是一种病态的情感,因此他才会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小说中这样描写到:
“我犯了乱伦的罪,我说父亲啊是我干的,不是达尔顿艾密司。”“……失去贞操的为什么不能是我,而只能是她呢?”“盐渍地没有死亡……盐渍地没有死亡。”“我听到她的心跳得很稳……黑暗里发出汩汩的声音忍受香味波浪似的……扭曲地压在我的身子下面。”“你爱他吗?……是他硬逼你的吧?那么是他硬逼你就范由他摆布的吧?他比你力气大,明天我要把他杀了,我发誓,明天……以后你和我别人谁都不告诉咱们可以拿我的学费先用着……凯蒂你恨他对不对……帐篷里特别是那忍冬香味……空气勉强吸进肺里,周围都是浓得化不开的忍冬香味。”“这个时间之外真的有一个地狱就好了;纯洁的火焰会使我们两人超越死亡。到那时你只有我一个人,到那时我们两人将置身在纯洁的火焰之外的……”。 昆丁的这些内心独白时而紧张,时而涣散,沉浸在半清醒、半梦幻、半回忆、半癔癫的状态之中,真实地反映出他在自杀前内心的状态。他多次重复了一些句子和词语向父亲诉说了他与凯蒂的“乱伦”,作者在现实和虚幻、过去和现在之间,通过抽象思维、哲理性体悟和精神恍惚状态的梦等种种潜意识活动,构成一股复杂的意识流,用钟表与时间的交替描写把人物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传统创作手法很难表达出来的。
在第三章节杰生部分的叙述也有混乱的一面,攻于心计、富于逻辑的杰生是一个偏执狂和虐待狂,他的自我表白和辩解将他扭曲的心态暴露无遗。
作者通过康普生家三兄弟各具特色的意识流活动,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特色,探索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动机,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在三个人纷乱与混沌的叙述中,也道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作者通过白痴、精神崩溃者、偏执狂与虐待狂三个人物形象的心灵独白,叙述了康普生家的衰败以及家庭成员们各自的悲剧,体现出他们对现实的失望,以及从昔日旧梦中觅得安慰的期望,反映了南方古老的贵族家庭无力抗拒历史进程的普遍没落。
三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处理
叙事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在小说创作中,叙事时间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则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它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在小说文本中叙事时间具有显性的特点,而故事时间则是隐性的,叙事时间经常会把故事时间进行切割、打乱、模糊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能够增强小说的叙述效果。
时序、时距和频率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我们把作品中故事时间顺序与叙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称为时序。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采用了颠倒时序的艺术手段,通过31240的方式,将时间倒错,由本来在康普生家三兄弟中排行最小的班吉先进行叙述,然后才是由应该最早出场的昆丁讲述,通过颠倒秩序反映出作者对这一喧嚣世界的无序状态的感慨,使叙事时间获得了独立的品质。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它是故事时间长度与叙事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可以让小说的叙事速度呈现出快慢变化,当故事时间长于叙事时间时(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叙事速度变快;当故事时间短于叙事时间时(即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叙事速度变慢。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作者福克纳在叙述康普生家族长达30多年的荣辱兴衰时,仅仅用了四个叙事时间,他利用人物心理时间,采用时空切换的方式有效延长了叙事时间,让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运行在一个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环境机制下,使说小的表现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体现了作品创作中对时间的革新,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张力。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叙述频率的差异会造成阅读效果的不同。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利用多次讲述发生在同一次的事使故事情节产生重复的效果,他首先通过让康普生家的三兄弟班吉、昆丁和杰生先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然后设置“全能角度”黑人女佣迪尔西为故事情节主线,讲述剩下的故事,这样的创作手法能够使在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情境中的一些重要的事件可以有节奏地进行重复,从而揭示出一种恒定的、深刻的意义和象征意蕴。
四 结语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作风格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力作,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从时间叙事策略角度探讨《喧哗与骚动》的时间体系,为读者欣赏小说的文学之美提供了新的视角,让读者更为深刻地了解了福克纳作品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叙事艺术。
参考文献:
[1] [法]让-保罗·萨特:《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徐朝:《〈喧哗与骚动〉的多个神话原型解读》,《作家》(下半月),2008年第2期。
[3] 丁洁:《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 莫小英:《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现代基督教末世思想》,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 [美]菲利普·科恩、多琳·福勒:《关于福克纳给〈喧哗与骚动〉写的序言》,朱振武:《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张磊,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