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活动环节,深入实践学习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身体上的‘尺’”选自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是“厘米和米”这单元之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旨在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长度。以下是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这节课经历的实践与反思。
  一、初次教学
  【谈话引入】
  (课前收集组员的一拃、一庹的数据)
  (1)复习:最近我们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能比画出1厘米吗?1米呢?(一食指宽,比一庹短一些……)这些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2)你还知道哪些身体上的“尺”?你的一拃和一庹大约有多长?
  小结:我们二年级小朋友的一拃大约是15厘米,一庹大约是1米20厘米。
  【认识“身体尺”】
  (1)一庹和一拃。
  师: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身体上的“尺”?
  生:手指宽1厘米。
  生:一庹。
  师:还记得你的一庹大约有多长吗?
  生1:1米23厘米。
  生2:1米15厘米。
  师:我们二年级小朋友的一庹大约是1米20厘米。(板书)
  师:(比画一拃)这是?大约有多长?
  生:一拃,大约15厘米。
  师:对,这也是一把“身体尺”,我们小朋友的一拃约是15厘米。(板书)
  (2)一步和一脚。
  师:不光我们手上有“身体尺”,脚上也有呢!(视频)看清了吗?一脚是哪一段?
  生:(指一指)这一段是一脚。
  师:你听得真仔细!今天我们说的一脚是指穿上鞋后的长度。(板书)
  师:瞧,迈开脚,又是一把“身体尺”。(视频)一步是哪一段?要注意什么?
  生1:(指了后脚尖与前脚跟之间的一段)这一段。
  师:同意吗?我们再看一遍视频。
  生2:脚尖与脚尖之间的一段(上来指出),应该是这一段。
  师: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这一步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师:想测一测你的这两把“身体尺”有多长吗?一起来听活动要求。
  (3)活动一:量一量。分别测量出小组成员的一步和一脚有多长。
  小组汇报:我们小组成员的一步大约长50厘米,一脚大约长20厘米。(板书)
  生:这四把“身体尺”中,最长的是一庹,最短的是一拃。
  (4)活动二:数一数。在米尺上试一试,1米大约有几拃?几步?几脚长?(视频演示)
  第一次教学,教学到活动二的汇报环节已经超过了40分钟,整节课中教师的关注点放在了“怎么量”。但学生还无法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身体尺”的优越性。已经录制了视频,大大地节约了讲授的时间,为什么时间还是不够用?到底时间浪费在了哪儿?通過和教研组同事们一起探讨,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问题1:明确小组分工。在活动一中,大部分小组是轮流测量完一脚的长度,再测一步。3分钟的活动时间根本来不及。而实际汇报中,教师发现很多小组确实只来得及测量了4个脚长。面对8个数据的测量,如何提高效率?是否可以在小组测量中再次细化分工?比如两两合作,两人先测一脚的长度,一人量一人记,然后交换;同时另外两人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完再交换任务。这样做,时间能缩短一半。细化任务,让学生明确知晓在小组活动中的分工。
  问题2:提炼活动环节。本课的活动设计参照教材的要求,是不是每个活动都是必要的?有没有什么活动环节可以简化?活动二研究的是“1米大约有几拃?几步?几脚长?”按照要求至少要测量3次。有了视频的讲解,理论上时间应该不长。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测量1米大约有几脚时,耗时很长,学生走得非常不自然,测量结果误差太大。仔细想想,这个测量是否可以省去换一个方式?根据前面的测量,一步大约是50厘米,通过简单推算,二年级的孩子能得到1米大约有两步,再选两位同学进行验证。这样有了更多层次的体验,真正能做到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问题3:优化测量空间。测量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虽为每一个活动小组提供了一把米尺,但在具体操作中,发现如果地面有一些刻度,测量会方便不少。由此,想到了将皮带尺贴在地面。一来方便测量,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优化测量,还将教室的课桌进行了重新组合,减少一半的课桌,将空间释放出来。让学生真正的活动,深入的感悟。
  二、再次教学
  在前一次的教学基础上,针对“活动一”做出如下补充:
  (1)出示活动一的要求,师:你想怎么分工?
  生:一人记录。
  师: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一桌测量一脚有多长,另一桌测量一步,量完交换。明白了吗?
  汇报、小结:二年级小朋友的一步大约长50厘米,一脚大约长20厘米。
  (2)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步吗?(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一步大约是50厘米,50 50=100,100厘米是1米。
  生2:1米里面有两个50厘米,所以1米大约有两步。
  师:真棒!你推算出1米约有两步!想验证吗?(生示范,板书)
  (3)活动二:数一数。(和初次试教相比,改变不多)
  【用“身体尺”量】
  (1)合理选择。
  师:量单人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
  生:课桌的长可以用拃来量,脚也可选用,步不合适。
  师: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呢?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黑板较长,高度合适,可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的“身体尺”来测量。   (2)活动三:测一测。(课后完成)
  要求: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算一算长度大约是多少。
  【回顾反思】
  师:回顾测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生1:“身体尺”测量比较方便、比较快。
  生2:我知道1米大约有我的几拃、我的几庹、我的几步、我的几脚长。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其實关于我们的“身体尺”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拓展阅读:神奇的“身体尺”)
  通过细化分工、提炼必要的活动环节,第二次教学大大节约了时间,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在40分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方面得到了提升。但觉得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方面,学习还不够深入。与师傅陆玉辉老师和名师工作室导师冯桂群老师讨论后,觉得可以做出以下修改。
  第一,活动三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测量。但不测,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应用价值。不妨选择黑板,一来让学生确实应用到所学,二来黑板长度较短,测量方便、快捷。
  第二,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但却忽视了“身体尺”的局限性。不妨在测量黑板的活动中,进行对比。选择身高差距较大的三个实验对象——教师、学生1(个子较小)、学生2(个子较高)。让学生在测量后思考,用同一把“身体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怎么结果不一样?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身体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变化而变化,要想测出准确的长度还要用到尺。辩证地看待我们身体上的“尺”,回归测量要统一标准,深入实践学习。
  三、第三次教学
  这次执教,在活动三之前增加了如下环节:
  师:想不想用一用你的“身体尺”?测量黑板你想选哪一把“身体尺”?
  生:一庹,量起来很方便。
  师:是啊,可以用一庹来量一量。(教师示范)一庹、两庹,约两庹半。
  生1:(个子较小)一庹、两庹、三庹、四庹,黑板大约有我的四庹长。
  生2:(个子较高)一庹、两庹、三庹还要半个手臂长,大约三庹半。
  师:咦?同样的长度,怎么我们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生:身高不一样,一庹长度不一样。
  小结:每个人的身体尺不完全相同,就像老师和这两个小朋友。即使同一个人,今天的你和十年后的你,“身体尺”也会发生变化,要想测出准确的长度还要用到尺,用我们统一的标准!
  通过三次教学设计的修改,不断完善与优化教学。学生在测量中,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了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经历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结果不一样。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课无止境,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提炼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活动环节,进行有效活动;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深入实践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民阅读”和“社会数字化”的今天,人们对阅读的重视早已从文学领域拓宽到数学领域,并深刻领会到数学阅读之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然而小学生数学阅读生活质量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而是仍处于低质状态。笔者从“数学阅读”的概念出发,以“回文数”的阅读实践为例,阐述“读、疑、思”的改善数学阅读生活质量的阅读模式,以期引发数学教师的共鸣,积极改善小学生的数学阅读现状,提高数学阅读生活质量。  关键
摘 要: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以人为本,做好学情分析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抓手。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学情前测的统计和分析,开展基于学生真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  关键词:学情分析;学情前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测量”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摘 要:“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互动机会,并唤醒学生认知主动意识,利用认知储备基础,调动学生参与数理研究的积极性,在不断提升认知品质过程实现思维更新,数学素质的塑造。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活思维;唤醒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贴
告诉我们一件最近你关注的事情?  我注意到大家对《大圣归来》的态度。虽然故事本身有很多提高空间,但做成这样真不容易,真好。很多人自发去挺这部电影,我很高兴,因为在其中看到了一种态度,大家更愿意去接受实力,而不是浮华的花招。  过去一年中电影行业让你最有感触的变化是什么?  年轻人很努力,整体在提升。我特别希望有一群年轻人冲到前面去,票房比我好那是肯定的,他们做的特技或别的尝试,本身的级别就比《泰囧
[摘 要] 文章基于教学实践,以“简易方程”为例,探究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探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应紧扣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合理规划与设计,使探究活动有序、有效推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協同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小学数学  作为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强调,要从课程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让学生成为主动建构者,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
摘 要: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强调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文章作者结合自己的一堂课为例着重阐述如何深度开发教材,以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教材;深度开发;焕发活力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成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摘 要:就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而言,通行教材版本很多,比如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物理工具,也是传播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教授数学技能的信息载体。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揣摩教材,领悟其思想精髓,才能掌握数学教学的内核,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材;内核;研读;深入;对比;版本  要想找准教程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读懂教材是基础,教学设计要出质量、
徐昂对“尺度”这两个字有一种充满了智慧的理解。他不站在任何一个极端上——既不赞同忽视现实的一味对抗,也不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动权。  某种程度上他是圆滑的,不愤怒,不消极,善于躲避、周旋,用技巧而不是蛮力来实现目的。  1  话剧导演徐昂的中年危机来得比其他人要稍早一点儿,发生在他28岁时。整夜失眠,他心里有非常明确想排的剧本,但时机尚未成熟。  直到2013年,他把这个剧本变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十
胡振宇就像一颗卫星。  “五、四、三、二、一……发射!”  随着他制造的火箭拔地而起,他的声名一飞冲天。他被送入通往成功的轨道。在汹涌而来的创业大潮中,胡振宇从火箭业余爱好者,成为一家估值上亿元公司的创始人。他展示着太空梦想,也赢得欢呼,圈入资本。  诸多光环笼罩着他:科技天才、商界精英、体制的挑战者。人们也许为光芒所目眩神迷,也许因其中名不副实的那一部分而愤怒。  不该忘记的是:卫星本身并不发光
摘 要:基于证据的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践行,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证据有多少价值,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都需要对证据进行分析与挖掘。教学證据分析的实践策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之一。我们可以用证据链的层层逼近分析法对证据进行分析,最大化发挥其作用,为教学判断与决策提供支撑。  关键词:教学证据;分析;实践样态;证据链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其中信息获取的手段、途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