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探秘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教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放权,我们其实都明白良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怎么回事,但恰恰就是不愿意放。这是比不知道该怎么改革还要糟糕的事!上海纽约大学是一连串高校自主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序曲。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期盼着这所新的学校能为中国现代大学摸索出一条改革路径。
  
  再过几天,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将在上海再一次迎接他的老朋友——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两人的这一次会面,不为别的,正是为第一所中美合办大学敲定最后的事宜。此外还将部署开展奠基等系列工作。
  如果一切顺利,两年后,在外企扎堆的陆家嘴地区,中国教育界将迎来新中国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NYU Shanghai)。届时,这所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办的大学将充分借鉴美国最大私立大学纽约大学的办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据纽约大学方面介绍,他们和中方合作伙伴期望2013年能开始招收本科生。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著名高等学府看好并落户中国。中外合作办学在让中国学生获得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正在探索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启示?中国教育那些饱受诟病的顽疾又会否受到“混血大学”的冲击而产生“鲶鱼效应”?教育专家们期待找到答案。
  早先,一手操办上海纽约大学筹建工作的俞立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承诺:“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前人没有走过的一条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期盼着这所新的学校能为中国现代大学摸索出一条改革路径。
  
  水到渠成
  
  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的交流由来已久,除了双方教授科研合作、对外汉语教师联合培养等项目外,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成规模的合作始于2006年。当年,纽约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上海中心,每年选送优秀本科生来沪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华东师大为美国大学生开设中文、中国文化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纽约大学的教师也会到上海中心为双方大学生讲授部分课程。双方学分可以互认、互转。
  由第一批18名学生到如今每批100多名学生,来沪学习的纽约大学学生逐年增多,截至目前,已有700多名纽约大学学生到华东师大学习。
  上海中心项目的合作,使双方不断地相互深入了解。建立上海纽约大学的想法就此在塞克斯顿的脑海中产生。这个提议得到了俞立中的热烈回应。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这或许是每一个大学校长的梦。而这两位校长都有一样的改革共识:国际化。
  2006年,俞立中就任华东师大校长,他深知“国际视野”是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优势。地处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已经具有很好的客观条件。而华东师大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更是把推进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路径。
  现在见到国外大学校长,俞立中给他们介绍自己学校的时候,從来不用华东师大每年发表多少SCI论文这样的国内话语体系,“而是告诉他们,我们的人才培养希望怎样去做”。
  跟俞立中一样,建立一个全球化的教学网络来抗衡常春藤名校,亦是塞克斯顿2002年担任纽约大学校长后力推的改革。早在他担任纽约大学法学院的院长之时,他便成功地把纽约大学法学院从一个名次在二十名开外的二流法学院,变成了与耶鲁、哈佛、斯坦佛齐名的一流法学院。在每年美国法学院排行榜上,纽约大学法学院都稳坐第四、五名,比芝加哥大学、伯克莱大学的法学院更靠前。而如今,纽约大学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留学项目。该校哲学专业连续10年被评为全美第一,金融、数学、经济学等学科也在全美前列。
  事实上,上海纽约大学,对纽约大学来说同样意义非凡:尽管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留学项目,但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办国际化大学还是第一次。
  2008年,纽约大学开始与华东师范大学商谈筹建上海纽约大学一事。2009年,筹建工作正式展开。2010年,《上海纽约大学的框架性合作办学备忘录》签订。
   “这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合作。双方的校长肯定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人物。他们的理念、思路是做这件事的指导和基础。我们学校这两年在国际化方面做的工作很多,我们把国际化视为是学校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陈群告诉《新民周刊》记者,“2009年下半年,双方进入实质性的谈判,基本上就是在中外办学条例框架下的一个相互了解和理解的过程。”
   陈群透露,筹建过程很顺利,除了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之外,上海市教委和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特区,怎样开辟一个试点,尤其是高等教育新的办学模式,一直是上海感兴趣的事。”
   此前的2010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试点项目,其中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项目的承担单位即包括了上海,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步骤,教育部希望借此“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这更是为上海纽约大学的筹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背景。据悉,在上海市教委2011年工作重点中,积极筹设“上海纽约大学”亦被纳入其中。
   而最终落户陆家嘴一方面是因为设在曼哈顿岛上的纽约大学是美国典型的都市型大学,塞克斯顿希望把这种文化带到上海。另一方面,则是浦东区政府在获悉后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混血大学”的初步构想
  
  从纽约曼哈顿到上海陆家嘴,两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校融合下,上海纽约大学又将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有着近180年历史的纽约大学是美国最大的一所私立大学,学校没有围墙,目前大约14个院系,就如群星一般自在地分布在纽约曼哈顿中心的华盛顿广场周围,和这个著名的国际商业金融城市融为一体。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对纽约大学的“气质”印象特别深刻,这也是纽约大学成功的一个方面。她在两会期间透露,上海纽约大学也是要让学校融入城市,没有界限。据悉,纽约大学考虑在上海采用所谓的“垂直校园”——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师生交流的公共区域将被安置在一座大楼内。
  此外,未来上海纽约大学,在生师比、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方式等方面将保持与曼哈顿的纽大一致。学科专业设置将与纽约大学对接贯通,主要考虑纽约大学本身在国际排名最前的学科,如金融、应用数学、经济学等。学生在本科期间会有1至2个学期海外游学经历,所有课程将用英语授课,学生在4个学期之后被要求能说流利的英语及普通话,毕业后发上海纽约大学学位与毕业证和纽约大学学位证……
  上海纽约大学还将尝试把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国际大平台,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执教,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部分教师也将参与其中。 而全球挖人的工作全交给纽约大学一手操办。
  这一点对塞克斯顿来说可谓得心应手,从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间,他从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的法学院“挖”来了30多名已经得到终身制待遇的教授,使纽约大学法学院的师资阵容焕然一新,排名自然连年向上猛蹿。
  同时,上海纽约大学的第一届本科生将以中国学生占大多数,海外的就全按纽约大学的那套游戏规则招生。
  “高考将会是上海纽约大学招收中国学生的途径之一, 如果允许,我们很愿意在招生方式上有进一步的改革,能够更多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方法。但有一点绝对是要坚持的,就是要招优秀的学生。当然不单是指成绩方面,会对学生有个全面的考察。”陈群说。
  即使上海纽约大学被定位为“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但要办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学费“肯定不会低”。据了解,如今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平均成本在每年25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纽约大学一名本科生一年光学费就得三四万美元。但陈群强调:“保证优秀的学生,只要能上纽约大学,就一定不会让他因为学费的问题而来不了。”
  上海纽约大学是希望提供比较多的奖学金,把那些成绩好但不能到海外留学的普通家庭学生给吸引过来。华东师大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多方筹措,想办法通过企业投资,使得中国籍学生可以用明显低于美国纽约大学的学费,享受和国际一流大学相同的课程和学习资源,并获得学位。”
  而未来的上海纽约大学理事会,将是美方4个人,中方4个人。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华东师大来提名,常务副校长由纽大提名。双方约定,日后上海纽约大学建成了,华东师大的管理人员将会直接到纽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挂职。“在学校管理方面,他们的一些做法,对反思我们自身的教学和我们大学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合作办学的意义何在?
  
  近年来,多个省市高校都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
  2003年4月,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开展了中外教育合作,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所国际知名高校的中国“分校”。校区氛围完全参照诺丁汉大学的风格,教学体系也完全同英国本部接轨。
  2006年,英国利物浦大学与中国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以理、工、管起步,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国际大学。2010年8月,该校136位中英两国联合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新鲜出炉”。
  这些大学当初曾被寄予厚望,但这么多年下来,人们希望它们的办学能对内地高校起到“鲶鱼效应”,似乎没有显现。这次的上海纽约大学与前者相比会不会有什么“秘密武器”?
  华东师大方面表示需要时间来回答,“每个学校都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对于上海纽约大学筹建的意义,俞立中认为绝不仅仅意味着“中国从此又多了一所大学”或是“大学招生人数又有增加”,其關键在于要“作一些新的探索,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反思我们自己在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是“对建设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具有示范意义的新探索”。
  其实,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办时,中西教育理念就“撞了车”。例如,学生成绩该不该告诉家长?“告诉家长”在我国被认为习以为常、天经地义,但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外籍老师和管理者看来,成绩是学生的个人隐私,是否与家长分享由学生自己决定。为此,学校和家长间“闹了别扭”。课程与教学也面临“本土化”问题,我国学生大多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而外籍教师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如此一来,许多学生感到不适应,不敢与老师交流,发言积极性不高。
  但在陈群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跨文化冲突”也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开办上海纽约大学的意义之一。他说:“上海纽约大学能成为一个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高端人才的平台。如今的中国特别需要这样的国际化人才。”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却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说这所学校跟其他中外办学的学校采取差不多的方式,比如说纳入国家统一招生,或是在国内培养两三年再到国外学校去读一两年,我觉得它的突破意义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多大的触动。”
  他甚至担心其两年之后的招生场面也比较冷清。按照目前的信息,上海纽约大学在国内的招生,不出意外,会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在一本批次招生(甚至在有的地方可能列为二本)。一个事实是,由于学费、办学模式等原因,它在分批次、按计划的集中录取中,根本无法与国外名校以及国内985高校、211高校竞争。
  “如果单单采取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很明显就是一加一不会大于二的结果。因此我们就要考虑该怎么去做这个事,是不是应该继续是单一的模式,还是应该寻找新的模式。”熊说。
  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是跟国内教育体制嫁接在一起的。海外名校进入国内之后,招生是纳入计划内招生的。不能否认的是,这类学校比较关注教育教学,在师资、课程等方面存在优势,其教学质量也相对较高。如果单从丰富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如果是为了促进教育改革,熊丙奇认为,只有鼓励国外大学直接在国内建立分校,才能真正逼着国内高校改革。
  他表示,“如果这些学校在内地完全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将真正促进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之所以现在中国还不允许这么做,他认为,恐怕是体制尚属脆弱,而且内地高校也还没有做好应对竞争的准备。
  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熊丙奇更看好南方科技大学。在他看来,如果南科大能够走通现在这个模式,或许能真正会对中国的教改产生撬动的作用。但南科大若一直是在体制边缘游走,被教育边缘化,当成非学历教育来办,那就会出问题。
  “我们希望它是在体制内产生促动作用。”熊丙奇悲叹,“高教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放权,我们其实都明白良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怎么回事,但恰恰就是不愿意放。这是比不知道该怎么改革还要糟糕的事!”
  实际上,上海纽约大学也是一连串高校自主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序曲。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期盼着这所新的学校能为中国现代大学摸索出一条改革路径。
其他文献
面对跌跌不休的股市,一些学者撰文指出应当暂停IPO,却被证监会否定了;有网友在某知名网站上发起股民大签名,要求暂停IPO,没想到这周却有8家新股发行——这就是向管理层卖萌的下场。可能在管理层眼里,股市就是用来圈钱的,丧失了融资功能的股市就是一废品。好在废品也是可以报复的,上周一开盘后股指一路下挫,全天下跌37.94点,一百多只个股被封死在跌停板上。究竟怎样才能挽救中国股市?有一条新闻可用来参考:7
绝对不要低估文艺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力,全部的艺术史都在诉说着生活怎样因为羡慕虚构而模仿虚构。    《狙击生死线》这部军事题材的剧集在我看来可爱之处多多,其中一点是,剧中有一群青年男演员通过风格化的表演,把各自的人物呈现得几乎与欧美影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一样帅气——真是没想到中国人民的“美少年工程”如此快地就取得这样大的进展。  剧中一个很占比重的配角——萧建林中校的呈现,应该说在这一场表演实践
四个安徽英雄的义举,让无数上海人辗转难眠。  城市,让英雄更美好。城市,让渣滓更渺小。城市,让“可爱的中国”面对所有的魍魉魑魅重振一声:“打!”  当无数人感慨社会良知的缺失,人间正义的萎软时,发生在今年1月3日下午上海街头的抗暴,却以皖籍英雄的鲜血重新大写一个“人”。  上海,以无数的鲜花和赞叹重新唤回了城市精神。  我们有过英雄。最近的民间记忆,就是大学生“汪洋”。但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
先说一个遥远非洲的故事:那一片土地石油储藏丰富,但长期以来去那里开发的仅仅是极少数几个欧美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油价飙升使非洲“出租国”富得流油。这一切对非洲国家和国民意味着什么?为了寻找答案,一个名叫约翰伽思维尼恩的美国人从苏丹到刚果再到安哥拉穿行12个非洲国家,与各色人等交谈,向世界贡献了《能源战争:非洲石油资源与生存状态大揭秘》一书,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因埋藏于地下的黑色财富而改变,而这种改变
2011年春运大幕拉开,旅途中的孩子们跟随父母奔波,壮观“春运”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有回家的興奋和困顿。图/CFP    2011年1月,上海火车站,母亲用围巾替孩子挡住雪花摄影/赵静    2006年1月4日,广州火车站,排队进站的人流中,两个婴儿被挤哭了摄影/谭伟山    2006年1月,广州火车站,孩子趴在行李箱上睡着了摄影/谭伟山  2011年1月,上海火车站,疲备不堪的母子摄影/赵静
在这历史的惊喜中,香港人能不能融合,必须尽早自我期许。    融合是一种战略。融合是一种趋势,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不过,有不少香港人,对“融合”却保持警觉而疑虑重重,持有异议而疑事疑行。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于半个月后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出台,据悉,文件会谈到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对此,香港的有识之士,给予极大关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王如登日前透露,文件的初稿中,有不少具体项目,谈及广东与香
应当有所预见的是,如果把甘蔗和玉米都用来转化燃料,也许会造成另一个坏结果——食品价格飞涨,原始森林被新的种植园清除。    稻草乙醇    被称为绿色先驱的托尼·阿特金森教授是位超级生物燃料迷,他从废弃的植物原料提炼燃料,那些植物原料包括玉米秸秆、稻草和木屑等。1973年,他在实验室中偶然发现微生物吐出了乙醇,这引起他极大兴趣。不过,那时这项发现并不显得非常有用。当时,英国北海石油工业正待起飞,人
一个小老头,面容清癯,身躯干瘪,面庞尖削,脸色煞白而体不胜衣,更有一对状如猿猴的大招风耳朵——他就是以篆刻闻名的陈巨来。或许,这使许多热爱其珠圆玉润般印章的人们未免有些大失所望。然而,就是这位面有“异相”的绝顶聪明之人,却成就了一番别样人生。  陈巨来原名单,字巨来,晚号安持老人,斋名安持精舍。自幼承袭家学,打下坚实基础。1924年拜浙东篆刻名家赵叔孺治印,得之奖掖,为赵氏门下60位学生中的大弟子
《冬天的骨头》冷峻写实的风格,与密苏里州欧扎克山区阴冷灰暗的天空一样沉重、压抑:多莉的父亲(制毒高手)办理保释抵押了房产、林场,人间蒸发,未能按时出庭受审;保释经纪人告诉多莉,除非能证明你父亲已经死了,否则,你们全家老小都将流离失所。套用海子的诗句描述多莉的处境,会是这般模样:从今天起,做一个坚强的人,喂马,劈柴,不爱红装爱武装;从今天起,关心松鼠和野鹿;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山,众叛亲离。  除了
我们的思维往往有误区,认为自己花了钱,就一定要听到肉麻之极的吹捧之词,忘记自我调侃和适度批评会让人印象更深、口碑更好。    江湖上有个传说:《非诚勿扰》的植入式广告已经可以抵消拍摄成本,这部影片华谊兄弟拿出的真金白银只有500万,这大概已经写入电影广告营销的教科书。冯小刚在接受一个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和无孔不入的植入广告作斗争,不让某个镜头里出现某产品,他摔了杯子。他说的植入广告品牌是某大银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