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剧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在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历程(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迅猛发展的惨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的地理教材在设计、编排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更新观念,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怎样记住一些地形地貌”这一问题,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把陕西省想象成一把药匙;把青海省想象成一只小兔;把山西省想象成四边形;把长江干流想象成不规则的“W”;把黄河干流看作巨大的“几”字等等。通过这样的创新想象,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提出和思考问题,哪怕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也强于没有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错误问题,至少可以引起争议,澄清事实、辨明是非,给自己和别人以警示。因此,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求异、去挑战权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产生一种创新的意识。
一、以“启发式”主线的课堂教学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正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根据课堂内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换,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讲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请学生读教材上的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拨大约是多少米? 2.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我国地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②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类型,各以什么地形区为代表?3.请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根据它们注入的海洋,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决定了许多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流向对沟通什么方向的交通有利?这样的地势分布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4.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长江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全球环境恶化已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相当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我国,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质较差,鱼类减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上人们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据报道,2010年,我国已进入严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国缺水量将达400—500亿立方米。2.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滥垦乱伐,超载放牧等,导致了我国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等后果。 3.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中的粉尘和酸雨(二氧化硫)含量增大,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我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当前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目前我国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居住。由于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大。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地理复习课中的提问,还应做到讲究目的性和启发性。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此外,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教学实践表明,复习课不是不要课堂提问,而应该加强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只要在问题设计和提问技巧上多加钻研,大胆突破,复习课一样可以上得兴趣昂然,复习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怎样记住一些地形地貌”这一问题,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把陕西省想象成一把药匙;把青海省想象成一只小兔;把山西省想象成四边形;把长江干流想象成不规则的“W”;把黄河干流看作巨大的“几”字等等。通过这样的创新想象,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提出和思考问题,哪怕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也强于没有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错误问题,至少可以引起争议,澄清事实、辨明是非,给自己和别人以警示。因此,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求异、去挑战权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产生一种创新的意识。
一、以“启发式”主线的课堂教学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正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根据课堂内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换,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讲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请学生读教材上的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拨大约是多少米? 2.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我国地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②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类型,各以什么地形区为代表?3.请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根据它们注入的海洋,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决定了许多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流向对沟通什么方向的交通有利?这样的地势分布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4.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长江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全球环境恶化已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相当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我国,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质较差,鱼类减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上人们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据报道,2010年,我国已进入严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国缺水量将达400—500亿立方米。2.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滥垦乱伐,超载放牧等,导致了我国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等后果。 3.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中的粉尘和酸雨(二氧化硫)含量增大,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我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当前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目前我国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居住。由于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大。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地理复习课中的提问,还应做到讲究目的性和启发性。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此外,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教学实践表明,复习课不是不要课堂提问,而应该加强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只要在问题设计和提问技巧上多加钻研,大胆突破,复习课一样可以上得兴趣昂然,复习效率也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