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已深入人心,对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实施之初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线教师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的理念积极寻求应对的策略,使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做得更扎实,更有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 问题 对策
一、理论基础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作精神”放在首位。可见,从国家层面迫切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其前提条件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合作学习,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课堂低效的问题。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模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成问题。但是在实施了小组合作模式之初时讲授教材,特别是习题课的时候进度明显减慢,经常是15道单选题就用了一节课,实际效果如何还不敢保证,学生也不是很接受这种授课形式,总觉得学生讲的没有老师好、不够清晰、明白;老师们看着教学进度表,也是心急如焚,不断地插话补充。课堂容量少,效率低,一时间成了教师面前的一道难关。
2.小组内边缘生的问题。小组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但是很难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投身于讨论中。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就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 有“随波逐流”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学生等。小组展示时,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而其它人就只充当听客。因此,如何避免“边缘生”的出现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另一课题。
3.教学问题设计上的问题。小组合作之初,教师觉得英语没有什么深刻的问题值得学生小组合作去讨论的。课本上的那些问题答案都是固定的,小组再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答案上的变化。如一些事实题,教师抛出去问题学生不屑于去回答,觉得太简单;有时教师的问题,比如有的习题,全班不到20%的学生会做,让学生讨论几轮下来,还是那几个答案,别的学生真的是不会,不知道了,继续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
4.课堂评价单调、滞后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评价相对比较单一。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个体的表现进行评价,还有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客观、具体,还要有一定的加减分机制,以此来激发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因为教师还不太适应,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往往忘记了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发挥出评价的优势来。
三、对策
1.教师和学生思想的转变。教师方面,学校的领导统一思想,然后通过各种培训、经验交流、公开课展示等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使教师们意识到今天的课堂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但最终它是属于学生的。学生方面,美国缅因州所做的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该研究成果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是多少。其中“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会对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培训,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2.加强集体备课,精编学案和试题。我们知道,没有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只能产生一些“人云亦云”的听客,而不会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懂得资源共享的创新人才。再者,师生觉得英语没有值得研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小组合作效率的难点。此时精编出来的学案和习题案就成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笔者所在学校在每一模块导学案、习题案出炉之前,备课组员要求进行三轮研讨。第一轮研讨问题设计,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轮研讨学案和习题设计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以及习题质量是否科学合理。第三轮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反馈对学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为下一次学案的制作提供借鉴。经过层层的研讨,既能突出每一模块的重难点,又解决了课时与教学效率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3.评价体系的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评价。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注入动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从学校到班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利用综合素质操评手册,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习的主体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物质奖励。此外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进行评价,避免“边缘生”的出现。
总之,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对于正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来说,可能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教师去积累,去反思,去提炼,大家一起齐心合力,去创造更好的小组合作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房晶,(1977-10),籍贯:山东省,本科,工作单位: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现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在职教育硕士。
【关键词】小组合作 问题 对策
一、理论基础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作精神”放在首位。可见,从国家层面迫切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其前提条件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合作学习,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课堂低效的问题。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模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成问题。但是在实施了小组合作模式之初时讲授教材,特别是习题课的时候进度明显减慢,经常是15道单选题就用了一节课,实际效果如何还不敢保证,学生也不是很接受这种授课形式,总觉得学生讲的没有老师好、不够清晰、明白;老师们看着教学进度表,也是心急如焚,不断地插话补充。课堂容量少,效率低,一时间成了教师面前的一道难关。
2.小组内边缘生的问题。小组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但是很难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投身于讨论中。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就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 有“随波逐流”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学生等。小组展示时,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而其它人就只充当听客。因此,如何避免“边缘生”的出现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另一课题。
3.教学问题设计上的问题。小组合作之初,教师觉得英语没有什么深刻的问题值得学生小组合作去讨论的。课本上的那些问题答案都是固定的,小组再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答案上的变化。如一些事实题,教师抛出去问题学生不屑于去回答,觉得太简单;有时教师的问题,比如有的习题,全班不到20%的学生会做,让学生讨论几轮下来,还是那几个答案,别的学生真的是不会,不知道了,继续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
4.课堂评价单调、滞后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评价相对比较单一。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个体的表现进行评价,还有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客观、具体,还要有一定的加减分机制,以此来激发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因为教师还不太适应,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往往忘记了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发挥出评价的优势来。
三、对策
1.教师和学生思想的转变。教师方面,学校的领导统一思想,然后通过各种培训、经验交流、公开课展示等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使教师们意识到今天的课堂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但最终它是属于学生的。学生方面,美国缅因州所做的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该研究成果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是多少。其中“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会对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培训,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2.加强集体备课,精编学案和试题。我们知道,没有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只能产生一些“人云亦云”的听客,而不会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懂得资源共享的创新人才。再者,师生觉得英语没有值得研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小组合作效率的难点。此时精编出来的学案和习题案就成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笔者所在学校在每一模块导学案、习题案出炉之前,备课组员要求进行三轮研讨。第一轮研讨问题设计,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轮研讨学案和习题设计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以及习题质量是否科学合理。第三轮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反馈对学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为下一次学案的制作提供借鉴。经过层层的研讨,既能突出每一模块的重难点,又解决了课时与教学效率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3.评价体系的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评价。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注入动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从学校到班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利用综合素质操评手册,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习的主体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物质奖励。此外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进行评价,避免“边缘生”的出现。
总之,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对于正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来说,可能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教师去积累,去反思,去提炼,大家一起齐心合力,去创造更好的小组合作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房晶,(1977-10),籍贯:山东省,本科,工作单位: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现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在职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