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培养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150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以安徽省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得出: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达成具有重要的个体和社会价值,但态势不理想,其形成和保持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塑性。根据行为改变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构建高校课程范式: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课程内容;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精神性内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情境交互的多样化课程评价。
  关键词:行为促成;课程范式;运动自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171-06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the self-disciplin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ports. The paper takes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 asa research object, comprehensively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self-disciplin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ports has important individual and social value, but tends to be not self-discipline, and its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process has strong systematicness and plasticity. According to the tendency of behavior change, promoting and strengthening factors, an efficient curriculum paradigm is constructed: the curriculum goal oriented by the cor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content to meet the needs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teaching methods with technical, technic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e diversifi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teracting with the teaching situation.
  Keywords: behavior contributing; curriculum paradigm; exercise self-discipline; core accomplishment
  我國家庭、学校、社会对教育投入巨大的人力、心力及财力,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是在业已形成的“中高考”抑或“应试教育”指挥棒面前,这种“投入”还是稀释了教育的本真意涵,也即“注重和偏向智育自律行为”的培养,而“体育运动自律”成为短板。有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因健康问题而休学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发展目标指出:“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那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倾向性如何呢?从目前调查结果来看,现状令人堪忧。大学生能够做到自律运动的比例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当前的体育课程体系中,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方法的实施、课程评价的落实,依然缺乏对大学生自觉运动意识的培养,主动积极情感的激励,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运动意志的磨练,以及外在“他律”内化为运动“自律”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不足。构建大学生运动自律行为培养的课程范式,将体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自觉的运动行为,依据自身的身心状况和有效的运动资源,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融入自己的生活,并能持之以恒,为行之有效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一、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态势与培养价值
  (一)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自律定义为:自己约束自己。也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定规矩”之意。具体而言,个体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1]在属性上,自律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在本质上,自律又是人的一种自由能力;在实现上,自律更是人的能力的一种发挥或实现。也正是基于此,人只有在科学意识并在不断努力下,通过牺牲舒适区获得成就感,在时间、空间的磨砺下重塑自我、约束自我和不断成长。
  体育运动是人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高度统一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不难理解,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则是作为个体人的一种文化表征,深深镂刻在体育文明这一体系之中。广义上看,它是指人们在健康的体育意识引领下,在自觉自愿、理智和意志的统一下,以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合理、规范地运用各种体育技能,以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目标的健康行为过程。依据本研究对象和目标,定义为大学生为了个体健康全面发展,整合自己的体质健康基础,可利用运动锻炼场地、器材、运动时间、运动技能等运动锻炼综合资源,为自己制定长期运动锻炼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   (二)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态势
  根据人的习惯性行为形成的过程,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分成五个阶段。且将坚持“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已有半年以上”视为达到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对安徽省16所本科院校的820名学生有效问卷调查中,男生502人,女生318人。其中达到自律判定标准的,男生80人,占男生總数15.93%;女生22人,占女生总数的6.92%。主体更倾向于有时参加,但达不到“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第三个层次,男女生比例都超过了50%。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体育运动频度和持久性方面有待提高,且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
  (三)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培养的个体与社会价值
  1. 中华民族运动自律文化的传承、异化与回归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且全面的“自律”文化精髓,包含身体、思想、道德及精神。例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诠释了人应效仿天之“生命在于运动”之道。《中庸》中的慎独思想,“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强调人在独处时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北宋的朱熹“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缺乏自律,生活会变得颓靡。随着科技化、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维持生活的体力消耗却逐渐减少,再加上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型“器物”的铺天盖地地涌入、渗透,异化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课外体育或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正是基于此,大学生不再固守本已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园地,网瘾、肥胖、“阴柔化”趋向以及身体羸弱或体质弱化问题高频出现,像大学生体质测试猝死时有发生的现象,印证了大学生因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缺失、严重匮乏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灰犀牛”风险的陡升。这无疑对大学教育及高质量人才培养都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局和负面影响。因此,建构校园体育文化底色和情怀,重塑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乃是摆脱或扭转上述不利因素影响的重中之重。
  2. 体育运动自律是个体身体、心理及精神平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律是自我发展的基础,是完善自我的基本要求。[2]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追求身体、心理及精神的和谐与平衡,体现了身体是心理和精神的依附。善于驾驭自己身体是前提,体育运动中走、跑、跳跃、屈伸、扭转、倒立、滚动等身体体验,可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他系统,提升以身体感知世界的能力。体质的增强,形体的修塑,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大学生精力旺盛、压力减弱,充满自信和成就感。随着自我效能感的逐步提升,人的精神也会产生满足、喜悦、平和状态。
  3. 体育运动自律是对大学生自由意志的挑战与捍卫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生的需求依次由低到高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类别,每一层次的完美实现,都离不开个体长期自律行为的自我约束和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的督促。调查显示,有96.33%的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益,理由各异,如:健身、控重、减肥、塑形、交友、释压等。但执行的过程中,“自由”压倒了“自律”的男生占84.07%,女生则占93.08%,短暂舒适区的自由致使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学习效率下降,形体满意度下降,心理压力增大。大学生通过科学意识的指引,牺牲舒适区获得运动过程和结果的成就感,培植、释放和提升内在潜能,利用时间和空间磨砺养出体育运动自律形成。[3]可以说,运动自律最终是对大学生自由意志的一种挑战和约束,同时也是保障和捍卫。
  二、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养成原理和形成过程
  人类行为改变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4]遵照循序渐进的养成原理,完善和平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科学系统地分析培养过程:
  1.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正确认知。决定个体是否去从事某项行为的关键,在于其对某一行为预期的结果或所能得到利益的主观认知。通过体育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适度体育运动对健康促进的意义,而运动量的不足和过量都将产生危害。从倾向层面考虑,大学生知晓运动利益,激发其进行科学锻炼的内部动机。主要针对那些体育运动兴趣不强,却依然要选择锻炼的主体对象。
  2. 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有能力且能很熟练地去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时,更易获得自我效能感,为去从事这项行为提供自信力。这两个阶段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导,为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施行做好思想和行为能力基础的储备,是“外律”促进“自律”的过程。
  3. 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改变和形成,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实行者为主体,将其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1)运动前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主要指人体器官组织,如心脏、肺脏、血管等在运动中表现及其功能;体育运动肌肉综合能力,如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及柔韧性的评价;身体成分测量,意在测量身体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含量在体重中所占的百分比。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合理的体育运动目标。
  (2)运动执行中有的放矢。针对自我需要、体育运动资源和能力基础,选择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科学地进行锻炼。
  (3)体育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再次自我评价,除了与前期自测综合数据进行比较,也可依据安静状态和定量负荷时的生理指标来判定主体体育运动强度和量度,进而不断调整运动方案,从中获得美好体验,如健康、需要、满足、娱乐、交流、交友等,直至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形成。这个阶段在现实中往往被大学生忽视,造成运动效率低下或运动损伤,从而影响学生个体运动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4. 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实施和保持。在现实情境中,培养一个人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不易,但更难的是持之以恒。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是常态,交友、恋爱、耽溺于手机与互联网游戏又是其基本的生态面貌,加之“重文抑武”观念的使然,运动时间分配受到制约。体育运动自律强的人,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具有强大的挑战力和顽强的意志力等优秀品质,而体育运动自律行为较弱的人,在特定情境中会较多地呈现出内心懈怠、慵懒、妥协、放弃等负面情绪。保持和自控是人的体育自律行为的高度体现,也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集中体现,其中的恒心、毅力又是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强大核心要素。因此,培育人的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则是形塑一个人“坚持、自控”品质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哪怕障碍重重,只要有“坚持、制约”的品质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因为这一品质已经在运动实践中融入了生活,成为了生命成长中的赋能,让生命不止、战斗不息。这就是第四阶段的价值意义所在。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培养过程(见图1)。   三、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培养的课程范式构建
  对安徽省各高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对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非常满意的占比分别为18.39%、23.45%,14.60%、16.45%。从课程受体大学生的主观感受来看,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满意度并不高。依照大学生运动自律行为的培养过程,運动意识、运动能力储备、内化,运动行为改变,运动行为保持和自控,每一阶段在彼此交融中发展。体育课程应围绕行为培养展开教学,契合行为培养的各个阶段,遵循行为养成的规律,通过改变运动行为全面提升健康。[5]针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逐一进行剖析,构建科学且高效的体育课程范式。
  (一)大学体育课程范式的释义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6]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每一个范式都是以一个新观念形式开始的,然后被社会和制度的变化超越,变得过时,最后被一种新的、大家认为更佳的观念取代。[7]
  (二)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8]是把所有教学活动要素贯穿起来的纽带。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特有规律,也是其持续发展内在驱动的结果。[9]
  有规律的运动参与是运动能力提升的前提和终极目标,高校应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情感,将他们吸引到课内外运动参与中来,慢慢激发积极的运动态度和行为;实行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授科学地编制个人锻炼计划。在实践中总结,总结后再实践,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和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自律行为。广泛的运动兴趣和精湛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情感深入的润滑剂,依据兴趣优先原则构建培养目标图式,将强有力地推动着运动自律行为的最终实现。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养的培养是运动自律行为达成的要义和稳定保障。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运动自律行为达成的目标中,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价值取向的融合、技能性和情感性价值取向的统一、主体自主性与个性价值的内在联系。[10]
  (三)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课程效果的实现。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放开”和“开放”的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内容偏少;对尊重学生的兴趣性、健身实效性和娱乐性重视不够。[11]为了提升大学生运动乐趣、自信及个人成就感,逐步形成运动自律行为并保持。课程内容范式主要包括体育运动基础理论、自选体育专项及健康体适能,三者交互融合。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体育运动基础理论知识,为科学锻炼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防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视域越来越宽泛,对体育课程项目种类的需求和选择也在不断地拓展,设置丰富多样的传统和时尚课程项目,满足学生广泛体育兴趣的需要,逐步培养对其中一二项的热爱和深厚感情。健康体适能是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最佳实践过程,也是专项技术、技能提升的物质基础和保障。[12]
  (四)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精神性内涵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全面、准确、科学地掌握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核心。[13]体育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任务、内容、目标、环境、对象等,采用与其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体育教学过程。只要学生真正在学习,教学就成功了。如果没有人学,那么教学只是“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14]另一个层面,如果教师投入巨大努力进行教学,学生却收效甚微,这些都是教与学脱节的表现。教学本身被视为一个统一体,关键问题是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必须植根于学习目标并结合特定的方法及运用的规律,如应遵循整体性、功能阈、功能互补、最优化组合等基本规律。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的目标分为多个子目标,且是“外律”转化成“自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后的首要任务是系统性思考自己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实现的预期学习成果,而学习方法必须与学习成果精确匹配。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学习方法范式见表2。
  黑格尔曾说:“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只有将体育教学方法熟练于心、教源于心、循症求因、辩证施教,才能得心应手,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五)与教学情境交互的多样化课程评价范式
  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依赖于教学评价及其标准。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行为转变五阶段理论,将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分为五阶段(见表1)。每一个阶段存在依次发展变换的关系。体育课程评价机制对大学生体育运动阶段的划分及阶段行为的干预影响很大。为了对大学生运动自律行为起到监督、反馈和保障的功效,不断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改进和调整,合理地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依托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主张评价者与具体教学情境交融,对与教育价值相关的全面结果进行评价。从作用、主要目的、评价重点、评价手段、测试内容、测试时间六个方面入手,对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进行归纳总结或举例说明。大学生运动自律行为培养课程评价范式见表3。
  四、结束语
  大学生运动自律行为的形成包括意识、接纳、参与、熟练、融入、保持等一系列过程,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其促成和实现的重要保障。为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生体育运动自律行为和终身化的终极教育目标,以体育课程核心要素为主线,构建一个特殊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在结构模型,追求课程目标的层次化,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生活化,逐渐丰富;教学方法高效化,有的放矢;课程评价优化,综合多样。建立健全且适宜的外部机制,这种范式强调体育教育围绕体育核心素养,健康化、个体化和终身化。提出实践行动的具体依据、寻求充分的物质保障,将“外律”转化为“自律”,在评价反馈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进行奖励,充分激发所有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体育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着重培养大学生自我运动的学习能力、效能感及顽强的意志力。达到大学生能自定体育运动锻炼目标和计划,并且能自我监督和检测,根据测试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不断克服舒适区和现实困难的挑战,然后继续实施自己的计划,形成终身自律运动行为。   参考文献:
  [1]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
  [2][英]汤普森.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增补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52.
  [3]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7.
  [4]张铭.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科普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41.
  [5]郑家鲲.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研究——以上海市中小学生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6]Thoma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2nd e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10-34.
  [7][美]詹姆斯.戴维斯,布里奇特.D.阿伦德.高效能教学的七种方法[M].陈定刚,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27.
  [8]龙宝新,张立昌.高效课堂的理念与行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9]赵富学,程传银.学生体育科学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引领与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6):108-113.
  [10]田国祥,张凯,赵菁,等.论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真理指向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108-110+114.
  [11]蔺新茂,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179.
  [12]张建华,殷恒嬋,钱铭佳,等.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1(1):68-70.
  [13]汪康乐.体育教学方法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109.
  [14]Lorin W. Anderson, et al. A Taxonomy for Lerl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New York:Longman,2001.
  [1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8.
其他文献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闭合环”持续改进模式主要为校内、校外单方向循环,即校内仅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与符合度的持续改进、校外循环仅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符合度的持续改进。对此,文章通过将校内、校外持续改进循环彼此交叉融合模式,力求在校内循环教学过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将校外循环融入校内教学过程,构建“适时发现问题、当下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模式,促进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真正有序、有
摘 要:针对交通工程课程在纯线下教学环境下受到的诸多局限,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和微助教平台建立了线上教學资源,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和考核方式。采用课前自学、课堂讨论、课后巩固的三步教学,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认知层次;教学活动;课程考核;线上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摘 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基础护理学科组总结了一套适合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着力点,多项结合”的护理实验混合式教学体系,解决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推进实验教学稳步开展,为护理实践人才培养迈出扎实的一步。  关键词:护理;实验;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119-04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体现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偏重于数量增长、不重视质量提升的现状。从毕业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在重复其他研究者的实验,其研究成果的科研价值较低,研究生教育明显呈现出“本科化”的倾向,研究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并未比本科生有显著提升。在医学教育领域内,研究生教育的缺陷如果不加以改正,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和临床工作能力,还会对我
摘 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时代格局的教师,培育堪当民族重任的教师格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教师格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内部倾向,是教师的价值坐标。坚定的政治格局、高尚的品德格局、远大的前瞻素养、细腻的情感格局及良好的心态格局等,是新时代教师从教格局的构成。教师格局的培养在职前注重塑造师范生完美的人格、职后注重培育青年教师坚定的教育理想、自我提升把养德作为推动专业向深发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为解决延期开学阶段学生的居家学习问题,纷纷组织师生开展在线教学工作。实验动物学属于多交叉的学科,具有知识广且随专业不同着重点不同的特点。我校实验动物学教研室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载体,理论课采取统一上课模式(速课+答疑+课后作业)完成各章节内容。速课为每位教师重点发力对象,将知识点进行切割后分别录屏,按学生专业需求进行组合上课,辅以课堂答疑进而打破师生沟通空
摘 要: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电子和测控等四个本科专业的学类核心课,包含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小班讨论三个教学环节。传统教学存在:1. 原理复杂,知识点与应用结合不紧密;2. 传统集中式实验效率低;3. 课堂、实验和讨论环节没能有效打通;4. 没有吸纳校外优秀资源等问题。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学生无法返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小班
摘 要:当前形势下,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开采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但我国从事煤炭开采的从业人员学历较低、素质较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对采矿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巷道围岩控制是煤炭开采的前提,对巷道围岩控制方面的人才培养是煤炭资源高效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针对煤炭开采中对采矿工程本科教学巷道围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