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勘技专业教学持续改进体系研究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闭合环”持续改进模式主要为校内、校外单方向循环,即校内仅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与符合度的持续改进、校外循环仅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符合度的持续改进。对此,文章通过将校内、校外持续改进循环彼此交叉融合模式,力求在校内循环教学过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将校外循环融入校内教学过程,构建“适时发现问题、当下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模式,促进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真正有序、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持续改进;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认证;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0-0127-04
  Abstract: The general "closed loop"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de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s mainly single-direction cycle on and off campus. The on-campu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only for the attainment and conformity of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off-campu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only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attainment and conformity of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cycle cross fusion mode, strive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ntegrate off-campus circulation into the campus teaching process, build a "timely find the problem, solve the problem"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de, promote the real orderly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after the certification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major.
  Keyword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构建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倡工程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工程师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具影响力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美国《华盛顿协议》会员,自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正式拉开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认证的同时亦显露了诸多不足与问题。如工程人才培养仍偏重知识传授、缺乏工程核心能力,工程认证规模猛增与认证质量下降问题等。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开展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
  作为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桂林理工大学专业(物探)是云南、广西、广东、贵州、福建五省区唯一一个培养地球物理勘探本科生的专业,以有色金属矿产勘探和工程物探为独特优势的综合物探勘查,并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2018年,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作为全国547个受理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之一,正式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筹备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通过率不足1%,这表明,国内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仍有较大差距,专业认证任重而道远。而针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认证方面的探索国内研究程度不够,尚缺乏系统研究成果。为何开展专业认证、如何开展专业认证及如何有效执行专业认证标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持续改进既作为工程专业认证的终极目标,又是工程认证标准过程的要求,其改进过程渗透工程认证整个过程及后续工程专业教学提高过程。然而,现有持续改进模式(如“EC模式”“罗杰斯模式”及“李坤崇模式”等)并不能生搬硬套,不同专业应根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持续改进模式,建立不同的持续改进机制。因而,如何以专业认证为导向,在进行专业认证后续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开展教学持续改革实践是当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
  持续改进作为工程專业认证内部驱动力,其思想贯穿整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1]。沈阳化工大学李志义指出,促进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强调持续改进的必要性,具备持续改进特征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活动是建立完善持续改进体系的基本要求,以机制是否完善、功能是否完全及效果是否明显考察持续改进过程[2]。如长沙理工大学曹伟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质量监控、 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等持续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与实践[3]。昆明理工大学刘孝保等根据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内容和管理模式,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专业工程认证持续改进决策方法[4]。南华大学朱惠延等探讨教学督导在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之内部质量监控的制度保障及过程实施情况,阐述了其所发挥的督教、督学、督管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5]。   可见,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特点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均在探索适合自身高校质量监控体系的持续改进模式,开展了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持續改进研究及实践探索。其次,当前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体系的研究主要为两类:一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讨论存在的问题,预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如高校内部以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及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培养毕业要求达成;二是高校外部基于社会企业、校友等社会评价、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改进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环节。当认证的地质勘查专业注重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水平、野外技能操作水平及勘查设计能力,上述结合校内、校外“闭合环”持续改进体系难以在校内促进培养毕业要求达成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亦无法在校外评价、反馈达成后有效完善培养目标(当届毕业生已离校)。因而,地质勘查专业工程认证过程的持续改进模式及专业认证后续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及实践改革。
  一、勘技专业持续改进模式
  1. 对本校现有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现状分析,探究当前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及优缺点,分析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当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之间的差距和错位。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在现有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评价促进毕业要求达成基础上,将校外评价、反馈达成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野外技能操作能力环节作为教学过程考核及评价措施,研究适时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毕业要求达成度和满意度持续改进模式。
  2. 根据现有工程认证持续改进模式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收集教学督导、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及教学评估等工作信息,在现有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实行工程实践、野外技能实操能力培养环节,将实操能力纳入课程结课及毕业要求考核,探索校内循环教学过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持续改进模式。
  3. 在现有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形式基础上,获取培养目标是否达成情况的外部评估信息,邀请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校友参与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适时提出现有核心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当下完善教学过程,促进校外循环融入教学过程与考核达成,构建“适时发现问题、当下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模式,实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持续改进模式改革。
  4. 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收集来自校内和校外各方面的持续改进评价结果,根据对毕业生调查结果、企业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结果,针对持续改进模式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促进专业长远持续改进。具体持续改进模式如图1所示。
  二、持续改进实践
  (一)应届毕业生反馈
  专业组织部分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进行座谈,每年一次,每次10~15人,就专业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交流,在应届生毕业前夕,通过发放“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形式,从近四年的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上课情况评价结果来看,毕业生对教师课程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内容深度和广度、讲授的清晰度、作业的合理性等多个指标均表示满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同学认为在课后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不足,具体情况见图2。
  (二)用人单位评价
  我院在近4届的专业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单位情况见表1。发放调研问卷85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7份。
  大多数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水平、实验技术水平、项目申报撰写能力、相关操作技能水平和野外工作基本技能能力;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及新知识获取、应用和创新能力较好和一般的比例分别为69%和78%,仅有2%的单位认为这些能力有待提高。通过问卷收集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87.5%的用人单位建议毕业生需要加强生产实践、野外工作能力,5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专业仪器操作能力较为重要。同时,35%的用人单位建议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精神方面的培养,17.5%的用人单位认为可适当增加基础地质学等拓展毕业生知识面课程教学。
  三、勘技专业教学持续改进
  针对专业毕业生所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和课时设置、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相比2013版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方面做了修改,具体修改内容详见表2。
  近五年来,社会评价机制在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修订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等社会评价途径,找出本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差距,一一进行认真地分析,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并以此为契机,在教学环节中加以改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表3以最近一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结果为例,展示了基于用人单位反馈结果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改进措施和效果。
  四、结束语
  针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持续改进模式、认证后续如何持续改进教学等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传统校内、校外结合的“闭合环”持续改进模式缺陷,就如何在校内培养毕业要求达成的同时根据校外评价、反馈达成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野外技能操作能力问题,构建“适时发现问题、当下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模式,开展了专业认证后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模式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靳遵龙,王珂,陈晓堂,等.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3-4+6.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5(15):33-35.
  [3]曹伟,李峰,周书仁,等.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9(2):114-120.
  [4]刘孝保,伍星.基于数据驱动的专业工程认证持续改进决策方法[J].价值工程,2018,37(3):151-153.
  [5]朱惠延,杨勇,张新华,等.教学督导在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质量监控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2):94-9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是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和相关方评价等,提出了一种面向产出的包含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四位一体的评价方案。通过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和保障质量的方式,实现了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
摘 要:对大学工科专业课上学生注意力进行调查,针对目前工科专业课学生注意力偏低的问题,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注意力曲线的规律,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课堂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出了解决方案。三年来实施方案前后学生在专业课上注意力情况的数据对比表明:文章提出的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注意力曲线管理;工科专业课;课堂设计;沉浸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摘 要: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对其逻辑思维进行训练,使学生达到新课程教育标准。文章以此为背景,首先分析了程序设计类考核现状,其次说明了考核内容,最后以现存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应用在线考核模式、优化考核设计流程和健全考核机制。随着上述措施得以落实,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工作质量大幅提升,其他教师可对此进行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程序设
摘 要:药物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是药学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建立课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持续保障课程质量螺旋提升,对于提高药学类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本课程参照教育部关于诊断与改进文件精神,借鉴了部分高校诊断改进的先进模式,经过探索与实践,创新性地建立了本课程内部自我质量保障体系,收到不错成效,可供职业院校专业类课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药物质量检测技术;诊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线教学推动了教育的多维创新,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但教学质量成为制约在线教学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在线教育模式。文章提出了构建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基于评教与评学相融合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到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这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培养。为此,通过分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特点,调研TRIZ创新原理的应用成效,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践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最终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融合TRIZ创新原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的专业课程开发路径,为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提
摘 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重塑学科生态体系成为必然选择。当前,学科调整的功利性、学科交叉融合不深入、学科治理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影响了学科生态体系重塑进程。高校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强化方向凝练,明确重点发展方向;搭平台强抓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管理机制,激发学科内生动力等方面发力,以一流学科建
摘 要:文章介绍了大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重点阐述了以人为本“14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内涵、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以“重视重用、关心关爱、鼓励保障”为原则的青年教师本科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学院教学质量,对地方大学二级学院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大学;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
摘 要:荣誉课意味着高校为了寻求满足能力比较强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提供大量的机会和经历,其目标包括选拔出能力卓越和志存高远的荣誉学生,为这些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学术机会,让他们在最高水平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文章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吉林大学相关政策,通过阐述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系荣誉课的建设内容、选课方式、上课教师的选任、教材的选取、课堂内容边界、组织方式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和荣誉课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来论述荣誉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