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以往“目中无人”的传统式教学,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科为本位,把生动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新课改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理应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向善,理应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从而服务于其人生。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使学生求真、生智、向善,要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提供能足以引起学生移情和共鸣的,满足学生需要并负载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和自尊感的情化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动力功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加速运转并保持最佳的学习激情。
那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依托教材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启情点”来启动学生情感的阀门,从而最终达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
一、锻造语言,以言“升”情
语言是教师同学生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能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斤一诺等等。纵览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彪炳青史的人物太多了。如讲到近代历史,悠悠百年,历尽沧桑。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国门,顿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四万万人齐下泪,不知何处是神州”,国家灾难重重,民族岌岌可危。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清王朝的血腥镇压,多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虎门销烟,葛云飞血沃定海,左宝贵忠魂荡平壤……三元里抗英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把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幻想。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其浩然正气垂范后世,彪炳千秋!千千万万英烈凄厉而悲壮的事迹,讲起来怎不使学生激昂振奋呢?教师这样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述,不仅拨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增强了历史责任感,而且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升华其道德情操。
二、身感体验,以情“激”情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久,他们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更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可以创造性设计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既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与愿望。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例如学习“商鞅变法”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编演短剧,扮演秦孝公、商鞅及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等不同的历史角色,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臣、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进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表演的内容很多,如“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等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角色扮演,所产生的那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巨大的心灵震撼,将使学生难以忘怀。而且,由于是学生主动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故而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更准确地评价历史。
三、再现情景,以景“生”情
“触景生情,情景不离”,人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接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岁月中,先辈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研究、考察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等,使我们有机会寻访它、走进它。透过一处处、一件件凝固的历史,思考其背后的故事,体验那是非成败、兴衰更替的道理与规律,一切茫然、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与结论都变得可以感知、可以理解、可以体验了。比如,富丽庄严的北京故宫、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气势恢弘的秦陵兵马俑、轻盈美观的赵州桥……这些不仅体现着时代的风貌与变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们对祖先勤劳智慧的敬仰。
历史遗址、遗迹和遗物,是前人实践活動的记录,是真实的历史情境,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其真实性、形象性是历史文献所不及的,它为后人认识与理解前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例如历史上的封建帝王穷奢极欲,这可以通过他们的陵墓规模和随葬品体现出来。尽管教科书有大量详细的文字和数据介绍,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但是要想象出秦始皇陵的总体规模还很困难。如果能亲临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直接观察,在约2万多平方米的坑内,排列着由近万件与真人真马等大的兵马俑组成的气势恢弘的军阵,而它仅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就不难想像秦皇陵的总体规模了。而且我们同时也能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此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的这段历史的理解。
“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每个亲自到过名胜古迹旅游参观的人,都能体验到这份书本上得不到的喜悦。但若无条件去直接参观遗址,我们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或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既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而且因其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使学生耳目一新,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工农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由于画面直观,还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及其采取的机动灵活的战术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认识到了正确的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四、文史结合,以文“唤”情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文学只有通过描述历史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才有深刻的内涵,历史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文学性描述,才能得到生动形象的反映。因此“文史结合”于学文或学史都是一种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途径。尤其对于历史,恰当引入文学作品语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或叙或评、或描或画,互为印证,不同的场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学中,恰当地“文史结合”既有利于历史课堂的生动形象,丰富内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寥寥数语即交代了红军的长征路线,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英勇的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区区十来字便清晰可见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及美丽的塞外风光。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可对南朝时期佛教势力的庞大一览无余;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清晰可见。学习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可以联系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不一而足。
总之,以文活史、以史实文、“文史结合”是史学也是文学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打破历史教学教育与实际结果相脱节的局面,能使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体现。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多方面、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整个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理应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向善,理应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从而服务于其人生。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使学生求真、生智、向善,要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提供能足以引起学生移情和共鸣的,满足学生需要并负载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和自尊感的情化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动力功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加速运转并保持最佳的学习激情。
那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依托教材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启情点”来启动学生情感的阀门,从而最终达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
一、锻造语言,以言“升”情
语言是教师同学生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能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斤一诺等等。纵览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彪炳青史的人物太多了。如讲到近代历史,悠悠百年,历尽沧桑。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国门,顿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四万万人齐下泪,不知何处是神州”,国家灾难重重,民族岌岌可危。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清王朝的血腥镇压,多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虎门销烟,葛云飞血沃定海,左宝贵忠魂荡平壤……三元里抗英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把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幻想。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其浩然正气垂范后世,彪炳千秋!千千万万英烈凄厉而悲壮的事迹,讲起来怎不使学生激昂振奋呢?教师这样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述,不仅拨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增强了历史责任感,而且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升华其道德情操。
二、身感体验,以情“激”情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久,他们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更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可以创造性设计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既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与愿望。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例如学习“商鞅变法”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编演短剧,扮演秦孝公、商鞅及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等不同的历史角色,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臣、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进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表演的内容很多,如“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等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角色扮演,所产生的那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巨大的心灵震撼,将使学生难以忘怀。而且,由于是学生主动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故而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更准确地评价历史。
三、再现情景,以景“生”情
“触景生情,情景不离”,人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接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岁月中,先辈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研究、考察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等,使我们有机会寻访它、走进它。透过一处处、一件件凝固的历史,思考其背后的故事,体验那是非成败、兴衰更替的道理与规律,一切茫然、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与结论都变得可以感知、可以理解、可以体验了。比如,富丽庄严的北京故宫、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气势恢弘的秦陵兵马俑、轻盈美观的赵州桥……这些不仅体现着时代的风貌与变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们对祖先勤劳智慧的敬仰。
历史遗址、遗迹和遗物,是前人实践活動的记录,是真实的历史情境,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其真实性、形象性是历史文献所不及的,它为后人认识与理解前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例如历史上的封建帝王穷奢极欲,这可以通过他们的陵墓规模和随葬品体现出来。尽管教科书有大量详细的文字和数据介绍,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但是要想象出秦始皇陵的总体规模还很困难。如果能亲临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直接观察,在约2万多平方米的坑内,排列着由近万件与真人真马等大的兵马俑组成的气势恢弘的军阵,而它仅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就不难想像秦皇陵的总体规模了。而且我们同时也能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此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的这段历史的理解。
“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每个亲自到过名胜古迹旅游参观的人,都能体验到这份书本上得不到的喜悦。但若无条件去直接参观遗址,我们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或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既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而且因其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使学生耳目一新,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工农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由于画面直观,还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及其采取的机动灵活的战术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认识到了正确的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四、文史结合,以文“唤”情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文学只有通过描述历史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才有深刻的内涵,历史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文学性描述,才能得到生动形象的反映。因此“文史结合”于学文或学史都是一种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途径。尤其对于历史,恰当引入文学作品语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或叙或评、或描或画,互为印证,不同的场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学中,恰当地“文史结合”既有利于历史课堂的生动形象,丰富内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寥寥数语即交代了红军的长征路线,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英勇的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区区十来字便清晰可见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及美丽的塞外风光。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可对南朝时期佛教势力的庞大一览无余;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清晰可见。学习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可以联系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不一而足。
总之,以文活史、以史实文、“文史结合”是史学也是文学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打破历史教学教育与实际结果相脱节的局面,能使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体现。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多方面、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整个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