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历史教学情感的风帆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o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以往“目中无人”的传统式教学,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科为本位,把生动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新课改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理应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向善,理应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从而服务于其人生。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使学生求真、生智、向善,要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提供能足以引起学生移情和共鸣的,满足学生需要并负载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和自尊感的情化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动力功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加速运转并保持最佳的学习激情。
  那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依托教材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启情点”来启动学生情感的阀门,从而最终达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
  
  一、锻造语言,以言“升”情
  
  语言是教师同学生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能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斤一诺等等。纵览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彪炳青史的人物太多了。如讲到近代历史,悠悠百年,历尽沧桑。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国门,顿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四万万人齐下泪,不知何处是神州”,国家灾难重重,民族岌岌可危。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清王朝的血腥镇压,多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虎门销烟,葛云飞血沃定海,左宝贵忠魂荡平壤……三元里抗英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把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幻想。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其浩然正气垂范后世,彪炳千秋!千千万万英烈凄厉而悲壮的事迹,讲起来怎不使学生激昂振奋呢?教师这样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述,不仅拨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增强了历史责任感,而且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升华其道德情操。
  
   二、身感体验,以情“激”情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久,他们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更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可以创造性设计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既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与愿望。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例如学习“商鞅变法”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编演短剧,扮演秦孝公、商鞅及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等不同的历史角色,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臣、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进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表演的内容很多,如“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等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角色扮演,所产生的那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巨大的心灵震撼,将使学生难以忘怀。而且,由于是学生主动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故而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更准确地评价历史。
  
  三、再现情景,以景“生”情
  
   “触景生情,情景不离”,人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接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岁月中,先辈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研究、考察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等,使我们有机会寻访它、走进它。透过一处处、一件件凝固的历史,思考其背后的故事,体验那是非成败、兴衰更替的道理与规律,一切茫然、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与结论都变得可以感知、可以理解、可以体验了。比如,富丽庄严的北京故宫、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气势恢弘的秦陵兵马俑、轻盈美观的赵州桥……这些不仅体现着时代的风貌与变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们对祖先勤劳智慧的敬仰。
  历史遗址、遗迹和遗物,是前人实践活動的记录,是真实的历史情境,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其真实性、形象性是历史文献所不及的,它为后人认识与理解前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例如历史上的封建帝王穷奢极欲,这可以通过他们的陵墓规模和随葬品体现出来。尽管教科书有大量详细的文字和数据介绍,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但是要想象出秦始皇陵的总体规模还很困难。如果能亲临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直接观察,在约2万多平方米的坑内,排列着由近万件与真人真马等大的兵马俑组成的气势恢弘的军阵,而它仅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就不难想像秦皇陵的总体规模了。而且我们同时也能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此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合、廓清宇内的这段历史的理解。
  “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每个亲自到过名胜古迹旅游参观的人,都能体验到这份书本上得不到的喜悦。但若无条件去直接参观遗址,我们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或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既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而且因其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使学生耳目一新,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工农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由于画面直观,还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及其采取的机动灵活的战术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认识到了正确的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四、文史结合,以文“唤”情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文学只有通过描述历史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才有深刻的内涵,历史也只有通过恰当的文学性描述,才能得到生动形象的反映。因此“文史结合”于学文或学史都是一种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途径。尤其对于历史,恰当引入文学作品语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或叙或评、或描或画,互为印证,不同的场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学中,恰当地“文史结合”既有利于历史课堂的生动形象,丰富内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寥寥数语即交代了红军的长征路线,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英勇的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区区十来字便清晰可见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及美丽的塞外风光。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可对南朝时期佛教势力的庞大一览无余;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清晰可见。学习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可以联系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不一而足。
  总之,以文活史、以史实文、“文史结合”是史学也是文学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打破历史教学教育与实际结果相脱节的局面,能使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体现。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多方面、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整个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其他文献
遗忘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到遗忘的一条重要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快后慢的。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够得以巩固而不至于遗忘,基本的方法就是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复习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课堂小测试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课堂小测试的原则    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将一堂新课教学的全过程按“质疑导读,全面感知一合议解惑,启迪思维一精讲概括,深化理解一精练测试,巩固记忆”四个程序进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以“锋面”一节教学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一、质疑导读,全面感知    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学大纲、高考说明、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和教材顺序精心设计出一套“自学思考题”供学生自学。要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教学时,可对模块的学习顺序、模块内容进行组合,并注意体现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课程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三大原则,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四套新课程标准教材,参照师生知识现状,整合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的开发(即该开发满足“模块”两大属性:标准
摘要:直观教学法是地理教学方法中的基本方法之一。直观教学这一思想由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由于时代差异、社会发展,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思想既具有现代直观教学法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  关键词:直观教学;对比;启示;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与地理直观教学法的比较  1.地理直观教学的涵义  “直观教学”思想最早由夸美纽斯先生于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书中并未直接提到“直观教学”
摘要:本文从空间信息的图形表达、时间变化序列和属性信息的特有规律三方面入手,揭示教育地理信息的空间结构特征、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和内在特有属性,提出了教育地理信息的两个维度,并结合两个维度综合表达教育地理信息的三个层次,由此建立教育地理信息模式。  关键词:教育地理信息;地图可视化;初探  一、教育地理信息的内涵  教育地理信息是指表征某些教育信息数量和质量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时间序列、属性特征的独
[摘要]进入高二,学生对哲学常识的概念和原理学习普遍感到抽象、难理解。因此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成为哲学常识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哲学常识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艺术.使抽象的知识通俗化,辩证的内容形象化,理性的东西情感化,使哲学常识教学具备趣味性、生动性、实用性、参与性,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实现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渡。  [关键词] 哲学常识 教学艺术
文题,即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窗户,它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课文大门的钥匙,引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是引导学生迈向课文殿堂的第一级阶梯。在文题的世界里,想像如花绽放着灿烂,如灯点缀着思维,如鸟张开了翅膀,尽情地翱翔,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情趣。可以说,文题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兴奋点。  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语文教学呢?本文试从以下
学生对地理学科存在偏见,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视其为“副”科,为了减轻自身学习“负担”,丢“副”保“主”,走向应试教育的轨道,因而不能很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传授,即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多年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中按“图表”施教,“对话式”复习,并进行发展性评价,既能保证高二学生水平测试的
金正恩执政几个多月来,他的班底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目前看来,进入朝鲜劳动党的领导核心、辅助金正恩的人,主要还是金正日时代的政治元老、军队元老,同时,一批年轻人也逐步走上政治舞台。     亲属高官    金正日生前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妹妹金敬姬和妹夫张成泽。在2010年9月28日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代表大会上,金敬姬被任命为大将,张成泽则担任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劳动党行政部长,双双确立了在朝鲜政治舞
阿里巴巴和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第一财经将合作的消息从昨天下午开始轰炸各大媒体,对于双方的合作目的也在过去24小时内被数次“揭秘”。终于在今天下午,当大众的味口被调到最高点时,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海文广集团(SMG)正式宣布合作。马云、SMG总裁王建军、SMG董事长黎瑞刚悉数参加了签约仪式。几位大佬都说了什么呢?  马云:淘宝和一财诞生于同一年,真是缘分  黎瑞刚:双方的合作起源于去年夏天,我和马总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