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发展对物流产业的若干影响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受到高度重视。交通运输是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因此搞好交通运输工作对物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现状 物流
  
  一、交通运输在物流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自古以来,交通运输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活动之一。物流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同交通运输的关系更为密切。
  (一)物品运输是物流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物流业务的中心活动。一切物体的移动,都离不开运输环节,运输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合理化。
  (二)运输费用在物流费用中占较大比重。在进行物流活动中,直接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需支付的直接费用有: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搬运费和运输损耗等。其中运输费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影响物流费用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体系是指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5种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系统。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在交通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供给以及运输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运输业投入的加大,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8年底,交通基础网络达到399.22万公里。其中,公路里程373.02万公里,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超过7%,高速公路6.03万公里:铁路约7.9万公里,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5%左右:内河航道达到13.3万公里:港口泊位3.53万个,与2000年相比,深水泊位新增300多个;管道里程5万公里,比2000年增长98%:机场达到158个,比2000年增加了37个。我国交通运输已进入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44.5亿吨,比2000年增长30%;货物周转量83600亿吨公里。我国运输总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规模迅速扩大,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整体结构明显改善。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远洋船队等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并跃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交通运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交通运输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出台了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价格听证制度得到推广。目前除国家铁路运输价格仍实行国家定价外,其他方式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指导与市场相结合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多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随着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以铁路提速和公路便捷、高效为目标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货物运输代理、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快递业务和信息服务等运输服务方式发展迅速,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延展性有所提高。
  
  三、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是我国资源供给条件和实现运输一体化、降低运输成本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以高速化和智能化为目标的新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成为世界交通强国和运输大国。交通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交通运输技术装备、运输组织与运输管理,进人世界先进水平行列。铁路(含高速铁路)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系统,公路及其运输系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航空运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水运成为世界航运强国。
  最近一个时期,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重点集中在综合运输通道与枢纽、能源运输系统、集装箱运输系统、城市群及特大城市交通、农村交通、交通科技进步与信息化、运输服务等方面。
  各交通方式的主要重点是:1.铁路方面要加快客运专线建设及重点线路扩能改造,实现客货分运,客运专线营运里程达到7000公里,以货运为主的线路达到10000公里。2.公路方面要贯通“五射两纵七横”14条线路,总体上实现“东网、中联、西通”的目标。同时,全面建成西部开发8条公路干线。3.水运方面要提高长江、珠江水系骨干航道通航等级,加强港口主枢纽和主要城市客货运中心建设。其中港口要重点建设上海、宁波等大型集装箱码头,曹妃甸、秦皇岛等煤炭装船码头,大连、青岛等20万吨级以上原油接卸码头,连云港、防城港20万吨级以上矿石码头。4.民航方面要大规模增加区域间干线航路容量,加快大中型枢纽机场建设。5.显著提升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陆海空综合性货运枢纽功能。
  
  四、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对物流的影响
  
  (一)效率与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方式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
  一体化运输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改善运输服务质量、提高运输效率的突破口。因此,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物流服务向集约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将不断加快,物流f运输1的组织效率与水平会不断提高,运输与物流成本会不断降低,运输方式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
  
  (二)公路网络的完善将提高现代物流效率
  现代物流要实现最佳的价值效能,就要使物流运作过程更加通畅迅速。对于公路而言,就是要完善网络,减少断头路,为物流企业提供最佳的运输路线,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使物流运输过程达到最佳运输效果。
  
  (三)铁路发展会改变物流发展结构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会直接释放既有的线路货运能力,使其基本成为货运专线。铁路新线建成后将极大提高我国运输系统的总体能力,提升整个铁路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全面缓解运输紧张局面。这不仅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并将由此带来交通运输与物流发展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使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组织朝着更合理的方向演进。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回归自己的优势领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技术经济特性,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输与物流成本。
  
  (四)港口、機场建设将加速物流集约化发展
  港口、机场、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设施的建设,不仅设施之间将产生联动发展,而且设施将成为企业运输和物流服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以港口为代表的运输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和装卸、搬运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促进运输与物流集约化、组织化的提升,有效支撑物流业的规模化发展。
  
  (五)技术装备进步促进物流服务创新
  未来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实现现代运输与物流的发展,总体上符合国家发展新型运输服务与现代物流的决策,因此,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现代物流,其发展进程都将加快,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六)运输市场化将促进外资进入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已初步实现了市场化。未来运输市场化向纵深拓展,外资的大举进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跨国企业从初期的小规模尝试向整体并购和网络布局发展。
  
  五、结束语
  
  运输业是物流的重要载体,也是物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有必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业,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社会总体运营效益。不管是现在还是在未来,交通运输将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只有交通运输灵活,才能使物流以及更多的行业发展得迅速快捷。
其他文献
江口水电站上游围堰由于地层的特殊性,采用了塑性灌浆施工技术。实践表明,灌注有一定塑性屈服强度的混合浆液与稳定浆液,在动水情况下,对由漂石、块石、石碴等组成的大空隙、强透
伴随着近几年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能源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以内蒙古西乌旗为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入驻西乌,截至2010年6月,已有中电投集团、沈阳金山、阜煤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组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的事业单位构成极其复杂,有担负行政职能的,有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也有纯经营性质的,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往往担负着不同的职能,很难清楚地说是行政性的还是公益性的抑或是经营性的。因此,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无论何种改革都会有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
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能源消费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会拉动能源的消费。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促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外,Kraft J.和KraftA.首先将Sims检验应用到美国能源消费和收入关系的研究中,发现1947—1974年美国GNP与能源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益阳市鱼形山水库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需水要求.文章在分析研究鱼形山水库实施补水工程条件的基础上,对从资水补水和志溪河补水两个方案
针对传统熔铅锅普遍存在的排烟温度高、炉温均匀性差、热效率低、坩埚使用寿命短等缺陷,开发了节能环保的新型熔铅炉。并对其工作原理、设计结构、技术参数与应用效果进行了全
摘要:文章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化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家族企业中委托人与代理人利润分配的激励契约模型,得出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双方最优的努力水平及激励强度,并对因双方努力而增加的利润进行“二次分配”。本研究为家族企业两权分离后荻得帕累托最优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