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拒攻柏林城之谜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m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期,随着东线前苏联红军的狂飚突进和西线盟军的勇猛进击,处于两面夹击之下的第三帝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1945年3月,前苏联红军中实力最强的朱可夫方面军和科涅夫方面军兵临距柏林城近在咫尺的奥得河、尼斯河一带。与此同时,西线盟军中的蒙哥马利第21集团军群一部(美第9集团军)也挺进到了易北河,并成功地在河对岸建立了两个桥头堡。此时此刻,攻占作为第三帝国首都的柏林,无疑成了结束这场战争的一个标志性胜利,自然也就成了苏联红军和盟军将领们梦寐已求的目标。
  然而,就在英军名将蒙哥马利急如星火地麾兵猛进,幻想着自己能够骑着白马进入柏林城时,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一纸命令猛地勒住了他前进的缰绳。
  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很明确:一是要求蒙哥马利把配属给他们的美国第9集团军归还给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二是让他改变前进方向,在布莱德雷进攻莱比锡时保护他的侧翼安全。至于他梦魂牵绕的柏林城,艾森豪威尔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不要再去想着它!”
  作为盟军当时的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究竟因何作出这一至今仍为许多人所不解的决定,史学界一直是见仁见智,扑朔迷离。
  
  心有所忧,兵微将寡难作为
  
  对于极具政治头脑的艾森豪威尔来说,他清楚地知道柏林城是斯大林和他的红军将领们所极欲夺占的目标。为此他们的百万大军已经推进到了东距柏林城仅几十公里的奥得河和尼斯河一线。对于盟军而言,虽然辛普森的美国第9集团军也到达了西距柏林几十公里的易北河,并建立了两个坚固的桥头堡。但他的后勤供应却碰到了巨大的困难,而且其他的盟军大部队还在离柏林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对于德军重兵防守的柏林来说,仅靠辛普森的几万人攻占它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艾森豪威尔认为盟军缺乏在前苏联红军之前攻克柏林的现实条件。
  现实真的像艾森豪威尔估计的那样悲观吗?
  事实上,关于在军事上能否攻占柏林的问题,盟军的前线指挥官们和他们的最高统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被人们称之为“最富有魅力和令人倾倒的美国将军”的美国第9集团军司令辛普森中将,直到战后许多年还为艾森豪威尔剥夺了他攻占柏林的荣誉而愤愤不平。他坚持认为,德国人在战争后期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尽量抗击前苏联红军的进攻,以掩护盟军部队抢在苏军之前攻占柏林。对于穷途末路的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落到怀有强烈复仇心理的前苏联红军手里是一场灾难,他们应该更愿意向西方盟军投降,或把柏林城交给盟军。因此辛普森坚定地认为。如果最高统帅允许他率部向柏林挺进,几乎可以肯定不会遇到德国人的顽强抵抗。事实也是如此,当盟军遵命在易北河止步不前时,有大约10万名惧怕落到前苏联手里的德国官兵渡河来降。客观地说,辛普森通向柏林的道路也许是畅通的,尽管他们的最高统帅并不这样认为。
  
  高瞻远瞩,不甘为人做嫁衣
  
  艾森豪威尔之所以在战后成为美国总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军界的赫赫战功和他在一些政治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惊人洞察力和预见力。他清楚地知道,德国的战败指日可待,那么接下来就轮到政治家们在谈判桌上对德国的瓜分占领问题讨价还价了。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德国的行政区划分之后,艾森豪威尔敏锐地意识到东西方对德国占领区的划分肯定要以把德国从南到北一分为二的易北河为界。假如那样的话,盟军即使能打下柏林城,将来在战争结束之后也还要拱手把它交给前苏联人。这对于西方盟国来说无疑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艾森豪威尔对柏林这颗熟透了的桃子毫不动心。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事实上,艾森豪威尔的这一判断确实显示了他高人一筹的预见力和洞察力。就在他着手调整军事部署时。1945年2月,美、前苏、英三国首脑在前苏联美丽的克里米亚半岛上召开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构建战后格局和如何在德国划分三国的占领区问题。在会上,三巨头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对占领区的划分及柏林城的归属问题展开了舌枪唇剑。经过反复的争论、磋商和妥协,三大国终于就德国的分割及美、前苏、英、法四国共治柏林的方案达成了一致意见。
  远在前线的艾森豪威尔尽管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对如何划分三国占领区及柏林的原则更是一无所知,但他凭自己的头脑和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和缜密论证,终于作出了与日后现实惊人吻合的预见。
  
  让城别走,为避伤亡弃虚名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了东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在美国人看来,人的生命权高于一切。即使是以杀戮为目的的战争行为,美国人也常常要求尽量减少伤亡。艾森豪威尔在研究了德军在柏林城的防御部署和防御力量之后,他认为盟军要想攻下柏林城,至少要付出10万人的伤亡代价,事实上前苏联红军在柏林之战中共伤亡了30万人。攻占柏林在政治上无疑等于获取了战争胜利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自己青史留名的绝好机会。但艾森豪威尔认为仅仅为了这些虚无缥缈的虚名,就把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往纳粹的火网里送,这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在艾森豪威尔看来,彻底消灭残余的德军,迅速、干脆、利索地结束这场战争,才是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至于柏林城,它仅仅是一个有着一点特殊含义的城市。和取得这次战争的全部胜利相比,它的得失是微不足道的。
  艾森豪威尔的这一想法,虽然遭到了以蒙哥马利为首的英军将领的激烈反对,但却得到了以马歇尔和布莱德雷将军为首的美国将军的支持。布莱德雷直截了当地对艾森豪威尔说:“艾克!别理会蒙哥马利那一套。这次战争为他创造的机会已经够多了。如果说要攻占柏林,辛普森和巴顿都比他有资格。”
  顿了一下,布莱德雷接着说:“我认为进攻柏林可能要付出10万人的伤亡,仅仅是为了西方盟国的威望和影响而不惜大量流血,代价确实太高了。我的意见是让俄国人成为攻占柏林的英雄吧!”
  艾森豪威尔见自己的爱将与自己的看法完全一致,非常高兴,他把手一挥:“OK!就这么干,让柏林见鬼去吧!我给俄国那位令人尊敬的大元帅写封信”。
  之后,艾森豪威尔亲笔给斯大林写了一封明确表示盟军将不会进攻柏林城的信,并随机调整了部署,将盟军的进攻矛头指向了德国的其他地方。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探寻一种应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判断音调随质量变化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音调;振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X)-0017-1    判断音调随质量变化问题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声音教学中经常遇到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敲击杯子时发声音调高低的问题,解决方法多是根据实验现象的经验记忆来完成的,其结果容易遗忘和混淆,而且
一、诚信涵义的理论诠释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最初只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它已成为一条法律规则。1896年德国民法规定:债务人应遵循诚实与信用的原则,并参照
期刊
期刊
为了使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单位的科研工作 ,扩大学术影响 ,加强对外合作 ,按照自己的组织结构 ,设计和建立了自己的主页网站。根据两年来单位主页网站的建设和工作运行情况 ,
目前,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的学者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认为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的不一致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必然,人们只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补充习题》第33页第8题: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形孔上,那么在地上形成的光斑是( )  A.“△”形的;  B.圆形的;  C.“▽”形的;  D.无法判断。  原书所给答案是B,但学生对此题的答案有较大的分歧,我通过实验对此题进行了探究。具体过程如下:  所需实验器材:白纸、剪刀、刻度尺  探究方法:  1.在一张白
相对于经济领域不断扩大开放所带动的发展成效,我国社会事业开放水平总体偏低仍是社会建设“短板”的重要原因。面对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趋向,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
虽然零售商注意到注重消费者购物体验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所提供的与消费者所期待的相比总是存在差距.
众所周知,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我们用光屏承接实像。当光屏到透镜的距离适当时,从光屏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成的实像。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如果不用光屏,又能否看到实像呢?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实验。  我们在暗室里,用了一个口径较大的凸透镜(因为口径大,光通量大,所成的像明亮一些),用一支点燃的红蜡烛作物体,让透镜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调整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