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灯火辉煌、笙歌鼎沸。
天光水色之中,伴随着欢快的歌曲《花儿朵朵向太阳》,70条“鲤鱼”在演员的舞动下,踩着节奏“游”进场地中央。
“盛世兴文化,辛劳育奇葩。”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是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节周年庆活动。
“演出当天,我真的非常紧张。”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仍有些激动,“直到表演顺利完成,我心里的石头才真正放下来。”
国庆表演结束后,艺术团就接到两个鲤鱼灯订单——要完成19个鲤鱼灯的制作。而最近,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也订购了100个鲤鱼灯。
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凭借此次契机,正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不负良机
8分钟的精彩亮相,背后是队员们108天的勤学苦练。
一天下来,队员陆鑫的衣服就如同在水里浸泡过一般,手脱臼了接上再来,中暑了喝一瓶藿香正气液继续上。为了表演,他甚至还推迟了婚礼。
今年6月下旬,通过层层选拔,大足区宝兴镇中心小学体育老师陆鑫加入了鲤鱼灯舞表演队。
从未接触过鲤鱼灯舞的他,一切须从零开始。
手臂酸、脖子僵、体力消耗大,已经成了陆鑫和其他队员们的日常体验。
“身体上的辛苦还能挺住,但心里最对不住的是妻子陶霜。”陆鑫说到此事的时候眼睛有些泛红。
由于签订了保密协议,陆鑫没法告诉陶霜实情,只是说要去北京参加很重要的活动。
“你去吧!婚礼可以延后,但有的事情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陶霜这番话令陆鑫甚为感动。
联欢活动当晚,陆鑫和队友们在天安门广场圆满完成了此次表演。翻腾搏浪、栩栩如生的鲤鱼灯舞,把重庆人民澎湃难抑的欢庆之情传递千里,送到了天安门广场。
盛宴结束,人潮退去,来不及换下演出服,陆鑫立马拨通了陶霜的视频电话:“等我!我马上就回来娶你。”
“为了此次表演,不少演员都付出了很多。”鲤鱼灯舞表演项目负责人夏尧说,“但是再辛苦也值得!因为能够为共和国母亲庆生,能够向全国人民展示我们重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国庆表演结束后,何定模见到谁都是眼笑眉舒的。
“这次表演为咱们鲤鱼灯舞的非遗传承作了很大贡献,以后肯定能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何定模自豪地说。
被誉为鲤鱼灯舞之乡的大足区万古镇,是大足区的文化大镇,鲤鱼灯舞在这里家喻户晓。1999年6月,重庆市文化局(现文旅委)命名大足县万古镇为“鲤鱼灯舞之乡”。
起落沉浮
萬古鲤鱼灯舞起源于唐末,历经1200多年,由最初的挂灯至提着玩耍,最后演变为表演。
康熙年间,史册上便有“宝顶香会朝拜灯戏表演”的记载。
但当时所舞的是纱灯,不似鱼形,更似泥鳅,宝灯如汤圆,被民间戏称为“泥鳅吃汤圆”。
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反复探讨,周树人等万古镇老一辈民间艺术家把鲤鱼灯的制作改进为头、身、尾三部分相连接,这样便能让整条鲤鱼“活”起来。后来,“鲤鱼灯”又有了“鲤鱼戏水”“鲤鱼抢宝”“鱼跃龙门”等表演形式。
1957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节上,万古鲤鱼灯舞一炮而红。
同年,表演队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今年10月16日,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广场,鲤鱼灯舞汇报演出后,记者见到了周树人的儿子周克强。
“当年,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董必武都来看过演出,还与父亲一起合影留念……”周克强讲述起当时的场景,脸上写满了自豪,但父亲已于几年前逝世。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鲤鱼灯舞成了一个被尘封的故事。
直到1984年,大足县文化馆又找到了周树人等人,老前辈们又舞起了鲤鱼灯。
“新中国成立35周年,鲤鱼灯舞受邀到重庆表演,这次演出对我影响非常深。”周克强指着墙上的演出照片说道。
当晚,观众的掌声和盛赞不绝于耳。从那时起,周克强也爱上了鲤鱼灯舞。
1989年,重庆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隆重举办。
已72岁高龄的周树人再次挑起大梁,带领表演队伍从解放碑一直走到较场口。
“当时,我几乎是舞不动了,但父亲还是让大家不要停。”周克强说,“父亲说‘没听见那么多观众喊再来一遍吗?不能让观众失望!’”
谁也没料到,此后的万古鲤鱼灯舞再次走向了落寞,失传危机再度降临。
接力奋斗
10月的一天,阴雨绵绵,从万古镇狭长小道而入,便可看到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藏”在一个不起眼的门市里。
团长何定模和副团长孙中霞打开门,记者看到艺术团办公室只有10平方米大小,堆满了各种杂物,不禁有些惊讶。
何定模仿佛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说:“别看这里小,能有这个艺术团来之不易哟。”
2004年寒冬时节,万古镇广场,何定模和几个玩鲤鱼灯的朋友席地而坐,看着鲤鱼灯,略显失望。
“鲤鱼灯舞丢了多可惜!”何定模噘了噘嘴,拿起鲤鱼灯,“得想个法子才行。”
何定模和队员们想到一个主意——为何不成立一个艺术团?
大伙儿说干就干!何定模和几个伙伴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几经商讨下,采取每人出资100元的方式来入股,最后竟然筹集到5200元。
2005年,何定模、孙中霞、周克强等鲤鱼灯舞传承人组成了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鲤鱼灯舞再度“活”了起来。
2009年10月,鲤鱼灯舞代表重庆市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天安门广场彩车巡演活动。
2010年5月,鲤鱼灯舞代表重庆市参加上海世博园演出。 ……
“何定模这个团长当得称职,艺术团能有今天,离不开他的努力。”副团长孙中霞朝何定模竖了大拇指。
何定模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任何困难都是纸老虎!”沉默了数秒,他又开口:“其实,再困难都不怕,就怕没人来做这事。”
如何让鲤鱼灯舞不失传,一直是何定模的心事。
鱼跃龙门
“我父亲钓鱼时会仔细观察鱼儿是如何冒泡、游动、跳跃的……”孙中霞提及父亲孙明才,面露骄傲。
那些年,万古镇淮远河畔,一民间艺人时常在此垂钓,此人便是孙明才。
孙明才不仅仅是为了钓鱼,作为鲤鱼灯舞的爱好者,他仔细观摩鱼的形态,思索如何让鲤鱼灯舞能够舞得更加栩栩如生。
回到家,孙明才在院子的空地上画一条鱼,不断揣摩鲤鱼的特性。
最终,孙明才对鲤鱼灯舞作了进一步改良,创作出新动作,例如漫游、漂江、鱼舔背等。
“最有意思的是‘魚舔背’。”孙中霞一边说,一边做着动作,“你看,这就是一条鱼给另一条鱼‘舔’背!”
今年50多岁的孙中霞大半辈子都在与鲤鱼灯打交道,是制作鲤鱼灯的权威。
“要发自内心地真正热爱它才行!”孙中霞拿出父亲亲手做的鲤鱼灯,“我爸告诉我,让我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说罢,孙中霞手里的鲤鱼灯,不知不觉间变得愈加明亮鲜艳起来。
文化的传承需要后人的坚守,更需要持续的创新。
作为团长,何定模肩负着不轻的担子。
一直以来,用篾条做成的鲤鱼灯极易破损。为此,何定模花费了无数心思。一次,路过一家婚纱店,看到橱窗的婚纱裙摆,他来了灵感。
“我发现婚纱的裙摆不仅能支撑,而且还结实。”何定模说。
受到启发,何定模花了500元钱买来一堆材料进行研究。最终,他用钢丝和编织袋代替了原有的篾条。
“升级版”的鲤鱼灯不仅不容易损坏,还变得更有弹性。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北京的制作公司甚至还采用了3D打印技术给“鲤鱼们”做了“衣服”,可直接套在鲤鱼灯上,代替了手工贴鱼鳞。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次又一次的创新,鲤鱼灯舞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2012年,作为万古鲤鱼灯舞的传承教育基地,大足区第三小学申报了市级课题“鲤鱼灯舞进课堂研究”。何定模作为特聘老师,常为学生们教授鲤鱼灯舞。
“要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必须得从娃娃抓起!”何定模说。
鲤鱼灯舞做大做强更离不开万古镇政府的大力扶持。
2002年3月,大足县(后改为大足区)两会期间,时任万古镇石香社区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徐义先提交议案,倡议抢救大足鲤鱼灯舞。县政府随即成立抢救性保护工作组,开始抢救。
目前,大足万古鲤鱼灯舞已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镇政府正携同传承人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请鲤鱼灯的制作专利。同时,镇里还谋划修建万古鲤鱼灯舞博物馆。
“考虑到艺术团成员的平均年龄偏大,我们打算和第三方公司进行合作。”万古镇党委书记李易容表示,只有专人做专事,传承事业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逐渐实现产业化发展。
天光水色之中,伴随着欢快的歌曲《花儿朵朵向太阳》,70条“鲤鱼”在演员的舞动下,踩着节奏“游”进场地中央。
“盛世兴文化,辛劳育奇葩。”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是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节周年庆活动。
“演出当天,我真的非常紧张。”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仍有些激动,“直到表演顺利完成,我心里的石头才真正放下来。”
国庆表演结束后,艺术团就接到两个鲤鱼灯订单——要完成19个鲤鱼灯的制作。而最近,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也订购了100个鲤鱼灯。
大足区万古鲤鱼灯舞凭借此次契机,正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不负良机
8分钟的精彩亮相,背后是队员们108天的勤学苦练。
一天下来,队员陆鑫的衣服就如同在水里浸泡过一般,手脱臼了接上再来,中暑了喝一瓶藿香正气液继续上。为了表演,他甚至还推迟了婚礼。
今年6月下旬,通过层层选拔,大足区宝兴镇中心小学体育老师陆鑫加入了鲤鱼灯舞表演队。
从未接触过鲤鱼灯舞的他,一切须从零开始。
手臂酸、脖子僵、体力消耗大,已经成了陆鑫和其他队员们的日常体验。
“身体上的辛苦还能挺住,但心里最对不住的是妻子陶霜。”陆鑫说到此事的时候眼睛有些泛红。
由于签订了保密协议,陆鑫没法告诉陶霜实情,只是说要去北京参加很重要的活动。
“你去吧!婚礼可以延后,但有的事情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陶霜这番话令陆鑫甚为感动。
联欢活动当晚,陆鑫和队友们在天安门广场圆满完成了此次表演。翻腾搏浪、栩栩如生的鲤鱼灯舞,把重庆人民澎湃难抑的欢庆之情传递千里,送到了天安门广场。
盛宴结束,人潮退去,来不及换下演出服,陆鑫立马拨通了陶霜的视频电话:“等我!我马上就回来娶你。”
“为了此次表演,不少演员都付出了很多。”鲤鱼灯舞表演项目负责人夏尧说,“但是再辛苦也值得!因为能够为共和国母亲庆生,能够向全国人民展示我们重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国庆表演结束后,何定模见到谁都是眼笑眉舒的。
“这次表演为咱们鲤鱼灯舞的非遗传承作了很大贡献,以后肯定能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何定模自豪地说。
被誉为鲤鱼灯舞之乡的大足区万古镇,是大足区的文化大镇,鲤鱼灯舞在这里家喻户晓。1999年6月,重庆市文化局(现文旅委)命名大足县万古镇为“鲤鱼灯舞之乡”。
起落沉浮
萬古鲤鱼灯舞起源于唐末,历经1200多年,由最初的挂灯至提着玩耍,最后演变为表演。
康熙年间,史册上便有“宝顶香会朝拜灯戏表演”的记载。
但当时所舞的是纱灯,不似鱼形,更似泥鳅,宝灯如汤圆,被民间戏称为“泥鳅吃汤圆”。
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反复探讨,周树人等万古镇老一辈民间艺术家把鲤鱼灯的制作改进为头、身、尾三部分相连接,这样便能让整条鲤鱼“活”起来。后来,“鲤鱼灯”又有了“鲤鱼戏水”“鲤鱼抢宝”“鱼跃龙门”等表演形式。
1957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节上,万古鲤鱼灯舞一炮而红。
同年,表演队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今年10月16日,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广场,鲤鱼灯舞汇报演出后,记者见到了周树人的儿子周克强。
“当年,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董必武都来看过演出,还与父亲一起合影留念……”周克强讲述起当时的场景,脸上写满了自豪,但父亲已于几年前逝世。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鲤鱼灯舞成了一个被尘封的故事。
直到1984年,大足县文化馆又找到了周树人等人,老前辈们又舞起了鲤鱼灯。
“新中国成立35周年,鲤鱼灯舞受邀到重庆表演,这次演出对我影响非常深。”周克强指着墙上的演出照片说道。
当晚,观众的掌声和盛赞不绝于耳。从那时起,周克强也爱上了鲤鱼灯舞。
1989年,重庆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隆重举办。
已72岁高龄的周树人再次挑起大梁,带领表演队伍从解放碑一直走到较场口。
“当时,我几乎是舞不动了,但父亲还是让大家不要停。”周克强说,“父亲说‘没听见那么多观众喊再来一遍吗?不能让观众失望!’”
谁也没料到,此后的万古鲤鱼灯舞再次走向了落寞,失传危机再度降临。
接力奋斗
10月的一天,阴雨绵绵,从万古镇狭长小道而入,便可看到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藏”在一个不起眼的门市里。
团长何定模和副团长孙中霞打开门,记者看到艺术团办公室只有10平方米大小,堆满了各种杂物,不禁有些惊讶。
何定模仿佛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说:“别看这里小,能有这个艺术团来之不易哟。”
2004年寒冬时节,万古镇广场,何定模和几个玩鲤鱼灯的朋友席地而坐,看着鲤鱼灯,略显失望。
“鲤鱼灯舞丢了多可惜!”何定模噘了噘嘴,拿起鲤鱼灯,“得想个法子才行。”
何定模和队员们想到一个主意——为何不成立一个艺术团?
大伙儿说干就干!何定模和几个伙伴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几经商讨下,采取每人出资100元的方式来入股,最后竟然筹集到5200元。
2005年,何定模、孙中霞、周克强等鲤鱼灯舞传承人组成了重庆市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鲤鱼灯舞再度“活”了起来。
2009年10月,鲤鱼灯舞代表重庆市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天安门广场彩车巡演活动。
2010年5月,鲤鱼灯舞代表重庆市参加上海世博园演出。 ……
“何定模这个团长当得称职,艺术团能有今天,离不开他的努力。”副团长孙中霞朝何定模竖了大拇指。
何定模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任何困难都是纸老虎!”沉默了数秒,他又开口:“其实,再困难都不怕,就怕没人来做这事。”
如何让鲤鱼灯舞不失传,一直是何定模的心事。
鱼跃龙门
“我父亲钓鱼时会仔细观察鱼儿是如何冒泡、游动、跳跃的……”孙中霞提及父亲孙明才,面露骄傲。
那些年,万古镇淮远河畔,一民间艺人时常在此垂钓,此人便是孙明才。
孙明才不仅仅是为了钓鱼,作为鲤鱼灯舞的爱好者,他仔细观摩鱼的形态,思索如何让鲤鱼灯舞能够舞得更加栩栩如生。
回到家,孙明才在院子的空地上画一条鱼,不断揣摩鲤鱼的特性。
最终,孙明才对鲤鱼灯舞作了进一步改良,创作出新动作,例如漫游、漂江、鱼舔背等。
“最有意思的是‘魚舔背’。”孙中霞一边说,一边做着动作,“你看,这就是一条鱼给另一条鱼‘舔’背!”
今年50多岁的孙中霞大半辈子都在与鲤鱼灯打交道,是制作鲤鱼灯的权威。
“要发自内心地真正热爱它才行!”孙中霞拿出父亲亲手做的鲤鱼灯,“我爸告诉我,让我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说罢,孙中霞手里的鲤鱼灯,不知不觉间变得愈加明亮鲜艳起来。
文化的传承需要后人的坚守,更需要持续的创新。
作为团长,何定模肩负着不轻的担子。
一直以来,用篾条做成的鲤鱼灯极易破损。为此,何定模花费了无数心思。一次,路过一家婚纱店,看到橱窗的婚纱裙摆,他来了灵感。
“我发现婚纱的裙摆不仅能支撑,而且还结实。”何定模说。
受到启发,何定模花了500元钱买来一堆材料进行研究。最终,他用钢丝和编织袋代替了原有的篾条。
“升级版”的鲤鱼灯不仅不容易损坏,还变得更有弹性。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北京的制作公司甚至还采用了3D打印技术给“鲤鱼们”做了“衣服”,可直接套在鲤鱼灯上,代替了手工贴鱼鳞。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次又一次的创新,鲤鱼灯舞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未来。
2012年,作为万古鲤鱼灯舞的传承教育基地,大足区第三小学申报了市级课题“鲤鱼灯舞进课堂研究”。何定模作为特聘老师,常为学生们教授鲤鱼灯舞。
“要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必须得从娃娃抓起!”何定模说。
鲤鱼灯舞做大做强更离不开万古镇政府的大力扶持。
2002年3月,大足县(后改为大足区)两会期间,时任万古镇石香社区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徐义先提交议案,倡议抢救大足鲤鱼灯舞。县政府随即成立抢救性保护工作组,开始抢救。
目前,大足万古鲤鱼灯舞已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镇政府正携同传承人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请鲤鱼灯的制作专利。同时,镇里还谋划修建万古鲤鱼灯舞博物馆。
“考虑到艺术团成员的平均年龄偏大,我们打算和第三方公司进行合作。”万古镇党委书记李易容表示,只有专人做专事,传承事业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逐渐实现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