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感训练 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过程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一、在品读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用眼、用耳、动手、动口、动脑,并将之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着力培养。这样学生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就会使语感得到不断的加强和提高。
  语感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但真正高层次的语感能力的形成,却是离不开语感训练的。那么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呢?实践证明,根本方法是读。离开了读书这一根本大法,其它的一切法无疑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要不折不扣地做到读书为本,并把读和想、说、写、演等巧妙地结合起来,要使学生专心地读、仔细地读、投入地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动情,要让学生读出理趣,读出神韵、读出情味,最终学生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在读中语感也不断积淀、增加。
  1.读出形:感悟言语形象,培养语像感
  语像感是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言语所含形象的一种感悟。语像感强的人能凭借文本的言语,进行心灵的勾画,形成内心的视像,将在阅读中走进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与作者携手同游。当学生凭借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的空间去神游名山大川,穿越时间隧道去聆听高山流水时,作品语言就成了学生心中美好的画卷。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受的方法有很多,但都离不开读。或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后表演;或读中拓展,读后练笔;或边读边画,边读边演等等。
  2.读出情:感悟言语情感,培养语情感
  语情感是人对言语所含的情感信息的感悟。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既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陶治学生情操的需要。“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的生命”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各种情感因素,以读为主旋律,让学生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教师要创造适度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课堂的情感效应,使学生愿读,读出情,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感悟言语情感,培养语情感。
  3.读出音:感悟言语音律,培养语音感
  语音感是人对言语声音形式的心灵感受,不仅包括言语发音的感知,还包括对言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感受。因为,中国汉字除了具有显著的表意功能外,还有一定的表音功能。声音作为一种物质材料,却是影响一个人情感和理智的重要因素。故处在一定语言中的汉字语音,其强弱、快慢、虚实以及音调、节奏等方面,也应该随着特定的语境,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控。
  二、在品析中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敏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桂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叶老曾经说:“至于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心将渐能驾驭文字。”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感知、体味、领会和揣摩,学生的语感能力必将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似乎并不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现代诗歌 教学现状 有效方法  一、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中国现代诗歌的概念是开始于中
【摘 要】  基于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能够体现出其应用价值。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顺应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潮流。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全面推进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应用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小
【摘 要】  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作文,既要看到问题,也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既指出了问题所在,也保护了其写作积极性,学生既认识了写作中的不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恰如其分地概括其特点,为学生今后作文引路;须认真分析其特点,并用阐明的写作术语给予概括,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很有益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作文批语 认真点评 概括特点 提高写作  语文教学是所有科目中
近几年,有些地方的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在进行教学能手评选时只看高考成绩,这种做法引起教师不少议论。但有关部门还是照样只凭高考成绩认定教学能手,笔者认为,这种评定教学能手的做法的确不妥。    一、 这种评定教学能手的做法目的模糊    评定教学能手至少应达到两个目的,或者说起到两个作用,即对教师业务成长的激励作用和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作用。被评定为教学能手,是教师业务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师晋级、评
【摘 要】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作业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能力。然而农村小学地处偏远,英语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英语作业与学生生活脱节,无法紧跟时代变化,致使学生缺乏完成英语作业的动机。单调乏味的英语作业成为小学生的负担。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村小学英语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以丰富英语作业形式,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作业练习。  【关键词
目的尝试采用三维数字化方法对与全口义齿平衡[牙合]相关项目进行测量分析。方法应用非接触式激光三维扫描和数字化技术,在三维扫描和重建10副全口义齿人工牙[牙合]面以及正中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压舱石”,让学生“乐于表达”是新课标的要求。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写作快乐,爱上写作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新世纪之初,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相比建国以来的前七次改革,这次改革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更甚,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也在探讨之中。笔者以为,无论怎样改,都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对传统政治课堂教学进行辩证扬弃,呼唤教育的返璞归真。  谈到教育的本质,不得不提到美国教育家杜威(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