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HD1基因变异相关的三例儿童期、青少年期及老年期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患者的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5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3例在儿童期、青少年期及老年期诊断的多囊肾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病因进行分析,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对来自3个家系分别为5岁、17岁及70岁的先证者进行包括多种囊性肾病在内的遗传性肾病基因检测包筛查,应用PCR和一代测序技术在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中对NGS筛出的可疑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进行验证,家系2先证者的母亲在基因诊断明确后行中孕期产前诊断。

结果

NGS筛查、PCR和一代测序提示家系1中的5岁先证者携带PKHD1基因c.5935G>A(p.G1979R)和c.5428G>T (p.E1810X)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其父亲和母亲;家系2中17岁先证者携带PKHD1基因c.5512T>C(p.Y1838H)和c.5935G>A(p.G1979R)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父母,先证者母亲产前诊断提示胎儿携带c.5512T>C杂合变异,继续妊娠至出生后半年未见肾脏发育异常;家系3中70岁的先证者携带c.3860T>G(p.V1287G)和c.11314C>T (p.R3772X)复合杂合变异。

结论

通过NGS筛查,明确这三个家系均为PKHD1基因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共发现5个PKHD1基因变异位点,包括2个已知致病变异:c.5935G>A和c.11314C>T;3个新的变异位点:c.5512T>C,c.5428G>T和c.3860T>G,且预测为致病性变异可能性大,扩大了PKHD1基因变异谱。鉴于多囊性肾病遗传学和表型的复杂性,及早进行基因诊断对于明确病因和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河南省新生儿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为PCD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串联质谱分析技术,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省的720 667例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对初筛可疑阳性的新生儿母亲进行串联质谱检查,对确诊PCD病例及家系进行肉碱转运蛋白SLC22A5
目的分析烟碱型胆碱能受体α4亚单位(CHRNA4)基因多态性与重度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4例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MDD患者。应用MassArray质谱分析法对CHRNA4基因的2个SNPs位点(rs4522666和rs4603829)进行分型。用HAMD-17量表评估基线和治疗l、2、4和6周后的效果。结果共290名受
期刊
目的对两个锁骨颅骨发育不良家系进行RUNX2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致病原因,为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RUNX2基因进行变异分析,变异明确后,抽取父母、100名无关正常对照以及高危胎儿血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家系1先证者及高危胎儿均携带RUNX2基因c.578G>C(p.Arg193Pro)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携带RUNX2基因c.909C>A(p.Tyr303X)杂
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脊柱侧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相关基因变异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ANT1基因发生c.494T>C(p.Met165Thr)和c.848A>G(p.His283Arg)复合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494T>C杂
目的分析一个眼齿指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先证者经骨骼发育异常基因包检测出致病变异基因GJA1,后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或羊水,提取全基因组DNA,扩增GJA1基因第2外显子,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家系中两位成员存在GJA1基因c.221 A>C错义变异,该变异导致编码的第74位氨基酸由组氨酸变成脯氨酸(p.H74P)。结论GJA1 c.221A>C变异导致该家系成员表现为眼齿指发育不良综合征。
目的分析1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中甲基丙二酸水平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血中丙酰肉碱水平诊断的1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患儿的临床特点、诊疗情况、变异基因和预后信息,其中有12例进行了家系基因分析。结果15例患儿临床以喂养困难、反复呕吐、嗜睡、抽搐、发育落后为主。血丙酰肉碱除3例患儿外余均增高,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
目的分析1例11p嵌合型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 disomy,UPD)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组异常,探讨其致病原因。方法常规G显带技术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对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水平的检测。结果患者常规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芯片检测显示患者染色体11p15.5p12区存在42.7 Mb的嵌合性UPD([hg19]chr11: 491 333-43 189 376)。结论患者11p15.5p
目的鉴定一例胎儿双额外微小标记染色体的来源,以预测其临床效应。方法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胎儿羊水细胞及双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进一步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icroarray,SNP-array)分析其标记染色体的大小以及来源,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验证。
目的分析1个B(A).06亚型家系ABO血型的血清学及基因型特征。方法用血清学方法鉴定该家系的ABO血型表型,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5例标本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直接测序和TA克隆测序分析,确定其基因型。结果血清学检测和基因测序提示该家系4代12名成员中有5人为AwB表型,其B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均存在c.803C>G突变,等位基因为B(A).06。B(A).06/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