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漆器是楚文化孕育出的宝贵财富之一,它集审美与实用于一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造型的审美无一不是建立在人的需求之上的。从这些生活用具中,我们可以看出楚人设计漆器造型的动机和灵感不是依附于王权的统治,就是依附于宗教信仰,或者是依附于楚人的生活的需要。因此本文试从当时楚人当时的政治需求、宗教需求和生活需求三个方面,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楚漆器的造型审美。
关键词:功能性;楚漆器;造型;实用;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98-1
凡“人造物”都必然包括审美性与功能性两个主要方面。回顾战国时期及楚汉时期的漆器及其功能,我们不难发现漆器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沿着:“满足实用———祭祀所用———以人的需求为主———观赏品”这条线路发展的。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看,即“功能———审美萌芽———功能与审美结合———审美升华”这个过程。我们从第三个阶段“以人的需求为主”,也就是“功能与审美结合”为出发点,介绍漆器中的科学美学。
一、楚汉主流审美为何是:黑、红二色
(一)选取颜料、制作工艺有限
中国古代漆器的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液汁。漆液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材料,漆液取于漆树上分泌的天然汁液,它呈乳灰色,接触空气氧化后则成栗壳色,干涸后呈褐黑色。而红色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颜色,并且也是极为容易制作的颜色。
(二)巫风的影响
楚地信巫术。巫文化对楚人的审美观念有很大影响。楚漆器大量采用红黑为主调也不失为一种巫风的表现。楚人信仰神灵,楚人崇尚赤色,可能是起源于古代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因为赤是火的颜色,代表太阳。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的后裔。
(三)五色论与文化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建立了五色体系,即“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它是由阴阳五行说衍生而来,代表的不仅仅是颜色,而是古老中国的一种哲学体系。
儒家强调将颜色与礼仪、等级划分开,因此确认了五色为正统的色彩,受人尊重。并且,在当时颜色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一种手段。以赤、玄二色为尊贵,也就是红黑二色。
老庄的道家认为黑色高于一切其他的颜色。秦汉时期,一直到汉武帝以前,道家思想都是占主要地位,因此黑色成为了最尊贵的颜色。所以大多秦汉时期的漆器为黑底红纹。
二、楚艺术装饰母题为何是:凤鸟纹
图案是审美理想的载体之一。
由于积淀在楚人心灵和思维深处的巫术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楚国漆器上的纹饰总是带有浓厚的神秘感和虚幻性。最多见的是形色各异的凤鸟形象,被称为是“楚艺术的装饰母题”。
楚人更是深信上有天国、下有地府,人死后的灵魂可以不灭,或是升入天堂或是坠入地狱。因此,有一说法:“楚人敬鬼神而近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灵魂不要沦落地府受尽煎熬,而能飞升天界离世登仙。
楚漆器的典型标本———虎座飞鸟。它的造型奇特,凤鸟昂首立于虎之上,身形高大,器宇轩昂,而虎则身形矮小,恭顺地俯于凤鸟的一双健足之下。在凤的两肋还生出了一对鹿角,“鹿”是神话传说中能运载仙人飞天的神兽之一,既华美又吉祥。而楚人将鹿角加于凤身,便是增加了其上通下达、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神力。
三、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案例分析
随着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当漆器被大规模生产和运用到生活中去时,审美和实用的结合使得设计者和制造者既有了限制又有了突破性的飞跃。从而在秦汉时期漆器产生了功能比较合理、结构比较科学、造型比较美观的漆器。
(一)便于收纳整理
战国时期,漆器的使用已经相当地普遍,而到了汉代漆器已经进入到商品流通市场,为了满足当时人们这种流动性较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漆器的收纳整理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彩绘双层九子奁》(西汉)为例,从实用功能而言,这是一个化妆用具,分上下两层,上层放丝巾、手套等物品,下层装9个精巧的小奁,内盛胭脂、油彩、白粉、假发、粉扑、梳子等物,九个小奁也是根据具体的功用不同设计了不同的尺寸和器型。除了漆绘,还贴金银箔镶嵌玛瑙珠,显得非常轻灵、精美、大气高贵。
(二)便于携带
方便携带的漆酒具。以战国漆具酒盒为例:从功能上说:酒盒需要牢固且气派。因此盒体采用厚木胎制作,沉重且体积大。为了方便携带,工匠将长方形的盒身四个转角均做成了圆角处理,这样不但在视觉上形成了直中有曲,而且在携带时候也有比较舒适的触感,盒盖和盒身都做了子母口扣合,盖、身两端各伸出一把短把,把上留有一凹槽,是为了使绳子在捆缚时嵌在凹槽里不会滑动。
四、总结
研究楚汉漆器中的美,除了看其装饰、颜色等形式美,更应当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制作工艺水平以及政治制度和风俗信仰入手,找到这种审美的发展的深层原因及意义。楚汉漆器之所以发达,就在于其紧密的结合生活,从而汉漆器首先是出于其使用目的而设计的,实用功能性出于主要考虑,在满足适用功能之余又不失精美,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胡玉康.战国秦汉漆器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3).
[2]洪樱.战国时期出国漆器的审美解读[J].民族艺术研究,2004,(01).
[3]李砚祖.纹样探新[J].文艺研究,1992,(06).
[4]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2001,(01).
[5]王桦.楚漆器凤鸟纹饰的现代性转化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10,(05).
[6]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05).
关键词:功能性;楚漆器;造型;实用;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98-1
凡“人造物”都必然包括审美性与功能性两个主要方面。回顾战国时期及楚汉时期的漆器及其功能,我们不难发现漆器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沿着:“满足实用———祭祀所用———以人的需求为主———观赏品”这条线路发展的。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看,即“功能———审美萌芽———功能与审美结合———审美升华”这个过程。我们从第三个阶段“以人的需求为主”,也就是“功能与审美结合”为出发点,介绍漆器中的科学美学。
一、楚汉主流审美为何是:黑、红二色
(一)选取颜料、制作工艺有限
中国古代漆器的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液汁。漆液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材料,漆液取于漆树上分泌的天然汁液,它呈乳灰色,接触空气氧化后则成栗壳色,干涸后呈褐黑色。而红色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颜色,并且也是极为容易制作的颜色。
(二)巫风的影响
楚地信巫术。巫文化对楚人的审美观念有很大影响。楚漆器大量采用红黑为主调也不失为一种巫风的表现。楚人信仰神灵,楚人崇尚赤色,可能是起源于古代楚人的远古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意识,因为赤是火的颜色,代表太阳。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的后裔。
(三)五色论与文化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建立了五色体系,即“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它是由阴阳五行说衍生而来,代表的不仅仅是颜色,而是古老中国的一种哲学体系。
儒家强调将颜色与礼仪、等级划分开,因此确认了五色为正统的色彩,受人尊重。并且,在当时颜色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一种手段。以赤、玄二色为尊贵,也就是红黑二色。
老庄的道家认为黑色高于一切其他的颜色。秦汉时期,一直到汉武帝以前,道家思想都是占主要地位,因此黑色成为了最尊贵的颜色。所以大多秦汉时期的漆器为黑底红纹。
二、楚艺术装饰母题为何是:凤鸟纹
图案是审美理想的载体之一。
由于积淀在楚人心灵和思维深处的巫术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楚国漆器上的纹饰总是带有浓厚的神秘感和虚幻性。最多见的是形色各异的凤鸟形象,被称为是“楚艺术的装饰母题”。
楚人更是深信上有天国、下有地府,人死后的灵魂可以不灭,或是升入天堂或是坠入地狱。因此,有一说法:“楚人敬鬼神而近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灵魂不要沦落地府受尽煎熬,而能飞升天界离世登仙。
楚漆器的典型标本———虎座飞鸟。它的造型奇特,凤鸟昂首立于虎之上,身形高大,器宇轩昂,而虎则身形矮小,恭顺地俯于凤鸟的一双健足之下。在凤的两肋还生出了一对鹿角,“鹿”是神话传说中能运载仙人飞天的神兽之一,既华美又吉祥。而楚人将鹿角加于凤身,便是增加了其上通下达、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神力。
三、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案例分析
随着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当漆器被大规模生产和运用到生活中去时,审美和实用的结合使得设计者和制造者既有了限制又有了突破性的飞跃。从而在秦汉时期漆器产生了功能比较合理、结构比较科学、造型比较美观的漆器。
(一)便于收纳整理
战国时期,漆器的使用已经相当地普遍,而到了汉代漆器已经进入到商品流通市场,为了满足当时人们这种流动性较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漆器的收纳整理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彩绘双层九子奁》(西汉)为例,从实用功能而言,这是一个化妆用具,分上下两层,上层放丝巾、手套等物品,下层装9个精巧的小奁,内盛胭脂、油彩、白粉、假发、粉扑、梳子等物,九个小奁也是根据具体的功用不同设计了不同的尺寸和器型。除了漆绘,还贴金银箔镶嵌玛瑙珠,显得非常轻灵、精美、大气高贵。
(二)便于携带
方便携带的漆酒具。以战国漆具酒盒为例:从功能上说:酒盒需要牢固且气派。因此盒体采用厚木胎制作,沉重且体积大。为了方便携带,工匠将长方形的盒身四个转角均做成了圆角处理,这样不但在视觉上形成了直中有曲,而且在携带时候也有比较舒适的触感,盒盖和盒身都做了子母口扣合,盖、身两端各伸出一把短把,把上留有一凹槽,是为了使绳子在捆缚时嵌在凹槽里不会滑动。
四、总结
研究楚汉漆器中的美,除了看其装饰、颜色等形式美,更应当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制作工艺水平以及政治制度和风俗信仰入手,找到这种审美的发展的深层原因及意义。楚汉漆器之所以发达,就在于其紧密的结合生活,从而汉漆器首先是出于其使用目的而设计的,实用功能性出于主要考虑,在满足适用功能之余又不失精美,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胡玉康.战国秦汉漆器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3).
[2]洪樱.战国时期出国漆器的审美解读[J].民族艺术研究,2004,(01).
[3]李砚祖.纹样探新[J].文艺研究,1992,(06).
[4]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2001,(01).
[5]王桦.楚漆器凤鸟纹饰的现代性转化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10,(05).
[6]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