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朗读时,伴着美妙的音乐,不仅让能朗读更加动情,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以《二泉映月》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片段一】复习引入(《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轻轻响起)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堂语文课,谁来用你对音乐的理解读好课题。
生1:二泉映月(深沉)
生2:二泉映月(激昂)
师:这是一首二胡曲曲名。
生3:二泉映月(柔美)
师:这也是一处美景。
师:回忆,或轻轻翻开书,美美地读一读文中描写的美景。
【反思】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
【片段二】进行三四段学习
1.品读文字 体会“坎坷”
师:你读得很美,让大家看到了美景。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样的美景,阿炳再也看不见,他眼前只有黑暗,只有孤独。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二泉,让我们一起走近阿炳,看那个特写镜头,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听泉。(师投影出示第四节)
师:再读这段话,你一定能发现这叹息,这哭泣,这倾诉,这呐喊汇聚成了一个词。
生1:坎坷。
师:坎坷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1:坎坷在文中指阿炳生活道路曲折,历尽艰辛。
师:默读前文,想一想阿炳的人生有哪些坎坷?
生1:年幼就跟着师父,没有了母亲。
生2:师父离开人世,自己也患上了眼疾。
生3: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2.走进人物 进行创作
师:阿炳人生坎坷,历尽艰辛,岂是书上文字所能言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闭上眼,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日子里,你看到阿炳在哪儿,在干什么;在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日子里,你又看到阿炳干什么,你心里想什么;在阿炳生病日子里,他……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他……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出示填空,播放音乐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一直播放着)
生1: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冬天,别人都在家,而阿炳却在街头,操着胡琴,他的脚冷得发抖,可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师:一个饱受寒冷的阿炳,他一定想对人倾诉命运的不公平啊!
生2: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阿炳却孤独一人,别人吃着香喷喷的团圆饭,而阿炳却在啃馒头;别人笑呵呵地过大年,而阿炳却默默流泪。
生3: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年长的阿炳坐在雪铺上拉着动听的二胡,可是人们怕冷,从窗户里探出脑袋听。
师:无人倾听的孤独的阿炳,他多么想大声(呐喊)。生病了,但是阿炳不能这样躺着。他一步步艰难地走在大街上,街上渺无人迹,他不吃别人施舍给他的白饭,仍在用那双颤抖的手拉着二胡。
【反思】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课堂中,音乐为桥,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片段三】
师:来,再认真读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找出阿炳心声的语句,用曲线画出。
以下是琴声旋律的句子:
*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三段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你抓住了哪些词来表现?
生1: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升腾跌宕,最后久久回响。
生2: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步步高昂,最后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谁能读好?
(我从《二泉映月》音乐中截取了三段音乐对应着三段话,并用ppt播放音乐及文字)
(生配乐朗读)
【反思】文章的主旨和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就在学生更深一层的讨论中揭示。最后,再一次的配乐朗读,他们的语调从委婉连绵到强烈激愤,他们仿佛融进作品,与作者心意相通了,学生的语感在音乐和文字的印证学习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二泉映月》教学正是借助于音乐语言,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也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原本较难贴近学生生活感受的文章找到了切入口。
【片段一】复习引入(《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轻轻响起)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堂语文课,谁来用你对音乐的理解读好课题。
生1:二泉映月(深沉)
生2:二泉映月(激昂)
师:这是一首二胡曲曲名。
生3:二泉映月(柔美)
师:这也是一处美景。
师:回忆,或轻轻翻开书,美美地读一读文中描写的美景。
【反思】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
【片段二】进行三四段学习
1.品读文字 体会“坎坷”
师:你读得很美,让大家看到了美景。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样的美景,阿炳再也看不见,他眼前只有黑暗,只有孤独。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二泉,让我们一起走近阿炳,看那个特写镜头,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听泉。(师投影出示第四节)
师:再读这段话,你一定能发现这叹息,这哭泣,这倾诉,这呐喊汇聚成了一个词。
生1:坎坷。
师:坎坷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1:坎坷在文中指阿炳生活道路曲折,历尽艰辛。
师:默读前文,想一想阿炳的人生有哪些坎坷?
生1:年幼就跟着师父,没有了母亲。
生2:师父离开人世,自己也患上了眼疾。
生3: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2.走进人物 进行创作
师:阿炳人生坎坷,历尽艰辛,岂是书上文字所能言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闭上眼,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日子里,你看到阿炳在哪儿,在干什么;在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日子里,你又看到阿炳干什么,你心里想什么;在阿炳生病日子里,他……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他……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出示填空,播放音乐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一直播放着)
生1: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冬天,别人都在家,而阿炳却在街头,操着胡琴,他的脚冷得发抖,可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师:一个饱受寒冷的阿炳,他一定想对人倾诉命运的不公平啊!
生2: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阿炳却孤独一人,别人吃着香喷喷的团圆饭,而阿炳却在啃馒头;别人笑呵呵地过大年,而阿炳却默默流泪。
生3: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年长的阿炳坐在雪铺上拉着动听的二胡,可是人们怕冷,从窗户里探出脑袋听。
师:无人倾听的孤独的阿炳,他多么想大声(呐喊)。生病了,但是阿炳不能这样躺着。他一步步艰难地走在大街上,街上渺无人迹,他不吃别人施舍给他的白饭,仍在用那双颤抖的手拉着二胡。
【反思】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课堂中,音乐为桥,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片段三】
师:来,再认真读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找出阿炳心声的语句,用曲线画出。
以下是琴声旋律的句子:
*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三段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你抓住了哪些词来表现?
生1: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升腾跌宕,最后久久回响。
生2: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步步高昂,最后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谁能读好?
(我从《二泉映月》音乐中截取了三段音乐对应着三段话,并用ppt播放音乐及文字)
(生配乐朗读)
【反思】文章的主旨和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就在学生更深一层的讨论中揭示。最后,再一次的配乐朗读,他们的语调从委婉连绵到强烈激愤,他们仿佛融进作品,与作者心意相通了,学生的语感在音乐和文字的印证学习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二泉映月》教学正是借助于音乐语言,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也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原本较难贴近学生生活感受的文章找到了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