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引来活水,语文注入生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42829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朗读时,伴着美妙的音乐,不仅让能朗读更加动情,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以《二泉映月》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片段一】复习引入(《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轻轻响起)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堂语文课,谁来用你对音乐的理解读好课题。
  生1:二泉映月(深沉)
  生2:二泉映月(激昂)
  师:这是一首二胡曲曲名。
  生3:二泉映月(柔美)
  师:这也是一处美景。
  师:回忆,或轻轻翻开书,美美地读一读文中描写的美景。
  【反思】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
  【片段二】进行三四段学习
  1.品读文字 体会“坎坷”
  师:你读得很美,让大家看到了美景。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样的美景,阿炳再也看不见,他眼前只有黑暗,只有孤独。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二泉,让我们一起走近阿炳,看那个特写镜头,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听泉。(师投影出示第四节)
  师:再读这段话,你一定能发现这叹息,这哭泣,这倾诉,这呐喊汇聚成了一个词。
  生1:坎坷。
  师:坎坷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1:坎坷在文中指阿炳生活道路曲折,历尽艰辛。
  师:默读前文,想一想阿炳的人生有哪些坎坷?
  生1:年幼就跟着师父,没有了母亲。
  生2:师父离开人世,自己也患上了眼疾。
  生3: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2.走进人物 进行创作
  师:阿炳人生坎坷,历尽艰辛,岂是书上文字所能言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闭上眼,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日子里,你看到阿炳在哪儿,在干什么;在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日子里,你又看到阿炳干什么,你心里想什么;在阿炳生病日子里,他……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他……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出示填空,播放音乐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二胡曲《被遗忘的时光》一直播放着)
  生1: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冬天,别人都在家,而阿炳却在街头,操着胡琴,他的脚冷得发抖,可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师:一个饱受寒冷的阿炳,他一定想对人倾诉命运的不公平啊!
  生2: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阿炳却孤独一人,别人吃着香喷喷的团圆饭,而阿炳却在啃馒头;别人笑呵呵地过大年,而阿炳却默默流泪。
  生3: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年长的阿炳坐在雪铺上拉着动听的二胡,可是人们怕冷,从窗户里探出脑袋听。
  师:无人倾听的孤独的阿炳,他多么想大声(呐喊)。生病了,但是阿炳不能这样躺着。他一步步艰难地走在大街上,街上渺无人迹,他不吃别人施舍给他的白饭,仍在用那双颤抖的手拉着二胡。
  【反思】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课堂中,音乐为桥,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片段三】
  师:来,再认真读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找出阿炳心声的语句,用曲线画出。
  以下是琴声旋律的句子:
  *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三段描写琴声旋律的句子你抓住了哪些词来表现?
  生1: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升腾跌宕,最后久久回响。
  生2:开始旋律委婉连绵,接着步步高昂,最后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谁能读好?
  (我从《二泉映月》音乐中截取了三段音乐对应着三段话,并用ppt播放音乐及文字)
  (生配乐朗读)
  【反思】文章的主旨和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就在学生更深一层的讨论中揭示。最后,再一次的配乐朗读,他们的语调从委婉连绵到强烈激愤,他们仿佛融进作品,与作者心意相通了,学生的语感在音乐和文字的印证学习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二泉映月》教学正是借助于音乐语言,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也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原本较难贴近学生生活感受的文章找到了切入口。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为密切,社会关系也是越发复杂,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显得相当重要。作为小学生,虽然接触的社会面不是特别广泛,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圈与交际对象,再加之正处在语言积累的阶段,因此,学习口语交际方式,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对于他们的生活、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呢?结合在一线教学中的尝试、思考与总结,笔者
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书面语言反映自己的思想,这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即所谓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透过语言,我们看到的是思维的本质。因此,训练学生写作,必须从思维训练入手,而观察与想象是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学会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以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想到的内容。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
预习是一种前奏、一种开端、一种自练,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如同大型乐章的序曲,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预习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会预习课文呢?  一、在巧妙的导学中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
阅读教学取向,即选取教学内容的方向。影响阅读教学取向最根本的因素无疑是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010年10月、2012年11月,全国小语会先后举办第八、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巧合的是,两节体现不同教学取向的《匆匆》均荣获特等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两节《匆匆》在此前后执教,其教学取向之变为考察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如何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呢?现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  课本中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读,认真读,不断进行语言文字的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学习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主动自学、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教材分析源源不断,各种教案精选层出不穷,更有大量精美的课件作品可以随时免费获取。可是,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智慧不是源于一味地“伸手拿来”,而是源于执教教师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推敲、进退取舍。  一、进一步,柳暗花明  人教版第十册《桥》讲述的是:在山洪暴发的雨夜,老支书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征服了仓皇奔逃的人群,控制住了局面,继而在山洪疯狂扑来之前的短暂瞬间,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时,我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习,还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学习第一段  我首先提问:徐霞客是一位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就是作文。一提到作文教学,许多教师都无可奈何地说:“我非常耐心地指导了,但是学生就是出不了佳作。”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脑海中没有优美的词句,归根究底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脑海中没有写作的基本素材。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口语交际公开课,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买文具”。这次口语交际的练习重点是:学会买文具,买文具时要注意把话说清楚,注意文明礼貌。课堂上,学生是以双重身份参与的:一是他们的社会角色——学生,另一个是他们在买文具这个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角色——顾客、售货员。这种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角色,是口语交际教学中互动的基础。要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真正互动起来,必须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上课伊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