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理应承担起课程思政实施的任务.本文以河海大学为例介绍全国各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高校第二课堂思政育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构建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思政育人教育体系,在第二课堂思政化建设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思政育人品牌,构建育人共同体,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其他文献
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朝代为夏,“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成为考古学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钥匙.”但在今天可以确证的中国历史,当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开始,在中国历史发展至今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孕育出自身的历史精神.本文主要从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传承精神、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和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三个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进行分析.
舞蹈作品的表演是一种传达与再现人物内涵、进而体现某种思想精神的艺术效果展示.表演是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作品的生产环节离不开编导与演员在创作过程中诸多方面的默契配合工作.编导的想法也要通过演员对作品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进行有机融合的表达.而这个有机融合的过程就是编导、演员与作品的互相作用.本文建立在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和对舞蹈表演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舞者技术水平、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对二次创作的认知度等,分析舞蹈演员二次创作能力的现况,探究问题所在,提出针对性策略.
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问题,应在把握好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之上,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低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过程和内容的体验性和引导性,同时拓展实践平台尤其是校内各种实践平台的运用,最后在成绩环节上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参与过程和参与质量的考核.
2018年4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思政课效果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各专业课教师必须树立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在课程教学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本文调查分析了《国际贸易学》课堂思政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认可度较高;学生更倾向于实践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在有效地推进.文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未来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几点拙见:第一,加强专业
英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除了专业英语外,其他专业同样需要学习英语.本文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为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在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作者根据高职学生英语的学习现状,以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为自变量,英语成绩为因变量,对其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如何提高英语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以文秋芳教授团队提出的思辨层级模型为理论参考,从大学英语四级议论文写作的七个基本环节入手,以2021年6月四级作文为例,具体阐述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难题,探索整个写作过程和写作后的修改评议阶段的实施方案和效果,以期形成以考促学、以学促写、以写促思,思学结合的思辨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四级考试通过率,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具创新性的思维,对事物保持怀疑与批判,这对于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自主判断力的养成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极具创新力的一种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善,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我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最终帮助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提升.
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在专创融合的理念之下,广告课程可以探索“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本文提出以国内各级各类大学生广告大赛平台为依托,通过课程设计、应赛准备、能力培养和成绩评定等环节的改革,探索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广告专业能力素养,积累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当前,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学生党员提升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担当.本文从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人文素质修养四个方面探究了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并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提出通过建设“四史”课程体系、完善“四史”教育机制、打造“四史”教育新阵地、发挥“四史”教育价值等途径提升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本研究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以产出导向法为框架,融合定向动机流理论,对比分析两种理论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性,从而探讨外语教学中的动机干预路径.DMCs理论有利于动机内化,但不利于发挥教师专业引导.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及主导作用,有利于降低任务难度和避免产生学习焦虑.但过多强调教师“脚手架”功能和教师评价行为,也有可能对学习者主动性造成一定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