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讲授、上机辅导和实战编程四个环节介绍了笔者在讲授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时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及心得体会。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堂讲授;上机辅导;实战编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00ppp-0c
Visual Basic因其功能强大、容易掌握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许多高校都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必修课来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其计算机方面的素质。作为医学院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医学技术人才,我们也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经过几年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自己在以下方面有一些体会,愿与各位同行交流。
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即备课阶段。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与前提。备好课需要备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备教材。教材是老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教材一般都是先介绍VB基本环境、程序设计基础、常用标准控件、VB控制结构,然后是数组、过程、键盘与鼠标事件过程、菜单程序设计、数据文件等。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来看,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从认知规律来看,却不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章节讲授,势必会降低课程的综合性,也缺乏趣味性,这不但学起来困难,而且教起来也困难,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这种情况,备课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都要了然于胸,同时各部分知识点间的联系、哪些知识点易混淆也要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打破教材中内容的先后顺序,重新贯通由易到难,先具体后抽象,以便于理解、学习。我们把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VB入门知识、简单编程、综合程序设计,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
其次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研究分析好学生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如基础不同、兴趣不同等,如果教学时采用相同的授课方式,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结果要么是基础薄弱兴趣低的跟不上,要么是基础好、兴趣浓厚的同学吃不饱。所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而且分层次教学要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当中。
最后是备方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整体上我们采取“三阶段教学法”,即VB入门阶段、简单编程阶段和综合编程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也制订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2 课堂讲授
在备好教材、学生、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地进行课堂授课。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设置陷阱,加强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例如:数的累乘。要求求出1*2*3*4*5的积并输出积。给出如下程序段:
For i =1 to 5
s=1
s=s*i
print s;
Next I
该段程序执行完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否符合要求?有同学经过思考能知道输出结果是1 2 3 4 5,显然与要求不符。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结果问题是出在哪,从而得出赋值语句和输出语句的正确位置。由此题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求100!需要怎样改动程序?进一步引导:n!怎么求?在一步步地引导之下,学生经过主动积极地思考,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累乘的算法。
有一些知识点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就能更好理解。例如两数互换问题。如果只是给出如下语句:
Ifx t=x
x=y
y=t
End if
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提出问题:有一瓶水和一瓶油,要将两瓶中的液体互换该怎么办?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要通过第三个瓶子来完成交换。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不仅交换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对于语句顺序也有了充分的理解即:每个语句的顺序是不能交换的。所以课堂上要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新知识外,遇到旧的重要知识点要随时复习,易混淆知识点及时比较,以便前后知识融汇贯通,充分理解,深刻记忆。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提问水平较低的学生,而对于有延伸性的问题,可提问水平较高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上机辅导
学习了理论,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践过程中要验证所学理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我们自己编写了实验教材,以适应教学内容所做的调整。各部分实验给出足够多的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可重点做几道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多做一些练习,以有更多的提高。形式上,我们把学生粗略分组,每组学生水平高低搭配。学生上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先互相之间解决问题,一个人出现问题,多人从问题中进步。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引导其找到错误点,找出错误原因,再引导其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较难问题,还可以让几个同学讨论来共同解决。如此可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课前,把在本次实验课程中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从内容和方法上都做一总结,学生自己对照总结的问题,思考是否自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合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兴趣,巩固了知识,增强了团结互助精神。
4 实战编程
课程将要结束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可以让学生做课程设计了。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开拓思路、互相协作、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是全方位的训练。我们提供给学生若干不同难度的题目,学生自己选题,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多人一题,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题目,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查资料、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解决。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完成的所有源程序、相关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同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其中主要包括对题目的分析,采用的解决方案,使用的模块、过程、变量数组及相互关系,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尚存的不足,对设计的感想和心得体会等。最后要经过上机测试和答辩的形式给出成绩,这样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设计题目所做的工作。我们曾经做了列车时刻表、滚动字幕板、打字练习等共17个设计题目。学生对此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不仅对于整个VB编程的思想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概念,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笔者在几年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上的几个环节不断修正,现在感觉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畅,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较高,实验课上能顺利完成实验,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设计又锻炼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宋志宏.VB程序设计课“三阶段教学法”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01).
收稿日期:2007-12-12
作者简介:贾冬梅(1974-),女,河北辛集人,武装医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软件设计。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堂讲授;上机辅导;实战编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00ppp-0c
Visual Basic因其功能强大、容易掌握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许多高校都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必修课来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其计算机方面的素质。作为医学院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医学技术人才,我们也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经过几年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自己在以下方面有一些体会,愿与各位同行交流。
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即备课阶段。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与前提。备好课需要备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备教材。教材是老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教材一般都是先介绍VB基本环境、程序设计基础、常用标准控件、VB控制结构,然后是数组、过程、键盘与鼠标事件过程、菜单程序设计、数据文件等。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来看,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从认知规律来看,却不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章节讲授,势必会降低课程的综合性,也缺乏趣味性,这不但学起来困难,而且教起来也困难,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这种情况,备课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都要了然于胸,同时各部分知识点间的联系、哪些知识点易混淆也要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打破教材中内容的先后顺序,重新贯通由易到难,先具体后抽象,以便于理解、学习。我们把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VB入门知识、简单编程、综合程序设计,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
其次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研究分析好学生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如基础不同、兴趣不同等,如果教学时采用相同的授课方式,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结果要么是基础薄弱兴趣低的跟不上,要么是基础好、兴趣浓厚的同学吃不饱。所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而且分层次教学要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当中。
最后是备方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整体上我们采取“三阶段教学法”,即VB入门阶段、简单编程阶段和综合编程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也制订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2 课堂讲授
在备好教材、学生、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地进行课堂授课。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设置陷阱,加强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例如:数的累乘。要求求出1*2*3*4*5的积并输出积。给出如下程序段:
For i =1 to 5
s=1
s=s*i
print s;
Next I
该段程序执行完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否符合要求?有同学经过思考能知道输出结果是1 2 3 4 5,显然与要求不符。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结果问题是出在哪,从而得出赋值语句和输出语句的正确位置。由此题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求100!需要怎样改动程序?进一步引导:n!怎么求?在一步步地引导之下,学生经过主动积极地思考,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累乘的算法。
有一些知识点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就能更好理解。例如两数互换问题。如果只是给出如下语句:
Ifx
x=y
y=t
End if
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提出问题:有一瓶水和一瓶油,要将两瓶中的液体互换该怎么办?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要通过第三个瓶子来完成交换。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不仅交换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对于语句顺序也有了充分的理解即:每个语句的顺序是不能交换的。所以课堂上要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新知识外,遇到旧的重要知识点要随时复习,易混淆知识点及时比较,以便前后知识融汇贯通,充分理解,深刻记忆。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提问水平较低的学生,而对于有延伸性的问题,可提问水平较高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上机辅导
学习了理论,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践过程中要验证所学理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我们自己编写了实验教材,以适应教学内容所做的调整。各部分实验给出足够多的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可重点做几道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多做一些练习,以有更多的提高。形式上,我们把学生粗略分组,每组学生水平高低搭配。学生上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先互相之间解决问题,一个人出现问题,多人从问题中进步。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引导其找到错误点,找出错误原因,再引导其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较难问题,还可以让几个同学讨论来共同解决。如此可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课前,把在本次实验课程中学生出现较多的问题从内容和方法上都做一总结,学生自己对照总结的问题,思考是否自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合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兴趣,巩固了知识,增强了团结互助精神。
4 实战编程
课程将要结束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可以让学生做课程设计了。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开拓思路、互相协作、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是全方位的训练。我们提供给学生若干不同难度的题目,学生自己选题,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多人一题,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题目,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查资料、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解决。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完成的所有源程序、相关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同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其中主要包括对题目的分析,采用的解决方案,使用的模块、过程、变量数组及相互关系,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尚存的不足,对设计的感想和心得体会等。最后要经过上机测试和答辩的形式给出成绩,这样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设计题目所做的工作。我们曾经做了列车时刻表、滚动字幕板、打字练习等共17个设计题目。学生对此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不仅对于整个VB编程的思想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概念,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笔者在几年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上的几个环节不断修正,现在感觉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畅,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较高,实验课上能顺利完成实验,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设计又锻炼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宋志宏.VB程序设计课“三阶段教学法”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01).
收稿日期:2007-12-12
作者简介:贾冬梅(1974-),女,河北辛集人,武装医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