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女大学生面临比男生更复杂的非系统风险,分析女大学生的择业风险、心理,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女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和行为,有利于采取措施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收益,减低职业风险。
【关键词】收益风险 择业 女大学生
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理论
大学生进行教育投资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其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具有市场价值。对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是以获取未来收益为目标而支付当前教育成本的投资行为。但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受到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使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人力资本的不流动和不可交易,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别风险,也加剧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大学生专业选择企图规避的是系统性风险和特别风险,而职业选择企图规避的是非系统性风险。大学生人力资本收益主要通过就业来实现的,那么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需要教育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规避职业非系统性风险。因此,大学生择业过程是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把职业收益和职业风险成本统一起来的抉择过程。
赵宏斌(2004)实证研究了大学生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的择业行为,发现大学生职业风险厌恶型的,并以收入高、职业发展前景好、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低作为择业的基本准则。康远志(2009)基于收益一风险约理论,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就业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基层就业决策情况,并提出构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策略。
女大学生就业一直深受社会的普遍关注,大量研究证实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低于男生,但是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原因,在择业时受到更复杂的非系统风险。因此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更大的职业风险。
因此,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的角度分析女大学生择业的职业风险及择业心理,期望更全面地了解女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和行为,以有利于制订政策措施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二、女大学生择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分析
由于自身因素及性别歧视等原因,女大学生在择业中面临相对于男生更高更复杂的非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对求职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从业风险的预见,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可从就业难度、就业成本、就业收益等几方面分析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一风险状况。
(一)就业门槛高
和男性相比,女性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和间接成本;由于生理原因,女性需要更高的补偿性工资,对企业而言雇佣女性成本更高。因此,在相同条件下,企业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则要求女生比男生更优秀或者学历更高等。大量研究证实女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等求职风险。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调查发现,在支付同样的工资水平,用人单位愿意招用男女大学生的比例为16.33:1。因此,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更面临着就业门槛高,就业机会低的求职风险。
(二)就业成本高
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寻找工作时投递简历10份以下的男生多于女生(高出11个百分点),而且投递简历在20份以上的男生少于女生(低11个百分点),因此表明:女生投递简历多,寻找工作时间长,但参加面试的机会却总体比男生少。企业招聘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更看重女生的身高、形象、气质等方面,尤其是文职类工作,对男生则没有过多要求。因此,女生需要投入更多费用到衣着、形象的包装上,期待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甚至出现有些女大学生进行整容手术、拍个人写真等不良现象,这些都在无形中给女生加大就业成本。
(三)就业难
随着高校扩招,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恶化,和男生就业状况相比,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日趋下滑。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但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而且,相同专业的男女就业率也是有差别的,普遍是男生的就业率高于女生,未就业或者最后签约的往往是女生居多。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不仅体现在重点院校,普通高等院校更为严重。
(四)就业质量差
我国“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及家庭分工,形成了男强女弱、男主女次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观念,以致女大学生在就业机会、收入等方面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现实往往是女大学生不但就业难,且收入也比男生要低。由于传统或以偏概全等原因,女性在求职或晋升的过程中经常会遭受统计性歧视,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越来越低。尽管目前我国男女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内人数对比总体趋于平均,但在一些较高层次的岗位上,女性依然处于劣势。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差,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
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女大学生择业心理
基于上文的收益一风险理论可知,女大学生择业时要考虑自身教育投资的价值实现和职业风险,主观上要求教育投资的价值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主要体现在福利、工资待遇、生活环境方面,同时考虑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在上文分析的女大学生面临的收益一风险约束情况下,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行为相对于男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择业过程心理较为复杂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尤其在预知将面临相对于男生更高的职业风险、成本情况下,女大学生要承受心理和生理上很大的压力。在对毕业生求职心境的调查中,没有因为就业的压力而产生种种不良反应的仅占26,2%,大部分同学都有紧张、悲观、不知所措等一到多项反应,且很多女大学生显出对自己的前途自信心不足,自我期望值偏低,事业目标与成才动力下降,在求职路上较为被动,容易产生种种择业的心理误区与障碍的现象。
(二)追求高稳定性
追求高稳定性是女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特征。这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原因,生育和哺乳等问题,使其面临更高的择业、失业及转行成本等职业风险,因此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规避职业风险成本。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于2004年对高校在校生中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进行专题分析,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人数、比例在持续走低,但女大学生群体仍然显示出一种高稳定性特点。
(三)不愿基层就业
据调查显示,相对于男生,女生更不愿意基层就业(女生65%,男生56%)。目前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地表现出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和向 往高层次、高薪水、高地位的“三大”、“三高”单位,而基层、边远地区和小单位却受到相当程度的冷遇。
这是由于中国城乡差距大,在收入和环境上,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基层信息不充分,大学毕业生的流动不畅,职业转换成本高、风险大,个人的发展前景不明,保障不全。因此在基层就业生活条件较苦,低收入、高风险的情况下,以当前大学生较强的工资偏好及风险厌恶的择业心理,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是尽量回避去基层工作的。且有研究证实,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更加珍惜跳出“农门”的不易,加之受社会观念和家庭压力而不愿择业农村、基层。
(四)满意度低
在女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质量差的职业风险下,目前,很多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较低。这是由于女大学生的就业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异,或者为了能找到工作而降低了就业质量。女大学生为了规避就业难、失业等风险,只能降低期望值就业,如现实中,由于文科专业的转换成本较低,因此大部分文科女生对专业是否对口并不在乎。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考研、出国、结婚,成为不少女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担心找不到好工作而选择考研的女生居多。在2010毕业生的签约率中,男生有29%,女生则只有21%。此外,女生签约还普遍存在着平均报酬比男生低(300元左右)、专业相关度低(男生专业相关度73%,女生61%)、整体就业质量低的情况。择业满意度低势必影响女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及职业的发展。
四、建议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女大学生择业往往会面临相对低于男生的投资收益而高于男生的职业风险。女大学生自身的降低期望收益、追求稳定性高的职业选择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女大学生的投资收益,并降低女大学生的择业风险。因此,需要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一)对女大学生实行差异化教育
由于女生和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她们的教育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女大学生,应该结合她们自身的特点和她们今后工作的性质,制定一套有别于男生的培养方案。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国家政立法,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如针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女大学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生育成本社会化,在社会运行机制上保障女性权益。三是税收调节和女性雇佣配额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来协助企业降低使用女性员工的成本。在强制企业招用女性的同时,辅之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基金支持等政策。同时可以采取配额制,通过政策倾斜,使高层次高工资报酬职业中保证一定数量的女性员工参与,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和培育新的就业岗位
大量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许多行业一直处于产业链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而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服务性环节涉足较少。由于女性自身的特点,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是解决女大学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不平衡直接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性毕业生的就业。
(五)加强对女性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指导与支持
近几年,各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在融资、税费、工商管理等方面制订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却很低,尤其是女大学生创业人数甚少。要设立相关的创业指导中心,鼓励、帮助、培养有创业潜力但缺少经验的女大学生创业者,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持续提供专业人才、资本支持以及政策倾斜,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最好的创业平台与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康远志,收益一风险约束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决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3]李宝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就业对策思考基础理论研讨[J],2007.
[4]张宏,郝天资,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现状悖论分析,中国集体经济[J],2010.
[5]王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职校论坛.2010.
[6]鲜开林,关晓巍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权的挑战与对策分析.学术园地,2010.
【关键词】收益风险 择业 女大学生
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理论
大学生进行教育投资以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其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具有市场价值。对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是以获取未来收益为目标而支付当前教育成本的投资行为。但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受到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使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人力资本的不流动和不可交易,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别风险,也加剧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系统和非系统性风险。大学生专业选择企图规避的是系统性风险和特别风险,而职业选择企图规避的是非系统性风险。大学生人力资本收益主要通过就业来实现的,那么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需要教育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规避职业非系统性风险。因此,大学生择业过程是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把职业收益和职业风险成本统一起来的抉择过程。
赵宏斌(2004)实证研究了大学生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的择业行为,发现大学生职业风险厌恶型的,并以收入高、职业发展前景好、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低作为择业的基本准则。康远志(2009)基于收益一风险约理论,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就业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基层就业决策情况,并提出构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策略。
女大学生就业一直深受社会的普遍关注,大量研究证实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低于男生,但是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原因,在择业时受到更复杂的非系统风险。因此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更大的职业风险。
因此,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的角度分析女大学生择业的职业风险及择业心理,期望更全面地了解女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和行为,以有利于制订政策措施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二、女大学生择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分析
由于自身因素及性别歧视等原因,女大学生在择业中面临相对于男生更高更复杂的非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对求职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从业风险的预见,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可从就业难度、就业成本、就业收益等几方面分析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一风险状况。
(一)就业门槛高
和男性相比,女性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问题,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和间接成本;由于生理原因,女性需要更高的补偿性工资,对企业而言雇佣女性成本更高。因此,在相同条件下,企业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则要求女生比男生更优秀或者学历更高等。大量研究证实女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等求职风险。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调查发现,在支付同样的工资水平,用人单位愿意招用男女大学生的比例为16.33:1。因此,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更面临着就业门槛高,就业机会低的求职风险。
(二)就业成本高
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寻找工作时投递简历10份以下的男生多于女生(高出11个百分点),而且投递简历在20份以上的男生少于女生(低11个百分点),因此表明:女生投递简历多,寻找工作时间长,但参加面试的机会却总体比男生少。企业招聘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更看重女生的身高、形象、气质等方面,尤其是文职类工作,对男生则没有过多要求。因此,女生需要投入更多费用到衣着、形象的包装上,期待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甚至出现有些女大学生进行整容手术、拍个人写真等不良现象,这些都在无形中给女生加大就业成本。
(三)就业难
随着高校扩招,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恶化,和男生就业状况相比,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日趋下滑。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但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而且,相同专业的男女就业率也是有差别的,普遍是男生的就业率高于女生,未就业或者最后签约的往往是女生居多。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不仅体现在重点院校,普通高等院校更为严重。
(四)就业质量差
我国“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及家庭分工,形成了男强女弱、男主女次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观念,以致女大学生在就业机会、收入等方面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现实往往是女大学生不但就业难,且收入也比男生要低。由于传统或以偏概全等原因,女性在求职或晋升的过程中经常会遭受统计性歧视,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越来越低。尽管目前我国男女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内人数对比总体趋于平均,但在一些较高层次的岗位上,女性依然处于劣势。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差,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
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女大学生择业心理
基于上文的收益一风险理论可知,女大学生择业时要考虑自身教育投资的价值实现和职业风险,主观上要求教育投资的价值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主要体现在福利、工资待遇、生活环境方面,同时考虑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在上文分析的女大学生面临的收益一风险约束情况下,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行为相对于男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择业过程心理较为复杂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尤其在预知将面临相对于男生更高的职业风险、成本情况下,女大学生要承受心理和生理上很大的压力。在对毕业生求职心境的调查中,没有因为就业的压力而产生种种不良反应的仅占26,2%,大部分同学都有紧张、悲观、不知所措等一到多项反应,且很多女大学生显出对自己的前途自信心不足,自我期望值偏低,事业目标与成才动力下降,在求职路上较为被动,容易产生种种择业的心理误区与障碍的现象。
(二)追求高稳定性
追求高稳定性是女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特征。这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原因,生育和哺乳等问题,使其面临更高的择业、失业及转行成本等职业风险,因此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规避职业风险成本。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于2004年对高校在校生中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进行专题分析,发现大学生总体上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人数、比例在持续走低,但女大学生群体仍然显示出一种高稳定性特点。
(三)不愿基层就业
据调查显示,相对于男生,女生更不愿意基层就业(女生65%,男生56%)。目前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地表现出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和向 往高层次、高薪水、高地位的“三大”、“三高”单位,而基层、边远地区和小单位却受到相当程度的冷遇。
这是由于中国城乡差距大,在收入和环境上,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基层信息不充分,大学毕业生的流动不畅,职业转换成本高、风险大,个人的发展前景不明,保障不全。因此在基层就业生活条件较苦,低收入、高风险的情况下,以当前大学生较强的工资偏好及风险厌恶的择业心理,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是尽量回避去基层工作的。且有研究证实,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更加珍惜跳出“农门”的不易,加之受社会观念和家庭压力而不愿择业农村、基层。
(四)满意度低
在女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质量差的职业风险下,目前,很多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较低。这是由于女大学生的就业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异,或者为了能找到工作而降低了就业质量。女大学生为了规避就业难、失业等风险,只能降低期望值就业,如现实中,由于文科专业的转换成本较低,因此大部分文科女生对专业是否对口并不在乎。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考研、出国、结婚,成为不少女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担心找不到好工作而选择考研的女生居多。在2010毕业生的签约率中,男生有29%,女生则只有21%。此外,女生签约还普遍存在着平均报酬比男生低(300元左右)、专业相关度低(男生专业相关度73%,女生61%)、整体就业质量低的情况。择业满意度低势必影响女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及职业的发展。
四、建议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约束下,女大学生择业往往会面临相对低于男生的投资收益而高于男生的职业风险。女大学生自身的降低期望收益、追求稳定性高的职业选择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女大学生的投资收益,并降低女大学生的择业风险。因此,需要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一)对女大学生实行差异化教育
由于女生和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她们的教育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女大学生,应该结合她们自身的特点和她们今后工作的性质,制定一套有别于男生的培养方案。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国家政立法,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如针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女大学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生育成本社会化,在社会运行机制上保障女性权益。三是税收调节和女性雇佣配额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来协助企业降低使用女性员工的成本。在强制企业招用女性的同时,辅之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基金支持等政策。同时可以采取配额制,通过政策倾斜,使高层次高工资报酬职业中保证一定数量的女性员工参与,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和培育新的就业岗位
大量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许多行业一直处于产业链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而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服务性环节涉足较少。由于女性自身的特点,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是解决女大学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不平衡直接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性毕业生的就业。
(五)加强对女性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指导与支持
近几年,各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在融资、税费、工商管理等方面制订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却很低,尤其是女大学生创业人数甚少。要设立相关的创业指导中心,鼓励、帮助、培养有创业潜力但缺少经验的女大学生创业者,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持续提供专业人才、资本支持以及政策倾斜,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最好的创业平台与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一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康远志,收益一风险约束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决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3]李宝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就业对策思考基础理论研讨[J],2007.
[4]张宏,郝天资,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现状悖论分析,中国集体经济[J],2010.
[5]王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职校论坛.2010.
[6]鲜开林,关晓巍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权的挑战与对策分析.学术园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