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问责何以促进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基于协同治理绩效问责行动逻辑的探讨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绩效问责是促进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为了促进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必须找准绩效问责促进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生成的方向和关键着力点.绩效问责促进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行动逻辑是对协同治理绩效问责何以产生、沿着何种规律发展以及产生何种问责结果的规律性问题的解释机制.研究发现:整体性、统一性、有序性和一致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本质逻辑特征,有效约束着治理实践中各级治理主体的自主性张力,二者之间的内在互动构成了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实践的行动逻辑.从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的行动逻辑出发,可以有效解释绩效问责促进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内在机理,也为探索有效提升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的问责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引.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并不是党的十八大后才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党的自我革命百年实践由一个个相关精神品质逐步积累升华而成的.其中七个方面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塑造最具决定性意义.坚持独立自主,铸就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之魂;开展全党整风,形成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原生形态;推动不断学习深深融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血脉;深刻反省自身历史问题,升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改革创新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时代化;坚持不懈严惩腐败,锻造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本质元素;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新形态.这七个方面代表七种宝贵
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自发性、弱约束模式无法应对乡村发展失序、社区失灵的问题.乡村自愿组织整合经由“社区空间”形成的公共关切,通过向村“两委”输入而形成公共议题,并协助村“两委”协调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社会关联度高的社区空间中的农民随着“乡—城流动”增加收入,进而提高了行动能力,积极支持自愿组织的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然而,在约束性的治理场景中村“两委”和自愿组织就难以发挥作用,陷入“社区失灵”的困境,因而需要基层政府介入承担元治理的角色,弥补村级治理体系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农业税取消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逐步呈现出不同的实践样态,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个体能力型和群体支持型.两种类型的带头人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但部分带头人在治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整合,系列举措提升了带头人能力,加强了带头人作风,规范了带头人的权力运行.带头人队伍的整合体现了在选培机制上由内部向外部的转型、在管理机制上由目标向制度的转型.转型具有必然性,但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工作能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以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味着将传统自然状态的乡村纳入现代化体系之中.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三者相互作用、紧密相连,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的农业农村.我国是在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和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的约束条件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这就导致农业农村在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进程中会面临诸多瓶颈性难题,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山东烟台“苹果村”为调查对象,发现该村在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进程中分别面临“中低收入”困境、人口流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背景下,算法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新规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推动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的新阶段.算法社会不仅意味着算法作为追求效率的技术工具的普及应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体现出的主体特征并嵌入人类生产关系以及与其他要素产生的相互影响.可以从技术内涵、演化过程和治理创新三个方面揭示算法社会的运行逻辑.公理化和计算化数学思想分野下,“算法”已经不能被视为中立性的技术产品,而应被理解为纳入环境、系统因素考量的“技术-社会”体系,其本身具有的多重可能性将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进程中不断演化并产生政治
数字化过程中,人类生活在现实世界之外又新增了一个虚拟世界,两者一起构成了“平行世界”.以多元界面为基础,数字场景联通了“平行世界”,帮助个体的人和各种圈群在“平行世界”中来回穿梭,打造出新的生活境况.除了数字基础设施、多元界面以外,数字化工具和新互动模式成为建构数字场景的核心构件.在数字化过程中,数字场景具有激活人性需求、促进新经济业态形成和拓展时空世界等功能.联通“平行世界”的数字场景是发展数字经济、建构数字社会和打造数字生活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数字场景价值的逐步展现、丰富与普遍化,现实世界的人随时可能主
个体道德自觉是构成道德图景的实质和基点.个体道德自觉是一种包含个体自主识善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善的道德情感、自愿向善的道德追求和自觉为善的道德实践的个人品质,不仅指向认识层面的自觉意识,还强调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最终表现为个体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个体道德自觉何以可能,从根本上说是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发挥了建构、塑造和统合功能.基于已有研究,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内在生成中,道德教育培育了个体内心道德的直觉、道德自觉的思维、道德的理性品格;在个体道德自觉行动力的外在养
《尚书》是虞夏商周上古时期的政治图谱和政治伦理典要,“为政以德”是其全部要义.《易·革·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其典要范例.《尚书》综论治道的冠极之作《洪范》,是三代之治的经纶大法.《洪范》第一畴“五行”,是警示权力执掌者兴业举事必须顺天地之变数,合五行之顺逆;第二畴“敬用五事”,是提示天道执行人宜乎具备的五种品质,包括貌的恭敬、言的可信,以及视能正观、听能明是非、思能致精微;第三畴“八政”,属于国计民生、司法治安、军事保卫、祭祀和宴宾等王政职能的分工管理部门;第四畴“五纪”,
我国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现代化,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及其历史使命的经典论述,不仅构成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资本的特性、作用与行为规律的基本出发点.其中,马克思关于“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命题,更多地同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关,而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历史使命”命题,则更多地同它服务于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关.
好生活是人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不断得到好的满足的生活.好生活可以划分为底线层次、基础层次、高级层次和最高层次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好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即幸福生活,这四个层次的好生活都有不同的维度:底线层次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两个维度;基础层次有对所属的共同体有归属感、得到他人的爱、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三个维度.高级层次和最高层次的维度是相同的,主要有观念、知识、能力和品质四个维度.好生活有不同领域,可划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场生活、社会生活和个性生活五个基本领域.幸福或至善是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