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悠悠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师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生读。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感觉怎样?
  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很舒适的感觉。
  生:我认为是有一点开心的。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婉转的美妙的音乐。
  师:的确是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它先说林子里静极了,然后是沙沙的足音,听起来有点矛盾。
  师:是啊,“沙沙的足音”怎么会是“静极了”呢?
  生:就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更说明林子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你连叠词都看得出来,真专业!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沙沙沙,脚步很急。
  师:匆匆的脚步,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你看,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之美!如果把沙沙改成蹬蹬,蹬蹬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生:如果用蹬蹬,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没有很轻松的感觉了。
  生:我觉得用“蹬蹬”,脚步声就不美了,而后面说是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让人感觉像很美妙的音乐。
  师:你看,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换一个词也不美了。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生读得很有感情。
  [思考]
  这是薛法根老师上的《唯一的听众》一课中的一个片段。从这一个短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薛老师清晰的教学风格:“深刻的简单。”
  一、发现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薛老师的课,总是给人简约而深刻,扎实而灵动的感觉,简简单单的师生对话间,就能听得到学生拔节的声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薛老师善于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并把它用最简单的方法教给学生。
  每篇课文都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需要我们用“语文”的眼光去发现。薛老师说:“越是重要的教学价值,越隐藏在课文的深处。”那些值得理解和感受的语言文字,尤其是那些意蕴丰富而含蓄的词句、段落,常常就是有“陌生感”的地方,隐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需要我们带着学生好好研读。
  “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句子,但放在文中,就饱含意蕴。这句话可以是心情的暗示,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是反衬,衬托出林子的安逸情境;可以是叠词的妙用,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可以是对称,这是“语言对称之美”。所以“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换一个词也不美了”,这就是这句话的教学价值。课文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有些词句用得炉火纯青,达到了“舍我其谁”的境界。每一个贴切的词语,值得细细咀嚼;每一个优美的句子,需要好好品味。
  二、关注最适当的表达方式
  语言,包括语言内容“说什么”和语言形式“怎么说”两个方面。一篇文章只讲内容不讲形式,就会条理不清、杂乱无章;反之,则会空泛无物,味同嚼蜡。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小学高年段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崔峦教授指出:“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妄言’。”我们常常一味地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文内涵的感悟,却忽视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与运用。这种片面的教学,是语文课的失陷。
  薛法根老师提出,阅读课既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正确地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但是回顾我们平时的阅读课,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指导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了。尽管“感悟课文”的过程中也涉及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基本上徘徊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这些问题上,仍未走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圈子。所以,对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我们常常教得糊里糊涂。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薛老师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沙沙的足音”让人感到更静了,这就是“反衬”的艺术。“沙沙”“悠悠”这是“听起来比较舒服”的叠词。“沙沙”变成“沙沙沙”或“蹬蹬”就不是安静而是匆匆忙忙与沉重了。“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这是语言的对称之美。薛老师的“简单”,让语言的技巧与魅力,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三、整合最适“度”的教学活动
  薛老师提出,教学活动要力求整合,将各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活动板块。每个教学板块围绕核心目标,可以融合多项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要有三种“度”,即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语言训练的“宽度”。
  上面的案例是薛老师这堂课里第一板块中的一个段落,薛老师将多项教学活动整合在同一个教学环节中,暗含了多项教学目标:感受作者迫切想要拉好琴的内心情感,了解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了解叠词对表达效果的作用,了解语言对称的美感,感受不同象声词在表达语气中的不同。这一系列小目标统一为教学的大目标服务。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对于作者内心的感悟,对词句的理解与辨析,对写法的领会等,都充溢着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各抒己见,表现着有效思维的“长度”,体现着生命成长的轨迹。学生感受着作者“舒适”“开心”“美妙”的感觉,这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在静思默想中酝酿着,在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中咀嚼着。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发现“沙沙的足音”与“静极了”是矛盾的,又是不矛盾的。“沙沙”与“沙沙沙”“蹬蹬”是不一样的,“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换一个词也不美了”。“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对称了,又是美的……一句话,22个字,却派生出如此多的训练内容,这就是言语训练的“宽度”。
其他文献
时下,不少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困惑重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学生写起作文来,更是难上加难。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习作与文本融通,为学生自能习作铺设一条便捷之路:习作与活动融通,为学生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  研究表明,就智力与经验对学生概念学习的影响程度来看,经验的作用更大,丰富的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这里的“经验”除了来自学校学习以外,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经验对学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而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并积极利用它们为概念教学服务。  但是,“经验”对新概念学习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生态”的课堂。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更是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