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t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地位做出了新的认定,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在兴奋之余,不能不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理念 审视思考
  一、如何看待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学语文就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审美的格调等,或认同,或发问,或陶醉,或见仁见智,批注评判,这都是生命的交流。学生从这些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生活的品位。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生命能量的肯定和调动都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对学生的做人、对学生的生活和品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起前者更加深远,更加直接。正是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中,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爱护下,在这种生命的交流和和谐的律动中,学生具有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振兴民族文化的基础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于国把祖国优秀的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二、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树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 以往人们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有失偏颇,只强调工具性与教育性,没有把语言文字看作是学生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的工具,即学会做人的工具。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多为单纯抄写,机械记忆,没有把教育性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在功能,教育内容多为空洞乏味的说教,于“微言”中强求“大义”,与学生实际的思想、认识水平相去甚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第一,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来理解工具性。交际工具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交际是生命的相互展示,是生命价值的相互欣赏,是生命智慧的相互沟通、辉映和碰撞。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解读语文的工具性。
  第二,人文性必然在工具性中得以体现。人类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做人的道理以及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都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视出真善美、假恶丑,就必然要通过读说等方式,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从语言文字中切切实实地去感悟、去体会,而不是微言大义地贴标签、说空话。所以,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也无从谈起。
  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淡化分析的理念。 直到今天,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僵化与滞后。主要表现在把语文教学的重心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作为终极关注的追求。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汉语是一种重“意会”的语言的特点,妨碍了我们对母语教学真实面目及其规律的认识。因而,在教学中,常出现重思想内容的分析,重理性说教的“满堂灌”和“满堂问”的现象。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熏陶感染,就是重视潜移默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在文章中,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容,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学生每有所感,必要有相似境遇的激发,有感于此,更抒发于彼。学生会调动自己个性化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再现或再造作者的生活原型;也会加以想象,构建自己认可的生活图景或事物形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观照自身,引发认知冲突,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语言靠近,向作者的人格靠近。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莫过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乐学之下无负担”,倘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兴趣和习惯,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寻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围聚在自己周围,这样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且这种兴趣多半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这是语文教师所要达到的目的,但如何才能做到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企改革也再不断地深入。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中员工身份置换问题出发,阐述员工身份置换的含义,着重分析了国企改革中员工身份置换的几点
一、共享办公空间的发展rn共享办公,又叫做柔性办公、短租办公、联合办公空间,也被称为创客空间或众创空间,脱胎于美国“WeWork”的共享式办公室.共享办公的定义从来不是简单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多元的学习方式,但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进行了探讨。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多元的学习方式。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1、主题探讨法。  任何课堂教学都有主题。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作文章就不会跑题、跑调,类似于基础教育的“主题班会”。其策略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
摘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这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学习,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 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就有别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合作”是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
目的: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EP9-A2文件,对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含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光激化学发光法进行方法学比对试验,比较二者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推广和实施,体育消费成为国民生活消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心理预期作为消费者行为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党中央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