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振高:托起瑶山孩子心中的“梦”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所在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可以说名满八桂。因为教学质量高,连续23年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当地群众都拼命把孩子往这里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但是,都安,曾让前来考察的专家感言“心都不安”——这里,人称“石山王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曾经因为贫穷,每年约有200名考上本科以上的考生自动放弃上大学。
  这里,更有一个连续35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的善良人。近10年来,他先后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在家人、群众和贫困山区孩子眼中,他是一个“总是惦记着山里贫困孩子”的校长爸爸,一个被瑶山的孩子称作“莫爷爷”的好心人。
  他叫莫振高,广西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教师节前夕,他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是全国获此殊荣的10人之一。为了不让贫困生失学,莫振高到处奔走,游说企业、单位、个体老板捐助。都安高中很多毕业生工作后请老校长吃饭,莫振高却说:“饭就不吃了,你资助一下学校的贫困生吧。”社会上却给莫校长起个外号叫“乞讨校长”,可他乞讨为的不是自己,而是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他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孩子。
  贫困孩子家里的“常客”
  都安县自然条件恶劣,莫振高挑起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重担。都安高中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而都安县人均年收入才1600多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莫振高感同身受。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助贫困学生。莫振高还常组织全校师生给贫困生捐款捐物,发动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寻求资助。
  为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莫振高走遍了每个村屯,走进每一个贫困生家里。很多学生的家里连老师都没去过,莫校长却都家访过。学生家里的困难,他一清二楚。有一位学生叫罗素娇,毕业后在广东工作,主动联络母校说要资助学弟学妹,但居然被莫校长拒绝了。莫振高对她说,你父亲残疾,母亲失明,家里还很困难,就别资助了,先把你家庭照顾好再说,你这份心意我们领了。罗素娇十分感动:五六年过去了,莫校长还记得她的家庭情况!
  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余名新生中,有近三成是贫困生,很多学生报到时的行李只有一床破被子。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因为没勇气报到,就在校门口徘徊。这时,莫振高就把“校长办公室”搬到校门口,招呼为学费发愁的贫困生“先入学,其它费用慢慢想办法”。每逢开学必“摆摊”,专做贫困生的“生意”,这一幕,在都安县家喻户晓。
  莫振高在“前门”为贫困生入学大开绿灯,自家的“后门”却堵得很严。每年都有一些中考分数不够的学生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来说情,但都吃了闭门羹。就连亲戚朋友都不给予通融,大家都给他起个都安的“黑脸包公”美誉,但知道他的学校师生都被他的铁面无私所折服和感动,那是他为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留有一隅啊!这莫振高校长真是“爱才”不“爱财”的“黑脸包公”!
  圆贫困学子大学之梦
  2010年9月新生入学,蓝碧亨的爸爸带他来报到,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父子俩坐在校门口盯着这堆毛票发愁。莫校长看到后跑过来,把蓝碧亨领到教室,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拿给他爸爸,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路费回家吧。”旁边的老师提醒莫校长,你这样做可能会给有些人钻空子。莫振高不听,扭过头去,气呼呼地。其实老师们都明白,莫校长是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去读书的机会。“我从小父母双亡,那种无依无靠的滋味我很了解,真是很凄凉。”莫振高说。
  其实,慷慨的莫振高并不富有,他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当时每个月50元的工资。而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近10年来,他先后筹集到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完成学业,最终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让所有贫困生“进得来,学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的目标。
  一名考上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临行前的晚上,拿了一把苦麻菜、一把红薯苗来到莫振高家:“老师,明天我就要走了,家里没什么好东西,我就把这两把自家种的菜送给您,以感谢您3年来对我的关爱。”一把苦麻菜、一把红薯苗!这份纯朴的情意,让莫振高流泪了!家住古山乡徳雅村的黄春茜考上了重庆大学,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也凑不足300元,她只能无奈地放弃上大学。莫振高知道后,第一时间赶到黄春茜家了解情况,并拿出1000多元塞到她手里。大学期间,为了让黄春茜安心完成学业,莫振高每月定期给她寄去生活费。
  莫振高在都安高中耕耘30多年,许多老师都是他的学生,他经常对老师们说:“这些贫困学生和你们当年一样,也是苦孩子出身,处境很难。要怎么对待他们,你们自己将心比心。”
  争创全国示范性高中
  上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1栋宿舍楼和3栋小教学楼。每逢下大雨,房子就漏水,这时莫振高都要冒雨,亲自架着梯子,上房去检修。学校缺乏教具,莫振高自己动手绘制挂图。周末,他徒步10多公里的山路到老家,扛木板为学生修理桌椅。那时,莫振高还是普通教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中共党员之一,别人不去做的事情,他带头做。后来,他当校长了,下决心改变这一切。
  学校没有钱,他一点一点地向社会筹资。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就是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10万元“化缘”而得。对新建的教学楼,他的要求很严,因为都安县是在地震带上。他知道,教学楼不结实,出了事,没法向家长交代。为此,他蹲在施工工地上,与工人们讨论楼要怎么建……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将5层的学生饭堂、图书馆、综合教学楼和3栋学生宿舍楼建了起来。除了硬件设施,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必须跟上。接着,一栋科技楼建成了,每个教室里配了两台电视机、一台高亮度的投影仪,100台电脑也进了都安高中……从此,瑶山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
  “只有不离开教学,才是一名人民教师。”当了校长,莫振高始终没有放下教鞭,仍然坚持上高三毕业班语文。他说:“我更喜欢被称为老师,而不是校长。”每天早上6点准时来到学校,晚上11点半回家,这个“时间表”,莫振高一直坚持了35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荐到行政部门任职,被外地学校高薪聘请,但都被他拒绝了。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著名中学校长,莫振高不断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在莫振高的带领下,都安高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示范性高中以及全国语文、数学、英语(论坛)教学先进集体。1993年以来,都安高中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由当时的48.2%提高到2000年的93.75%,2011年更是几近100%,而且连续23年,年年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翻开厚重的荣誉簿,记录了莫振高对教育无私奉献、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广西“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广西十佳校长”“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些荣誉,是社会各界对一位教书育人模范的崇高敬意。教育对于莫振高来说,是事业也是生命,他的事业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奉献,教育这一件大事,注定了要成为他一生无止境的追求。(据《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广西新闻网整理)
其他文献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长期以来农村粗放的发展方式打破生态平衡,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乡村振兴战略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实践中,应考虑乡村环境的整体性,遵循乡村时空的延续性,结合乡村地理的差异性,统筹乡风文明的法治性,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循环经济为转型,以基础设施为平台,以乡村风貌为元素,让生态与经济双轨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坚持发展主张不动摇,坚守生态底线不突破,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被列为贵州省10个之一、铜仁市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深圳教育“六化”(国际化、多元化、均衡化、全民化、信息化、优质化)发展,龙岗区教育局在前一段时间举办了“教育国际化校长专项培训暨第三届龙岗与香港两地教育高级论坛”。  本次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分享了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静波校长、香港培桥书院校董罗庆琮校长、龙岗区外语学校龙岗分校邬晓莉校长、中国留学生人才基金会美
期刊
2020年,受新冠疫情与低油价双重冲击,世界天然气产量为3.85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3.3%.其中,美国、俄罗斯-中亚地区和拉美地区产量分别下降154亿立方米、321亿立方米和194亿立方米.新冠疫情严重影响全球范围产品生产与贸易,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下降4.5%,天然气消费量3.82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3%.北美地区天然气消费量1.03万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6%.其中,美国消费量832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3%;加拿大消费量1126亿立方米,同比下降4.7%;墨西哥消费量8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
期刊
教师历来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当今社会变革的加剧和发展的迅猛,教育日益成为具有高社会关注度的领域。人们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继而把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厚重希望全部寄托在教师的肩膀上,“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成了人们要求甚至苛刻教师的口头禅。而教师普遍感到工作辛苦、精神疲惫、报酬偏低,产生职业倦怠,缺少幸福感。显然,这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潜在的障碍。其实,教育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