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距地面300多千米以上的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现场对话,并得到他们的回答,这样的时刻该是多么激动人心!
通过近一年半的努力,来自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20名学生,借助南京三中的业余电台,实现了这一梦想。
2007年8月26日,记者在南京三中现场目睹了中国学生第一次利用业余无线电台与国际空间站美籍宇航员的通话。这也是国际空间站利用业余无线电与地面学生的第311次通话。在短短的9分19秒的通话时间里,20名学生每人分别向宇航员克莱顿·安德森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都一一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通话之前好紧张”
“Is it very quiet on the ISS?(国际空间站里非常安静吗)?”一句简单的英语,游府西街小学6年级的钱沛升却跟着老师练了无数遍。17点50分,还有不到1个小时就要正式和宇航员通话了,20位获得与宇航员通话资格的学生还在最后“加油”,不停地练习英语发音,就怕出问题。“我很兴奋,也有一点紧张。”南京三中13岁的初二女生唐洁雯不仅会问出通话的第一个问题,还负责主持通话开始前的仪式。
南京三中文昌校区操场是此次通话的“主战场”, 主席台上20名问话的学生早已各就各位,分成两排,左侧摆放着各种无线电通讯设备,南京市第三中学业余电台负责人王龙老师正在紧张地进行调试。
王龙老师通过国际长途连线了ARISS(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对话活动)主席,也就是美国宇航局副主席。这位副主席告诉大家,国际空间站正在南美洲的上空以每小时17500英里的速度飞行,与中国学生通话的宇航员已做好准备。“克莱顿·安德森将完成这次联络,用于ARISS的无线电设备就靠餐桌旁边,靠着窗户。你们通话的时候,他可以看到中国的大地,无线电台用的天线在服务舱的外面,并指向地球,以便达到最佳的通讯效果。”主席先生告诉大家,“这是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第一次与中国学生对话,从2000年第一次联络以后,我们只进行了310次的对话,所以被选择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最后他提醒20个提问的学生:“问了问题以后,要说‘Over’。”
国际空间站就要来了
18点40分,还有大约10分钟,国际空间站就要出现在南京上空了,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昂。王龙老师最后给大家介绍了通联的程序。“18点50分14秒,他们将从南京的地平线升起,国际空间站的方位角是308度,信号消失是108度,整个过程大概是9分41秒。国际空间站上有多个国家分配的呼号,包括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的,在地面上使用的呼号BY4RRR将是南京市第三中学业余电台,国际空间站上将和我们通话的宇航员是克莱顿·安德森,个人呼号是KD5PLC。”
在主席台后面的6层教学楼楼顶,竖着一根特别的天线,这是专为本次通话而架设的卫星天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将手机关闭,大家紧盯着楼顶的那根天线。借着落日的余辉,人们可以看到天线在微微抖动——国际空间站马上就要来了。
王龙老师戴上耳机,正式用英文对着话筒呼叫空间站的任务飞行工程师克莱顿·安德森的个人呼号:“KD5PLC,KD5PLC……”十几遍呼叫过后,原来一直在发出杂音的话筒内忽然传来清晰的英文回话,全场沸腾了。尽管仍有杂音,但通过扩音设备传到现场的宇航员的声音,听起来跟通电话一样清晰,大家禁不住热烈地鼓起掌来。王龙没来得及摘下耳机就赶紧站起来,向大家做了一个保持安静的姿势。
559秒的“天地对话”
这一时间注定要成为唐洁雯一生中难忘的时刻。
18时50分11秒,唐洁雯跨步上前,凑近老师的对讲机,问出了精心挑选的第一个问题:
“Can you see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ISS?Over.”(你能从空间站看到中国的长城吗?)
此时,安德森所在的国际空间站正覆盖南京区域。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see the Great Wall yet, but I am looking for it and need to know where to look.” (我现在还没看到长城,但是我正在寻找,希望知道在哪儿可以看到。)
克莱顿·安德森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
在短短的约10分钟内, 20名学生共问了安德森20个问题,诸如:“你们怎样处理空间站产生的垃圾”、“国际空间站里非常安静吗”、“空间站里使用的是哪个时区的时间”等。 每位学生的问题和安德森的回答都相当简洁。这20个问题是事先通过网站,从收到的40多万个问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18时59分30秒,克莱顿·安德森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整个通话共进行了9分19秒,也就是559秒。
当王龙老师手拿对讲机,向安德森说“Welcome to China”的时候,台上台下的人们高举双手,欢庆胜利。此时,广播里传来一片嘈杂声,国际空间站已悄悄掠过南京的上空。
通话背后的努力
为了争取这次通话机会,王龙老师和这20位同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今天的通话圆满成功。
中国并不是ARISS计划的成员国,中国的中小学生也不能拿到中国的无线电台执照,联络这次活动非常困难。
在定下“天地对话”的计划后,王龙老师在ARISS官方网站上下载了电子申请表格,详细填写了经纬度、设备参数等指标,并且附上了将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计划,之后用E-MAIL发给了ARISS设在日本的亚太总部。
2006年10月,南京三中接到通知,他们已经进入等待名单。
进入等待名单并不容易,为了达到ARISS的规定,除了要拟定ARISS详细的计划书,南京三中的老师和学生还开展了问题征集、航天主题征文、给宇航员写信(中英文)等11项“配套活动”。
由于卫星通讯和一般进行的短波通讯对设备的要求不同,为了能够达到ARISS的要求,南京三中花了16万元对电台进行了改造。
硬件条件具备了,软件条件也要跟上。参加对话的20名学生,平时都对业余无线电感兴趣,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从8月19日开始,他们在接受无线电法规、基础理论、通讯理论知识和通讯礼仪的培训考核后,获得了临时电台执照。这种电台执照的有效期为两个月,只有具备此项资质,他们才能和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通话。同时,ARISS还要求参与通话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对太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南京三中的“天地对话”活动还得到了世界各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很多建议和帮助。两名分别来自德国和美国的无线电志愿者还特地在当天赶来中国,为“天地对话”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还不够,由于宇航员工作繁忙,他们只能利用睡前餐后的点滴时间进行业余无线电通讯,加上无线电传播受诸多条件如天气、障碍物等限制,申请通过并不一定就能跟宇航员通上话,通话质量也是未知数。因此,这次“天地对话”圆满成功弥足珍贵。
南京三中的吕天纵校长说,“天地对话”活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无线电台活动本身,它是全中国全世界青少年合作交流、探究宇宙、共享人类文明的一次联手行动。
通过近一年半的努力,来自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20名学生,借助南京三中的业余电台,实现了这一梦想。
2007年8月26日,记者在南京三中现场目睹了中国学生第一次利用业余无线电台与国际空间站美籍宇航员的通话。这也是国际空间站利用业余无线电与地面学生的第311次通话。在短短的9分19秒的通话时间里,20名学生每人分别向宇航员克莱顿·安德森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都一一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通话之前好紧张”
“Is it very quiet on the ISS?(国际空间站里非常安静吗)?”一句简单的英语,游府西街小学6年级的钱沛升却跟着老师练了无数遍。17点50分,还有不到1个小时就要正式和宇航员通话了,20位获得与宇航员通话资格的学生还在最后“加油”,不停地练习英语发音,就怕出问题。“我很兴奋,也有一点紧张。”南京三中13岁的初二女生唐洁雯不仅会问出通话的第一个问题,还负责主持通话开始前的仪式。
南京三中文昌校区操场是此次通话的“主战场”, 主席台上20名问话的学生早已各就各位,分成两排,左侧摆放着各种无线电通讯设备,南京市第三中学业余电台负责人王龙老师正在紧张地进行调试。
王龙老师通过国际长途连线了ARISS(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对话活动)主席,也就是美国宇航局副主席。这位副主席告诉大家,国际空间站正在南美洲的上空以每小时17500英里的速度飞行,与中国学生通话的宇航员已做好准备。“克莱顿·安德森将完成这次联络,用于ARISS的无线电设备就靠餐桌旁边,靠着窗户。你们通话的时候,他可以看到中国的大地,无线电台用的天线在服务舱的外面,并指向地球,以便达到最佳的通讯效果。”主席先生告诉大家,“这是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第一次与中国学生对话,从2000年第一次联络以后,我们只进行了310次的对话,所以被选择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最后他提醒20个提问的学生:“问了问题以后,要说‘Over’。”
国际空间站就要来了
18点40分,还有大约10分钟,国际空间站就要出现在南京上空了,大家的情绪越来越高昂。王龙老师最后给大家介绍了通联的程序。“18点50分14秒,他们将从南京的地平线升起,国际空间站的方位角是308度,信号消失是108度,整个过程大概是9分41秒。国际空间站上有多个国家分配的呼号,包括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的,在地面上使用的呼号BY4RRR将是南京市第三中学业余电台,国际空间站上将和我们通话的宇航员是克莱顿·安德森,个人呼号是KD5PLC。”
在主席台后面的6层教学楼楼顶,竖着一根特别的天线,这是专为本次通话而架设的卫星天线。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将手机关闭,大家紧盯着楼顶的那根天线。借着落日的余辉,人们可以看到天线在微微抖动——国际空间站马上就要来了。
王龙老师戴上耳机,正式用英文对着话筒呼叫空间站的任务飞行工程师克莱顿·安德森的个人呼号:“KD5PLC,KD5PLC……”十几遍呼叫过后,原来一直在发出杂音的话筒内忽然传来清晰的英文回话,全场沸腾了。尽管仍有杂音,但通过扩音设备传到现场的宇航员的声音,听起来跟通电话一样清晰,大家禁不住热烈地鼓起掌来。王龙没来得及摘下耳机就赶紧站起来,向大家做了一个保持安静的姿势。
559秒的“天地对话”
这一时间注定要成为唐洁雯一生中难忘的时刻。
18时50分11秒,唐洁雯跨步上前,凑近老师的对讲机,问出了精心挑选的第一个问题:
“Can you see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ISS?Over.”(你能从空间站看到中国的长城吗?)
此时,安德森所在的国际空间站正覆盖南京区域。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see the Great Wall yet, but I am looking for it and need to know where to look.” (我现在还没看到长城,但是我正在寻找,希望知道在哪儿可以看到。)
克莱顿·安德森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
在短短的约10分钟内, 20名学生共问了安德森20个问题,诸如:“你们怎样处理空间站产生的垃圾”、“国际空间站里非常安静吗”、“空间站里使用的是哪个时区的时间”等。 每位学生的问题和安德森的回答都相当简洁。这20个问题是事先通过网站,从收到的40多万个问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18时59分30秒,克莱顿·安德森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整个通话共进行了9分19秒,也就是559秒。
当王龙老师手拿对讲机,向安德森说“Welcome to China”的时候,台上台下的人们高举双手,欢庆胜利。此时,广播里传来一片嘈杂声,国际空间站已悄悄掠过南京的上空。
通话背后的努力
为了争取这次通话机会,王龙老师和这20位同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今天的通话圆满成功。
中国并不是ARISS计划的成员国,中国的中小学生也不能拿到中国的无线电台执照,联络这次活动非常困难。
在定下“天地对话”的计划后,王龙老师在ARISS官方网站上下载了电子申请表格,详细填写了经纬度、设备参数等指标,并且附上了将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计划,之后用E-MAIL发给了ARISS设在日本的亚太总部。
2006年10月,南京三中接到通知,他们已经进入等待名单。
进入等待名单并不容易,为了达到ARISS的规定,除了要拟定ARISS详细的计划书,南京三中的老师和学生还开展了问题征集、航天主题征文、给宇航员写信(中英文)等11项“配套活动”。
由于卫星通讯和一般进行的短波通讯对设备的要求不同,为了能够达到ARISS的要求,南京三中花了16万元对电台进行了改造。
硬件条件具备了,软件条件也要跟上。参加对话的20名学生,平时都对业余无线电感兴趣,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从8月19日开始,他们在接受无线电法规、基础理论、通讯理论知识和通讯礼仪的培训考核后,获得了临时电台执照。这种电台执照的有效期为两个月,只有具备此项资质,他们才能和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通话。同时,ARISS还要求参与通话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对太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南京三中的“天地对话”活动还得到了世界各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很多建议和帮助。两名分别来自德国和美国的无线电志愿者还特地在当天赶来中国,为“天地对话”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还不够,由于宇航员工作繁忙,他们只能利用睡前餐后的点滴时间进行业余无线电通讯,加上无线电传播受诸多条件如天气、障碍物等限制,申请通过并不一定就能跟宇航员通上话,通话质量也是未知数。因此,这次“天地对话”圆满成功弥足珍贵。
南京三中的吕天纵校长说,“天地对话”活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无线电台活动本身,它是全中国全世界青少年合作交流、探究宇宙、共享人类文明的一次联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