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探秘三步曲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a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是自然界一种奇妙的东西,学生对神秘莫测的声音充满了好奇,对声音王国中的无穷奥秘更是想一探究竟,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奇妙的声音王国,有效弄清声音的产生原因,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时进行了反复思考,设计了教学三步曲,引导学生逐层推进探究进程,效果甚佳。
  第一步,亲耳聆听——感受声音之美
  科学源自生活,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出发,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科学。人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声音。要认识声音,我们必须让学生走近声音,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感受声音之美,领略声音的魅力,形成莫大的亲切感。
  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声音的浓厚兴趣,形成对声音探究的欲望,我在课堂导入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配以优美画面的美妙动听的自然之音,给学生以视听盛宴,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冲击,使学生在安静的聆听中陶醉,感受着声音的美好。接着,我设计了“听声辨物”竞猜活动,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了一组有关声音的录音,有铃声、鸟叫、狗吠、蝉鸣、掌声、雷声、说话声、笑声、马蹄声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好胜心强的学生踊跃参加竞猜活动,他们在亲耳聆听、感知猜想中知道声音无处不在,懂得声音为我们传达了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了声音。学生再次感受到声音的奇妙,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亲耳聆听中感受到声音的美妙,对声音产生了浓浓的亲近感,同时酝酿出更多的好奇,从而催生了学生进一步科学探究的激情。
  第二步,亲手操作——感知声音之真
  操作活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只有让学生亲手操作,才能有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生感受了声音之美后,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声音客观存在之真。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1)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2)不借助其他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3)模仿动物的叫声。学生先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集体开展制造声音比赛。学生兴致浓厚,操作投入,活动充分,学生开心的交流表明他们的探究效果较高:学生们想出拍打、抖动、摩擦等多种方法,让一只小小的保鲜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在不借助别的物体时,学生用嘴吹、跺脚、拍手、唱歌、尖叫等方法发出声音;学生模仿出猫、狗、羊、鸡、虎等二十余种动物的叫声。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制造、亲身感知到声音的真实存在,许多学生在感觉到声音的美妙、真实后,不禁产生了“这些美妙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等疑问,逐渐激发起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等更多奥秘的探索热情。
  学生在亲手操作中和声音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对声音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体验到声音的真实存在,对奇妙的声音产生形成了强烈探究意愿,为接下来学习的开展凝聚了动力。
  第三步,亲眼观察——感悟声音之形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学习必须让学生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声音是无形的,我们如何让学生亲眼“看到”声音,从而清晰地认识声音,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第三步教学是本课教学主体,我着重引导学生探寻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1)弹拨钢尺;(2)向装有小泡沫球的透明塑料瓶内吹气。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注意观察钢尺发声时的变化现象以及塑料瓶发出声音时瓶内小泡沫球的状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钢尺在发出声音时上下来回振动;向塑料瓶内吹气会发出声音,同时看到小泡沫球在不停运动,从而猜想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了进一步证明声音产生的奥秘就是物体的振动,我又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1)将装满水的水槽放在视频展台上,敲响音叉并迅速接触水面;(2)在鼓面上放几颗小小彩色塑料球,用鼓槌敲动鼓面。第一个演示实验借助了水面和多媒体视频展台,将音叉微小的振动现象放大,使得学生能够清晰观察到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从而通过溅起的水花感悟到音叉发出声音时的“形”。利用对鼓面跳动的塑料彩球形象感悟到鼓声产生的原因是鼓面的振动,让振幅微小的鼓面借助彩球跳起欢快的舞蹈,使声音看得见,摸得着,帮助学生形象地观察到声音,有效地发现了声音产生的秘密。最后,我让学生们通过“敲击音钹后想办法让声音停止”的实验发现“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从而反证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中我巧妙借助各种媒体将物体振动现象转移、放大,捕捉声音的“形”,使其可视化,让声音无处遁形,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到声音产生的原因。
  科学教学应以生为本,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做中学科学。让我们奏响三步协奏曲,引领学生步步为营,在感受声音之美、感知声音之真、感悟声音之形中完成对声音王国的探秘。?
其他文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面对错误,通常是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方式能把错误对教学进程的影响降到最低,还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错误问题重复出现;问题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刻,等等。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利用错误资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逆向思维意识的增强
[案例主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直接传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来进行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并形成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其中有一个过程,是一个思考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见交换的过程,学生不断获得信息的过程,学生寻找证明方法的过程。  [案例事件]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篮球课,在做了有趣的准备活动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
[案例主题]  儿童天生爱游戏。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探究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并由自发的热情推动其进行相关科学探究活动,获得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在目前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的探究也变得越来越模式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做出猜测,教师指导甚至是包办下的寻找证据,最后大部分由教师总结出结论,这已经成为一些科学课堂的常态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人们很早就已发现学习数学可以训练逻辑思维,思维与感知一样都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这种认识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只有通过思维,人的认识才能深入到人的感官所不能达到的事物内部,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  所以,思维作为一种人脑的反映活动与感知是有密切联系的。思维必
作为一名小班化学校中的语文教师,结合我校“展示每一个,成长每一个”的办学理念,笔者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练习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有效地展示,在展示中慢慢成长起来。于是,笔者便想在套餐练习这一形式上做出尝试。套餐练习即练习的形式不再单一固定,它可以是学生自主设计的练习套餐,可以是小组合作设计的练习套餐,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当堂课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套餐……这样的套餐练习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进行《春天来了》一课的教学,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引导学生将课文读得有声有色。临近下课时,老师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麦苗是什么东西?它长什么样儿?”老师一时愣住,没想到学生把课文读得这么美,居然不知道麦苗为何物。  为什么语文课会出现“书声琅琅,读者昏昏”的现象?因为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结果教师眼中的“小坡”成了学生面前不可逾越的“
著名科学家马克斯·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重要的并非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今日不少的品德课堂充满着炫目的媒体资料,丰富的游戏活动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与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学生的视野。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启发思维的一些问题情境、一些积极的思辨过程为促进学生的思维能
[摘要]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创造性地实施艺术教育,使全体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得以提高。尝试借助圆盘画为载体,通过课堂主阵地,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结合不同年段开发题材进行练习创作,拓宽展现机会和平台,在练习和竞赛中锻炼学生的自信力,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为农村小学探索一条低成本、广参与、高效益、可持续的美育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核心素养 圆盘画 线条  油坊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地处水乡,学生
【案例描述】  T:呈现本课的Aims:  1.I can talk about where I live and how I come to school.  2. I can do a survey.  Play a game: Magic eyes  (ppt上出示了关于交通工具的单词,快速闪现,仅仅让学生说出单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低了一些,不能起到充分锻炼学生快速反应和运用语言的
现实——学生觉得“用字母表示数”好难  一日,区内两位名师进行同课异构展示,课题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字母表示数》。纵观两节课,总体感觉是学生学得非常累、接受起来非常困难。以教材第一个例题的教学为例:  教材例题(见下图):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让学生推算2个,3个……到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在第一位名师的课堂上: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有学生填写b,有不少学生填写的是b×c,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