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写作的要求是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语言表达上也强调了不拘形式、有新鲜感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却背道而驰,导致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被拔高
  第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掌握的词汇不多,语言的发展还不充分,很多教师却常常以杂志、书籍中的作品为范本,指导学生写作,拔高写作要求,使初学写作的学生望而生畏,害怕写作。这就像刚刚学习走路的孩子,却被灌输了一大堆的交通规则,不但不能达到规范的目的,还会使初学者产生畏惧感。
  2.主题成人化
  小学写作教学承载了太多的负荷,从写作主题的选择来看,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行为习惯依然是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写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作文的立意与学生的心理年龄不符,学生只能以满纸的假话、空话、套话来敷衍。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失去写作的兴趣,甚至厌恶写作。
  3.提高方式焦虑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可如今功利的社会追求已渐渐渗入教育领域,教师、家长仿佛都患上了“落后恐惧症”,期盼着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一天速成,于是大量购买作文选,让学生背诵优秀选段。可是,这就像被人工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营养,味道差劲。如此急功近利就会忘记教育的初衷,忽视教育的本质,本末倒置,让学生只会鹦鹉学舌,不会自主创作。
  以上问题导致多数学生害怕写作,厌恶写作,写作基本功不扎实。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把握好小学第二学段这个关键阶段,首先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充分考虑第二学段学生的学情,明确写作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出发,选择合适的写作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敢说真话;最后要沉下心来进行精耕细作式的引导,把写作教学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方式。
  1.明确要求,有章可循
  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来源于第一学段的说话、写话训练,为下阶段更高要求的写作奠定基础。在把握第二学段写作总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细化各学期的写作要求,使之更具操作性。各学期具体目标如下:
  三年级上学期:养成观察身边一切事物的习惯;在阅读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美;能够按一定的顺序将一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注意语句的通顺;认识冒号、引号,能初步了解冒号、引号的作用;能纠正习作中的错字。
  三年级下学期:学会选择观察点,收集生活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特别是新鲜的词句;能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进行细节描写;知道书信体的格式;会正确运用冒号、引号;能找到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并尝试修改。
  四年级上学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整理生活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培养细节描写的能力;尝试给身边的人写信;能较熟练地使用冒号、引号;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年级下学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个性化地使用生活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能让读者产生新鲜感的词句;树立细节意识;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能自己修改习作。
  2.量体裁衣,有话可说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作文,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并且在一系列的练习中学会捕捉生活溪流中的浪花、思想、情感。作文时不一定要写完整,哪怕只写一个片断,只要长期坚持,就能逐步养成随时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习惯。
  (1)收集写作素材
  在第二学段,教师可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收集一次写作素材,内容可以是学校里的生活,也可以是家里发生的事,事无大小,只要有所触动,都可以入文。比如学校每年都会安排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心里最期待的事或觉得新奇有趣的事,写在素材记录本上。如此坚持下来,每个学生就都有了一本自己的素材本,记录了自己原生态的生活,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记录了自己的成长,随时翻阅,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2)应时应景,抒发真情
  只有一件事情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笔下才会真情流露。因此,教师可以顺应时令,结合学校活动等情况,对教材中的单元作文进行顺序上的调整,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如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说一说”,教师可以把写作时间延迟到家长开放日。开放日这天,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放在桌子上让家长翻阅,写上回复。学生兴致很高,写下心里话,并且反复揣摩,主动修改,写作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3)抓住突发状况
  写作,因意外而精彩。有时,扰乱了课堂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的突发事件,却恰恰是写作教学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机遇,更要抓住机遇。比如上课时下雪了,学生都被雪吸引了,教师何不干脆放下书本,让学生和雪亲密接触?这不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
  3.浸润渗透,有意而为
  首先,写作不应也不能只是每学期八个单元的大作文练习,教师要把写作当成一件平常的事。写作不是为了应试,而是生活的需要。教师要把写作训练、写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分外关注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说出了一些精彩的词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的话语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教师要立即指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始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为写作储备了丰富的语言,使学生构建起自己的个人语料库,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写作更有灵性,更具有思想的力量。
  处无为之事,不急功近利;行不言之教,润物于无声。在小学第二学段把写作教学做细、做慢,让学生体验到写作像说话一样自然、愉快,提高写作的兴趣、热情,打好写作基本功,教师才能有效推进下一学段的作文教学。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是苏教版四上一篇叙事性文本,紧扣“献花”这一核心事件,依照“等待”“献花”“难忘”的线索,生动再现了作者给江主席献花的经过,表达了自己的自豪、兴奋之情。在落实表达本位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依托思路,洞察作者结构设置的精巧;依托中心,明确作者内容选择的精妙;聚焦细节,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依托思路;明确内容;聚焦细节  [
[摘 要]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新增识字课文三篇。三篇识字课文都属于诗歌、儿歌一类,内容上和生活紧密相连、注入时代新元素、渗透传统文化,形式上短小精悍、充满童趣,所配插图都大气、有趣、精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它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以提高识字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增识字 课文 节拍 触角 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有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融,而且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学生的情感诉求,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尊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成功实施生命教育,弹奏出生命的乐章。  一、听,感受生命之珍贵,把握青春年华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
[摘 要]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元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读的品质,对接学生写的需要。只有这样多维的解读,才能因材施教,突显文本语言张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关键词]多维解读 语言张力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摘 要]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对其片断教学进行赏析,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
新课标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情况和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有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为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好准备;反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就不会灵活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会抓住自然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  通过翻阅参考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
[摘 要]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古诗教学要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聚焦意象,在思索中延续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对话体验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习作教学要把握宏观目标序列,并在这基础上寻求基于习作样本的微观序列。微观序列既是对教材宏观序列的补充,也是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写作引导。教师要从学生习作样本中寻找生长点,适度选择角度确定小目标,并基于序列进行微教学,使学生的习作知识、能力不断提高,渐进发展。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序列;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