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换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海无涯,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适应当今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效果明显,总的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习惯
  大多数学生习惯上课听老师讲,照老师讲的一字不漏的记,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运用工具来自学,不善于独立思考。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每接到一个新班,都要求学生备字、词典,耐心指导他们运用工具来自学。做到课前自学,养成有准备听课的习惯。起初学生嫌麻烦,懒于动手,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查阅,并开展查检比赛。很快,学生查问字典、词典的兴趣就浓厚了。每一节新课他们总是先自读课文,利用工具来解决疑难;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运用工具来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语文,要靠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学海无涯,知识无穷,教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教不完。教师的讲解只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应从中掌握方法、技巧。一篇文章学过之后,不少学生的课本、笔记本上干干净净的。一问才知道,他们当时听的很明白,认为没有必要记、划。但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几乎都忘掉了。教学中,通过具体知识的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多讲解做笔记的好处。对学生的笔记及时抽查并给予指导,倡导学生交流笔记及符号的经验体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这样做了以后,有不少中等生的语文成绩都提高了许多。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善意多思,是思维有活力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疑,才能懂“不如无书”的道理,盲目是从,会使人越读越糊涂。没有疑,祖冲之就不可能推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没有疑,许多重大发明就不可能问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生活中的学生是活泼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但一到课堂上,就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就说明他们没有深入的疑问,没有深入的想象。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老师精心点拨逐渐培养。从一些生字词,再到句子、语段,直至整篇课文,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积极思维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教师责无旁贷。不少学生习惯接受教师讲述的现成的知识,忽视推导过程,如对词句的理解、段落的划分、主题的归纳等,都希望教师做结论,然后记结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背诵是愚蠢的做法。思维是学生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知识,“思”是分析判断,处理知识,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爱思、善思、多思、深思。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养成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培养认真精细,锲而不舍的习惯
  不少学生学习语文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可学的,以至不认真咀嚼,不仔细体会,一知半解,有时连一些常用字的音、形、义都不注意辨析,因而笔下错别字连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阅读的粗疏和肤浅,所以要教育学生学习要认真细心,切不可大意。
  著名学者王船山说:“养其习于童蒙。”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精心,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
  
  孟小勇,杨小萍,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其他文献
学生作文辞不达意、思想空洞、缺乏新意等,都是各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写好作文渐为学生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适应社会需要的一大忧患。究其根由,情感投入的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古代诗人一贯主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当今,一大批有识之士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情的问题,已然达成共识。我拟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望大家指正。  第一,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时代特色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联,互为映照。但在教学实践上,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教学,这是严重错误和不科学的。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
理解教育所提倡的“创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实读”而言的。所谓“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直到读懂了“知识文本”的原意为止,真正的做到领会文本的精神毫不走样。创读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造性地动脑筋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站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上去发现文本的原义。而且掌握到文本原义之外的更丰富的与现实社会密切关系的更实用、更新的“意”。要读出新意的创读法是以实读为基
前不久笔者在深圳洗耳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行路难》和陈钟樑老师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节专家示范课,不禁为两位语文大师浓浓的“语文味”折服。回到学校笔者又进行了“推门听课”和观摩了“同课异构”展示课。前者粗糙却本真,后者精彩却失真,不免让我陷入了沉思。究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离回归本色、崇尚自然的常态课有多遥远呢?可喜的是,众多的语文届同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但依然有些课堂丧失了语文的味道和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很不够的,差生的出现许多是由于不重视读造成的。如果会读,要记的就会记住,差生也就会更少。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    一、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拓宽语文朗读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为此,教
师爱,是教好学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然而,许多教师虽对学生有着满腔的爱,却不善于传导,以至学生不能理解、感受,甚至还造成师生感情上的障碍。所以,师爱的传导,要讲究方法。    一、委婉批评法     即用语言表达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柔硬,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的运用,都可以传导爱生之情。比如,一个学生因挠乱课堂纪律造成很坏的影响,主动要求在班上检讨,他检讨完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开放的教学形态。“对话、平等对话、多重对话……”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它们蕴涵着新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新的价值追求,提倡实行新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实施开放式阅读教学?  一.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读更多的书,读完整的名著,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课堂上
在学校,对“双差生”的管理较严,而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管理则较松。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在一些优秀学生中往往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引起重视的话题。  好学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究其犯错误的根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们自身年龄特点所致。他们思想不成熟,经不起挫折。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都没有定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超越,自主发展的必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此,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例,来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