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换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海无涯,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适应当今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效果明显,总的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习惯
大多数学生习惯上课听老师讲,照老师讲的一字不漏的记,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运用工具来自学,不善于独立思考。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每接到一个新班,都要求学生备字、词典,耐心指导他们运用工具来自学。做到课前自学,养成有准备听课的习惯。起初学生嫌麻烦,懒于动手,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查阅,并开展查检比赛。很快,学生查问字典、词典的兴趣就浓厚了。每一节新课他们总是先自读课文,利用工具来解决疑难;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运用工具来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语文,要靠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学海无涯,知识无穷,教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教不完。教师的讲解只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应从中掌握方法、技巧。一篇文章学过之后,不少学生的课本、笔记本上干干净净的。一问才知道,他们当时听的很明白,认为没有必要记、划。但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几乎都忘掉了。教学中,通过具体知识的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多讲解做笔记的好处。对学生的笔记及时抽查并给予指导,倡导学生交流笔记及符号的经验体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这样做了以后,有不少中等生的语文成绩都提高了许多。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善意多思,是思维有活力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疑,才能懂“不如无书”的道理,盲目是从,会使人越读越糊涂。没有疑,祖冲之就不可能推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没有疑,许多重大发明就不可能问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生活中的学生是活泼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但一到课堂上,就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就说明他们没有深入的疑问,没有深入的想象。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老师精心点拨逐渐培养。从一些生字词,再到句子、语段,直至整篇课文,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积极思维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教师责无旁贷。不少学生习惯接受教师讲述的现成的知识,忽视推导过程,如对词句的理解、段落的划分、主题的归纳等,都希望教师做结论,然后记结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背诵是愚蠢的做法。思维是学生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知识,“思”是分析判断,处理知识,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爱思、善思、多思、深思。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养成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培养认真精细,锲而不舍的习惯
不少学生学习语文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可学的,以至不认真咀嚼,不仔细体会,一知半解,有时连一些常用字的音、形、义都不注意辨析,因而笔下错别字连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阅读的粗疏和肤浅,所以要教育学生学习要认真细心,切不可大意。
著名学者王船山说:“养其习于童蒙。”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精心,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
孟小勇,杨小萍,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一.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习惯
大多数学生习惯上课听老师讲,照老师讲的一字不漏的记,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运用工具来自学,不善于独立思考。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每接到一个新班,都要求学生备字、词典,耐心指导他们运用工具来自学。做到课前自学,养成有准备听课的习惯。起初学生嫌麻烦,懒于动手,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查阅,并开展查检比赛。很快,学生查问字典、词典的兴趣就浓厚了。每一节新课他们总是先自读课文,利用工具来解决疑难;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运用工具来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语文,要靠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学海无涯,知识无穷,教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教不完。教师的讲解只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应从中掌握方法、技巧。一篇文章学过之后,不少学生的课本、笔记本上干干净净的。一问才知道,他们当时听的很明白,认为没有必要记、划。但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几乎都忘掉了。教学中,通过具体知识的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多讲解做笔记的好处。对学生的笔记及时抽查并给予指导,倡导学生交流笔记及符号的经验体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这样做了以后,有不少中等生的语文成绩都提高了许多。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善意多思,是思维有活力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疑,才能懂“不如无书”的道理,盲目是从,会使人越读越糊涂。没有疑,祖冲之就不可能推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没有疑,许多重大发明就不可能问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生活中的学生是活泼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但一到课堂上,就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就说明他们没有深入的疑问,没有深入的想象。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老师精心点拨逐渐培养。从一些生字词,再到句子、语段,直至整篇课文,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积极思维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教师责无旁贷。不少学生习惯接受教师讲述的现成的知识,忽视推导过程,如对词句的理解、段落的划分、主题的归纳等,都希望教师做结论,然后记结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背诵是愚蠢的做法。思维是学生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知识,“思”是分析判断,处理知识,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爱思、善思、多思、深思。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养成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培养认真精细,锲而不舍的习惯
不少学生学习语文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可学的,以至不认真咀嚼,不仔细体会,一知半解,有时连一些常用字的音、形、义都不注意辨析,因而笔下错别字连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阅读的粗疏和肤浅,所以要教育学生学习要认真细心,切不可大意。
著名学者王船山说:“养其习于童蒙。”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精心,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
孟小勇,杨小萍,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