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m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作文辞不达意、思想空洞、缺乏新意等,都是各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写好作文渐为学生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适应社会需要的一大忧患。究其根由,情感投入的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古代诗人一贯主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当今,一大批有识之士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情的问题,已然达成共识。我拟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望大家指正。
  第一,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时代特色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具体而言,“美文”概念及其属性已是今非昔比,“文以载道”、“由文及道”、“以文为道”的文学功能也日渐消融。所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合理性都受到了质疑。于是,文章最本源的属性——希望与人交流的原旨得以渐次回归,文本生成的前提就从往日“道”的统摄中解脱出来,文本应从纯粹的言语环境出发,状写个体心态、描摹情感搏动的缕缕曲线。可以说,作文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尽管其被解放出来的意义并不为一些传统文学家和文论家所看重,但是,“以吾手写吾心”的“个体写作”已经真正成为人类生存的最一般社会行为方式。作文,再没有被要求去传达某些普遍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充其量,它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一种自由表露、坦言和解释。如此作文,它的确契合作者的最原始冲动。因此,在作文之前,个体的选择无论是偏重于“重新做一位诗人”还是“重新做一个读者”,其前提都必须承认这一选择的首先之义,那就是对自我情感的一次真实体认、再现与欣赏。
  第二,语文教师对“语”、“文”分离的现状要有所纠正
  现当代作文一旦获得了正统学术的支持和首肯,它就会加强世人重“文”轻“言”的心理倾向,使得立“言”与做“文”二者之间失去原始的内在联系,“语”、“文”分离,势不可挡。所幸的是,古人所主张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治学方式还略有遗存,它将继续强调“与古人对话”,并谨守经典生成的原创精神,“问之以口而传之以心,听之以耳而受之以意。”尽管这样做仍免不了还有些“一厢情愿”的嫌疑,但是,它以“言”为重,以“情”见“义”的用心,尤不失古人立言、作文的初意。
  由此可见,在作文之前,为人师者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其最佳的“培养域”显然不在“作文”上。文本间的交换互动,总不及于语言上的直接交流,因为后者所传承的情感含量总显得那般丰实感人。所以,我反倒觉得,在“个体写作”还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今天,其“讷于口”者,向社会倾诉情感的方式更当亟待提高。故此,在培养情感因素时,要敦促学生作文万万不能忘却“言语”之重,不能舍本逐末。
  第三,语文教师对“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作好平衡
  教学领域里,受教育者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社会个体。自从近现代中、西方教育体制出现冲突和互补以来,为了与全球教育接轨,在初步意识到“科学与人文”的不均衡发展状态之后,教育界借鉴西方人本精神的取向,已是日重一日。尽管这一转向所带来的深层变动意义,迄今尚未完全明朗,但是,面临此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出现“异化”和“错位”是不争的事实。“以人为本”,将学生置换成社会个体并不能完全等于说“以学生为本”。否则,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消解学校教育运行的特殊性,甚至损毁教育规律。因为将知识传授关系“平常化”的一个后果,就是对受教育者情感因素的培养的“平淡化”,这显然与创建有个性特征的人格形象完全相反。
  一方面,学校教育取代家庭教育已不可避免地部分消融了学生与家人的亲情互动关系;另一方面,现代师生关系的异化又让社会丧失了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手段,加之教师“职业化”色彩在渐趋高涨的“教育产业化”呼声中与日俱增,所以,学生“由己达人”的情感生成、发展路径最终深受阻碍。可以说,现代学校教育成就了越来越多独立自强的公司职员或技术员,但消失了更多富有同情心和生活激情的友人、知己与同志。相比之下,只有后者才是生活的真正主体。另外一个令人堪忧的因素是,当今用社会“政治话语”进行“公文写作”的大众化倾向,正占据时代潮流,它也会使得刚刚起步的“个体写作”日趋“边缘化”。
  因此,语文工作者在鼓励学生作文之前,明确自己在教学领域里的身份特征,既为“经师”,更当“人师”,以情动人,通过正常的“个体写作”,“以文会友”。
  
  文春霞,教师,现居广西玉林。
其他文献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怎样让学生由知之甚少过渡到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在这里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略谈文言文的课
槐花随风慢慢飘散,香气弥散到空中,久久荡漾在我的心间。槐树下的军子,你在哪里……  穿越时空,放眼远望。二十年前的竹,就是我,瘦瘦弱弱的。比我年长一岁的军子,结结实实的,圆红的脸蛋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  我们是同村,两家又是远表亲,关系自然很好。在不谱世事的童年,我,军子,春妮,春生一起放牛,去爬山,采野花,摘野果,玩过家家的游戏。后来又一同上了小学。童年啊!是金色的,直到今天,在我的记忆里仍熠
市场经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的时候,一股拜金主义的逆流随之涌动。人们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家园却成了一片荒漠。生活中不少人精神滑坡、道德退化、思想堕落、良知泯灭。为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强烈呼吁: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这样,培养人才的学校便成了主渠道,成了重中之重。任何时候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都不容漠视。学校不能急功近利,两眼只盯着分数看,而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闻不问
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为阅卷者所青睐的收尾的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首尾呼应式 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等形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
学生作文的成就感是指学生主体认识并深切体悟到作文这一客观系统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所呈现着的积极意义,从而能在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往往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的催化剂。如果我们抓住培养作文成就感这一突破口,采取有效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职高学生的作文成就感完全能够逐步养成,作文能力也会有较大提高。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情感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小学语文阅读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回想我们当年上小学时受到的教育,教师往往是“人云亦云”,完全在思维上主宰了我们,学生所担当的是“知识接收器”,学生想法不能得到有效表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
写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去往你的伤心地  你若不曾体验过,就去一回吧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怀春的少年  去福音花园吧  看杏花纷飞如雨,鸽群飞过教堂尖顶  空间的暗门已经开启  你却浑然不知  此去路途遥遥,凶多吉少  爱情是场霍乱,让人痉挛、肝肠寸断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你戴着镣铐舞蹈,喝着香水疗伤  从拿撒勒的寡妇到美少女阿美利加·维库尼亚  从代笔人门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阅读教学重要性更为突出,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新课改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最难做好的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软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未充分悟透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探究之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有的教师将“示范课”“变形”成了“表演作秀课”,其实类似这样的教学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误解。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作为中学生,应该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我认为,诗歌鉴赏必须从意象入手,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独立准确地鉴赏诗歌的能力。这里专门谈谈杨柳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一、用杨柳意象抒发离情别绪    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出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几千年来就成了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