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样本:21世纪的中国灾后重建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聚源和安置政策所有的争论,都不妨碍都江堰的重建成为中国灾后重建的一个标本。不仅因为都江堰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优渥的前景,更因为争论和博弈背后,是广泛的民意参与和表达。
  
  1984年5月的暮春光景,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屈军还在上大三那会儿,他第一次知道了地震是怎么回事。半夜快12点,大地蓦地抖动起来,成百上千的大学生冲出宿舍,塞满狭窄的走道和楼梯间,喊叫声鼎沸,人的生命在自然力面前霎时渺小。
  24年后的5月12日,都江堰市政协副主席屈军第四次经历地震。这一次,他指挥了一个职校的救援,组织起来的学生们救人的工具只有双手。挖出2个轻伤学生后,天黑了,没有一丝光的黑暗让救援不得不暂停。屈军返回临时救灾指挥部,人挺多,他一边走一遍大声汇报,“救出来2个,还埋着2个”。两步前的有个人挺眼熟,却记不起来是谁,终于回过神来,哦,温总理!“来得真快。”屈军有点懵。
  更多的时候,屈军是以规划局长而并非政协副主席的身份说话。当年从同济毕业后,屈军回到从小长大的成都工作,在四川省规划院给刚刚撤县建市的都江堰做过总体规划,那是20年前的1988年。此后屈军南下,辗转珠海、海口十多年又回到四川。现在,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即将编制完成,屈军的合作伙伴正是大他三届的同济师兄周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1988年框架下的都江堰是一个扇形城市,岷江流过李冰父子留下的宝瓶口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又一分二、二分四,五条水道像五条手指扣紧了都江堰。
  2008年给都江堰画好的模子是一只仙鹤,老的城区只是仙鹤头。已经确定的是,那个古老的扇形城市里的14万居民有一半需要离开,搬到城市更远地方或者还在规划中的新城区——那里现在还是田野,腾出来的老城区会让给游客们。
  这是个可以让都江堰完全甩开地震废墟的好主意。问题是,无论是出于对故土的眷念、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回护,还是对未知事物不可避免的怀疑,住在板房里的老百姓都不会那么容易答应离开。民意调查的反馈结果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一场关于重建的资源博弈正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进行。
  
  聚源的争论
  
  聚源镇将成为都江堰新城区的消息,地震之前就在小城里传开了,开出租的王师傅就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王师傅还听说市里的四套班子都要搬过去,但是他从未想到遥远的聚源新区会和自己有什么关联。
  离老城区只有7公里的聚源镇怎么会是遥远的?从地理距离上说,聚源并不遥远,但在都江堰市民心理距离中,这个往成都去的高速路边的小镇子什么也不算。
  20年前,都江堰人心里的城市范围只到建设路围起来的扇形,建设路早在民国就已是繁华的商业街,这个区域现在也一般被称作古城区。后来人们脑海中的城市范围被拓展到半径比建设路大1公里的一环路,半径再大2公里的二环路勉强算城区。按照当地政府的说法,二环路以内的范围叫老城区,以便和规划中的聚源新区做区分。
  地震发生后,都江堰20万人受灾,着手编制总体规划的周俭教授得到的都江堰市主要领导的意思是,要把聚源做起来。早在2007年,“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为都江堰做的一份概念规划中,聚源就是新城,现在,聚源计划提前启动了。在最初的计划里,聚源被当作安置点的一部分,将一些每户70平方米的安置房建在聚源,当时希望至少吸纳4万人。更由于政府四套班子计划搬过去,聚源的一度出现“现代行政金融中心”的定位。
  王师傅不得不稍微思量一下聚源和自己的关系了,他可能真的要搬到聚源去。
  消息甫一传出,就遭到了市民强烈的反馈,93%的中心城区居民不愿搬迁,他们反映搬迁会造成生活与就业不便,强烈要求在原址重建房屋。王师傅的想法是,老城区毕竟是老城区,聚源将来再好也不如老城区好。
  对大部分灾民来说,他们看不到聚源新区什么样,他们很难一下子想象、理解聚源这个地方最后的城市地位,城市前景。对他们来讲最重要的一个是安置房的面积,另一个是离现有的老城区越近越好。然而,现在的聚源,是政府所说的“一张白纸,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在强大的民意面前,政府改变了初衷,在最终的安置规划中,每套70平方米的安置房被安排在了二环边,房屋倒塌和严重破坏的居民可以获得一套这样的住房,但是须放弃原来住房的产权。
  与此同时,来自高层的意见是,都江堰城区不能建得太大。于是原来规划在主城区里的蒲阳镇和紫坪铺镇被搁置,政府四套班子也悄然放弃了搬迁到聚源新区的想法,“现代行政金融中心”的聚源定位再也没提起。
  
  草民的博弈
  
  难道聚源新区计划就此搁浅?在此后版本的规划草案中,聚源启动了“B计划”——在聚源建造面积大于70平方米的安置房,通过大套的安置房来吸引居民落户聚源,如果想住得近,那么只有二环边70平方米的小房子,想住大房子,到聚源去吧。同时,聚源还能为那些未来3年中没有完成原地重建的老城区灾民提供住房。
  “B计划”的民众接受度显然会大得多。并不知晓“B计划”王师傅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政府提供的在聚源的安置房足够大,他就搬去聚源。
  
  王师傅在一环内的80平方米住房是中度受损,但是王师傅并不准备修房子,他在等着拆迁——周围的房子的都是危房,“没法只留我家一栋房子,肯定也会拆的。”王师傅拆迁到聚源的心理要价是160平方米,现在住房面积的两倍。想到这里,面庞黝黑、微微谢顶的王师傅咧开嘴笑了,小小的得意、狡黠和朴素的利益诉求。他实在是信心满满:“反正我家房子不是危房,70平方米的安置政策对我不起作用,如果给我的房子不够大,我就不搬,我的房子有产权证受法律保护的。”
  屈军也想到了这一点,“按照物权法的规定,一栋楼只要有一户不同意,就没法动。老城要动,必须要把新区先建好,而且必须要比老城好得多,老城才动得了,老百姓才愿意过来。”
  还有一些事实是,原来家里小于70平方米更愿意接受安置方案,大于70平方米不愿意接受。周俭认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是没有义务去赔偿的。安置房不是赔偿,是救助。救助房就没有必要保证住得那么好,“原来住多少现在就还给你多少,这是自愿的,还有一个产权的交换,原来的房子给政府。”
  住在板房里的刘文全倒是很能赞同周俭的观点。他80平方米的家成了危房,以后只能分到70平方米的安置房,但他觉得很满足,“政府能救助就很好了,受了灾,就别指望还能再赚一笔。”原来,刘文全夫妻两个每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养个上高中的儿子,“安逸得很”。即使现在收入只有一半了,刘文全也不抱怨,“板房比住帐篷好多了。”
  
  书记的诘问
  
  聚源的确还只是一个“看不见的城市”。狭小的聚源镇只有两条街,老街叫北街,临街的木质房屋里,都是些服装铺子和百货铺子。地震让北街毁于一旦,没有几栋像样的房子留下来,满目断瓦残垣的疮痍,丝毫看不出这里数年后将成为成都最高档的住宅区。
  靠高速公路近一些新街有宽宽的柏油马路,路边店都换成了饭店,凯歌饭店的老板娘肖开云就在这里维持生计。肖开云的夫妻店有五六张大圆桌,装修虽简陋,却也整洁。他们夫妻的生意经是,店面不能太豪华也不能太破,太豪华了人家就不敢进来了,太破了人家不愿意进来,他们的店现在正正好。
  聚源即将成为新城区的规划,肖开云夫妇是一万个赞成,理由很简单,聚源发展了,他们会受益。人多了,变发达了,生意自然更好做了。但他们眼下更关心的是在老街的家到底拆不拆,那个祖上留下来的房子已经是危房,他们每天就盼着政府公布安置规划图。肖开云耳朵不好的父亲也一字一顿地说:“聚源要发展啦,好!”
  肖开云在店门口招呼来来往往的司机停车吃饭时,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正在都江堰大道边的法院听取同济大学关于重建规划的汇报,法院是都江堰市委的临时办公地点之一。已经8月底了,这原本是规划应该出台的日子,但连给成都市领导汇报的时间也还没敲定。再三地讨论、与各个层面的专家琢磨细节,足见都江堰方面对重建规划的重视。
  很显然,刘书记对规划的大体内容早已了然在心。投影幕布上的规划图被放到最大,刘书记托着下巴,目光扫过一寸寸“土地”,不时就发现的问题向同济大学的规划人员提出——某条路的走向,某块地的大小,有些问题把年轻的女规划师也给问住了。忽然,刘俊林指着规划图上一些深浅不同的绿色色块问规划师,这些色块分别有什么含义。规划师怔了一下,答道,没有特殊含义,只是美观作用。
  “别人看起来还以为我们又建了高尔夫球场呢。”刘俊林提出自己的意见。
  装饰用的绿色块全部被去掉了。
  “B计划”对聚源定位的模糊化,让一些专家觉得规划的步子迈得不够大。在8月的一次专家评审会上,四川省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健就提出,规划有点羞羞答答,应该将聚源的地位挑明。
  聚源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将决定都江堰重建的阔度和深度。
  1300多年前的唐朝,都江堰叫导江县,县城就在聚源。这是聚源曾经有的地位。1300年,沧海变桑田,聚源还复来,这回,它的身后,牵动着一座被大地震打击过的城市的重建与复兴,它离中心越远,就越考验1300年后的地方执政者的智慧与能力。
  关于聚源和安置政策所有的争论,都不妨碍都江堰的重建成为中国灾后重建的一个标本。不仅因为都江堰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优渥的前景,更因为争论和博弈背后,是广泛的民意参与和表达。
其他文献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的重要价值要素。新鲜在新闻中指的就是新闻的时效性,即新闻能够及时、迅速传播。笔者认为,媒体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而又及时的报道。抓住新闻的时效性,也就把握了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占领了制高点。  【关键词】时效性 新闻 制高点  新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的重要价值要素。新鲜在新闻中
【摘 要】 以恒安并购皇城为例,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和并购目标的选择,旨在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目标选择提供启发。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由多个动机共同驱动,其中最主要的动机是市场寻求。在进行并购目标选择时,民营企业会考虑文化差异、东道国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同时也受到了国家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家个人特征等的较大影响。因此,民营企业应明确其并购动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
【摘 要】在当前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中,新闻报道要发挥作用,应努力改进传播方法,转变文风,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 文风 改进  当前新闻报道文风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广大受众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新闻报道只有在推进全方位改革的同时,深化新闻报道方法及文风的改革,努力贴近社会与人民群众生活,关注读者需求,更好地引导舆论重任,才能吸引广大读者,立于
【摘 要】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关键词】新闻标题 “眼睛” 亮起来 吸引力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
有着喜马拉雅的高度  有着黄河壶口的震撼  把民族的自信与力量  阵阵,放声高歌  逐级抬升的音阶  从东汉的马踏飞燕  一跃而成  共和国飞天的巨龙  铿锵的节奏,襟怀壮阔  始终以进行曲的豪放  撼动山岳,撼动湖海  成批的义勇军从长白山走出  跨越了黄河,跨越了长江  垒筑的长城  在汹涌的节拍中  奋勇延伸并拓展  飞出的音符  歷经血与火的锻造  如泰山汉子,初醒雄狮  铁骨铮铮,洪流滚
据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网报道,近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介绍了其在小型模块堆领域的最新发展,特别强调了基于RITM-200反应堆技术开发的小型模块堆。小型模块堆可以替代柴油发电机,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可靠的电源,同时防止有害气体排放。  RITM-200反应堆是一种先进压水堆,具有其前身船用反应堆的全部优点,可用于核动力破冰船、陆上小型核电站和浮动核电站,主要优点包括费效比好、体积小和安全性高。
[摘要]校媒合作“一三一”育人模式,是基于地方高校转型下的传媒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该模式积极引入校媒合作项目,强调以项目制为载体,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成传媒类专业链与产业链、实训课程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最终实现从学生实训作品到传媒产品的转变。该模式对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面向行业与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专多能型传媒人才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传媒专
【摘 要】本文基于在地方党报中金融报道实践的经验,面对地方党报金融报道不足的现状,提出要通过加强报道策划、抓住典型案例、融合财经知识等措施,让金融报道更贴近民生。  【关键字】地方党报 金融报道 贴近民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加快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报道作为经济新闻的重要组成与百姓生活越来越密切,受众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但金融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和与国际国内政策紧密相连,如何做好
如今,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基本上都向社会开通了新闻热线,拓宽新闻信息源、了解受众需求。新闻热线已经成为连接媒体与受众的桥梁。  随着媒介日益市场化,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新闻热线,不仅可以为记者在第一时间搜集到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而且能反映社情民意,起到沟通政府与群众的作用。如果说,党报因为受新闻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约束,而不能大张旗鼓地刊登热线新闻,那么以报
战争,从一开始,就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机械化、信息化发展逐渐接近“天花板”,军事领域的智能化革命正汹涌而来,未来战争也必将进入智能化的时代。智能科技的军事应用也正从战术层面演进到战略层面,从武器装备延伸到作战方式,加速渗透扩张。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军事科技强国都在围绕军事智能化进行战略布局,加强军事智能化建设,研发各种用途的人工智能系统,努力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  在智能武器的各项指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