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兴趣”之帆,驶进“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lu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五严”规定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如何在有限的一堂课里,既减负又增效,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不断发展智力、提升能力呢?我从“兴趣”这一角度,谈谈兴趣之于高效课堂的关系。
  一、以“趣”开头,让学生走进高效课堂
  1.校准教学目标,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有效备课。而有效备课就目标确定而言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二是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圣人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我们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让一般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又能切实培养优等生的能力。只有设置合理且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导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于漪老师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所以,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开头显得十分重要。记得一次听我校老师讲授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他设计了这样的一则导语——前日与友人上街,无意中发现一本很精致的小书,一时喜欢就各买了一本,不几天友人告诉我她并不喜欢这本书,我问她原因,她说:“这个人太刁毒。”她说的这个人就是钱钟书,这本书就是《写在人生边上》。谈起了钱钟书的“刁毒”,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文学大师怎么能用“刁毒”二字来形容呢?正是这个疑问,激起了学生探究“刁毒”深刻内涵的兴趣,从而体味钱钟书的深刻与睿智。可见,激趣的开头,为学生走进高效课堂提供了可能。
  二、以“趣”贯穿,让课堂充溢着灵动的气息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激趣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满堂灌”,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只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宽松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创新。兴趣就像种子一样,种在适合生长的土壤里,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并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老师主导,使课堂教学有序地开展。比如我在讲评作文时,尝试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评、互评,让他们自己当小老师,同学们热情高涨。这样的授课模式,既让学生相当感兴趣,又让他们明白了作文评判的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评和他评,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日后努力的方向。通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2.巧设提问,注入课堂的活水,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由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简单构成,高效的语文课堂就体现在教师巧妙的提问艺术。智者善于提出最大可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才能如一泓湖水,泛起阵阵涟漪,让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比如我在执教司马迁的《鸿门宴》时,就巧设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在《咏项羽》曾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却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褒贬不一,请问如果没有乌江自刎,项羽能够东山再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几篇范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意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充分利用好三尺讲台,开展益智活动,不仅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省三星级验收时,教授曹禺先生的《雷雨》,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而是大胆创新,模拟法院庭审和电视台直播,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我把学生分成四部分:正方、反方、法院审判人员和旁听观众,通过现场直播法庭辩论,其间适时穿插话剧表演与记者采访,审判周朴园是否有罪。这种新鲜的授课形式,使得同学们情绪高昂,课堂上既完成了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增长了文本中没有的见识,过了把法庭审判的瘾,同时也让学生灵动的气息充溢整个语文课堂。
  4.彰显教师个人魅力,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该闻道在先、学有专攻,应该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记之人。课堂上,或慷慨激昂,或浅唱低吟;或用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美文朗诵,激发学生对朗诵的兴趣;或用诙谐、言简意赅的语言,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的思想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推理的兴趣;或引经据典,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对你的兴趣。只要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拨起学生那根“兴趣”之弦,学生的潜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挖掘。有了这把“金钥匙”,课堂效率将会有出人意料的提高。
  三、以“趣”收尾,让“高效”立竿见影
  1.善始也要善终,余趣绕梁。
  一堂课高效语文课的收尾,不是老师简单地重复前面所授的知识,让同学们听起来味同嚼蜡,而是在对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升华,起到画龙点睛、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课虽终而余趣绕梁,甚至连下课铃敲响都没有注意到。
  2.巧设课外作业,延续学生的兴趣。
  有些语文教师忽略作业的布置,殊不知,设计一些在学生“发展区”之内的作业,让他们踮起脚尖就能摘到“桃子”,既能很好地巩固课内所学,又能延续学生的兴趣。尝到甜头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自信心倍增,表现得更加踊跃,进而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作业的良性循环,让“高效”立竿见影。
  总之,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涉及诸多方面,而学生对课堂是否感兴趣,是能否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只要我们让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扬起兴趣的风帆,就能让学生真正驶进高效课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目前幼儿园教学需求来看,幼儿教师需要一定的文学审美能力,能够使用多种文学鉴赏方法和鉴赏技巧来诱导幼儿学习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最好能够从事一定水平的文学创作。尤其是随着家园活动密切开展,整体幼儿摇篮教育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创编能力必然要求相应地提高。那么,对于幼师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必然要求相应地加强和提升,这种加强和提升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和有限的课程安排范围内
摘 要: 长久以来,农村中学生忽略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不注重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而教师也常是就书教书。他们都把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开来。教育新政的实施敦促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农村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指导老师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领悟,最终让学生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  关键词: 教育新政 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在农村中学,长久以来,语文似乎与生活截然分开。在学生心目中,语文
摘 要: 本文试就高师语文的背诵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思维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记忆理解能力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等师范 语文教学背诵策略    语文背诵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此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长期记忆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感官,增强他们学习体验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
摘 要: 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诵读背诵,培养语感;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增强语感;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升华语感。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 培养    一、 通过诵读、揣摩,培养语感  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