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有效情境,就是以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为目标,通过“情境数学
生活”的实践过程,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作一浅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一句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观察蝴蝶、飞机、建筑物、奖杯等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发现这些物体的图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后又让学生举例,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特点的图形,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内化。课尾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古今中外的建筑物、自然界的倒影现象、雪花、中国剪纸、工艺品……真实优美的情境,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轴对称图形有应用价值。
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诱发童趣,创设情境
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既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我要多分一些,要分五分之一。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
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却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设置障碍,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不断突破思维的障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上课开始,教师用课件播放两个小朋友分蛋糕的情境,4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怎么写呢?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蛋糕”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蛋糕、一块蛋糕,到两人分吃一块蛋糕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所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让他们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这些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的实践过程,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作一浅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一句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观察蝴蝶、飞机、建筑物、奖杯等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发现这些物体的图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后又让学生举例,寻找生活中具有这些特点的图形,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地内化。课尾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古今中外的建筑物、自然界的倒影现象、雪花、中国剪纸、工艺品……真实优美的情境,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轴对称图形有应用价值。
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诱发童趣,创设情境
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可以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既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我要多分一些,要分五分之一。孙悟空笑嘻嘻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
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却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设置障碍,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不断突破思维的障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上课开始,教师用课件播放两个小朋友分蛋糕的情境,4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怎么写呢?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蛋糕”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蛋糕、一块蛋糕,到两人分吃一块蛋糕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所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让他们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这些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