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形象建设刍议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形象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结晶,是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某个学校经过主观努力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个性特点所持的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它由学校外显特征和潜在特征两方面构成。外显特征主要是指学校名称、规模、广告、包装、升学等;潜在特征主要是指学校文化方面的东西,如教职员工的积极价值观和理念,人文环境,师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教育服务质量等。
  学校形象是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学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好的学校形象可以满足教职员工的心理需求,激发教职员工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员工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打造更加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形成“和谐、敬业、乐业”的学校内在环境学校才能吸引和保留住人才;好的学校形象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更信赖,增强学生来学校就读的荣誉感,引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更大关注,有助于学校在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优势。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形象建设,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形象是它的生命。学校亦然,建设好、维护好学校形象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学校形象建设呢?
  形象的形成是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评价的过程。主体当然是人,评价的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但最终都归结到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形象都可以看成自我在公众心中的投影,即他人对自我的感受和评价。对于个人来说,形象主要是由道德和学识等方面内容构成;而对于学校来说,形象的主要构成元素是: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学校文化、师德师艺、校风教风学风、社会口碑、校园物质景观等。这些元素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质量水平;精神状况;物质形态。三者之间具有互动关系:质量是形象的核心,是树立形象的第一要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形象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精神状况;物质形态以影响精神状况的形式作用于教育质量;质量水平的变化可以引发精神状况的变化。
  由于学校形象建设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其根本任务是彰显学校特色优势,加强薄弱工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所以,学校形象建设中有两点需要格外注意,第一点是未来学校具有什么样的形象,或者说学校应树起什么样的形象,这是学校形象建设的目标。目标确立得好,就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第二点是学校不应该具有的形象,即学校工作中,哪些工作是需要改进的。经过这种反思,必能找到学校的薄弱工作,使之得以加强,有利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因为对于学校的整体工作而言,不存在大小事和轻重事之分,只要存在一些不符合评价者的价值观、审美观的现象或事情,就会降低他们对学校整个管理工作和学校形象的评价,如同名贵的宝玉有了瑕疵其价值必然大打折扣一样。著名的“木桶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学校整体工作的水平,往往受到最差的那种现象、那个人、那个事、那项工作的影响,以致于得不到应有的较高评价。
  再深入地看,学校形象建设的突破口在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者的领导力,最终化管理优势为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幸福。
  学校形象是各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学校形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为推动学校的发展,就要重新审视学校原有的办学思想,客观分析现有各种资源的优势、劣势,找准学校的发展目标,确立新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在认真分析学校现状及主客观因素,明确学校发展指导思想,确立总体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塑造学校形象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就不能每天陷于事务中,而是要对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做更多的思考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规律,认真组织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而又可能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校长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会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这个过程就是提升校长领导水平的过程,校长要成为一个价值领导者、变革领导者,善于建立一个基于共同愿景的学习型团队,以提高学校全面的自主转型能力和全校师生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中和)
其他文献
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已达2000万,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18%至22%。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安定。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分析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化宣扬“师道尊严”,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是“道”的化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最早宣扬教师权威性的人莫过于荀子,他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不称师谓之倍(背)”。[1]《礼记学记》中也说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应从根本上走向返璞归真。架构“道德天理”是道德素质教育之起点;唤醒“人的良知”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途径;激活“人的善根”是道德素质教育之终极目标。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德的教育与传播,特别是几千年来,儒家道德伦理观以其稳定的形态积淀为公众的文化心理与个人信念。其“和、仁、礼、忠、孝”的理想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渐渐地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规范而加以践行,所以多少年来,从家
德育生活化需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实际需要,从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出发,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而部分中小学德育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盲点。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在一些中小学,学生喝酒、吸烟不乏其例,有些学生夜不归宿,整日迷恋于网络,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德育过分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脱离了学
“坐位”即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座位在中小学教育中并不是一件显眼的事,但它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坐位”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而这往往为教师所忽视,教师需要理解学生对“坐位”的体验并对“坐位”问题进行教育方面的思考。    一、座位的意义    座位是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与交往场所之一,是学生在学校的“家”。这个不到一平方米的生活空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真正属于
《文汇报》2007年9月3日刊登的文章说,在大阪,孙海平缔造了一个神话——他亲自训练的刘翔成为世界跨栏界第一个大满贯得主;连着两年冬训带教的史冬鹏在一年之内三易个人最好成绩,并在决赛中一举迈入13秒20大关;点拨了不到两个月的邢衍安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闯入半决赛。  孙海平教练当然不是天才,他的执教方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自己做过运动员,刘翔之前的弟子是陈雁浩,但成绩都不甚理想。他曾做过有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研究性学习已在中小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开展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历史研究性学习在开展过程中还有一定误区,尚需进一步澄清。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之本质特征    从词源来看,历史(histor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二是指历史学。作为本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经历及其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2008年10月将刊出《中国特殊教育》100期。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辉煌成就,100期《中国特殊教育》的丰硕成果,都孕育和揭示了“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其显著特点是:自由、开放、跳跃、多向、生动、形象、夸张等。它使思维如行云流水,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汪洋,可以超越时空、任意组合,因而能产生许多新奇独特的想法。作为发明创造的基础,想象力被认为是21世纪竞争力的一种。由于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想象力的开发与训练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重视。  开发想
日本是个教育很发达的国家,教师专业化水准很高,尤其是教师自觉自发的教育使命感很值得关注。本文希望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身份和业余时间安排三个方面来理解日本中小学教师使命感的形成,以求对我国教师发展有所启示。    一、日本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植在教师内心对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关心,并表现为为了实现学生的真正成长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责任。它首先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