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跳兔子舞》(一年级水平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根据我校的体育锻炼特色来重组教材。“校园自编兔子舞”是我校早操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一项健身内容。“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音乐感染力强,对场地及学生的舞蹈基础要求不高,易于操作。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较慢,只安排3个组合动作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采用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始终能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动作组合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全面发展身体技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人数:36人 课次:第一课时
  教后反思
  这一节小学低年段体育课,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生活,整合教材
  为开发校本课程,充实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校园生活,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根据“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集舞蹈、健身与运动为一体,具有较强趣味性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大胆探索低年级学生学习兔子舞的新教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模仿中、口诀中、合作中、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体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引导学生在跳兔子舞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释放心情、在分组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提高自信,在作业中课外延伸,使跳兔子舞日常化、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面向全体,缩小差异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优生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中等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觉地进行学与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后进生在组长和教师善意的提醒和反复的辅导下也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方面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寓教于乐,教法创新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等特点,笔者充分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分层教学、逐个突破,让学生始终积极、快乐地学习,逐步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原有的体育趣味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资源进行开发,既达到让学生复习提高主教材的单个动作组合质量,进一步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在游戏中合作、锻炼,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
其他文献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开放式教学,遵循课前观察生活、课中体验生活、课后融入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去探究,以促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课前观察生活,丰富感知  新课程形势下的教育不是把教育限于课堂,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扩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课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超市里商品的一应俱全,传统节日的习俗已渐渐被快餐文化代替。如何在小学手工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让文化知识与动手能力齐头并进,笔者结合本人小学手工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纸花蕴深情——清明缅怀  清明时节,人们都要去为祖先上坟扫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是后代子孙感恩先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感谢他们给后人带来幸福生活的一种崇高敬意。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