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同时也是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而信息素养就是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素养。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因传统教育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技术出现了误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误区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的,它不是门简单的计算机,它的特点是,不单要求课程的完成,学会基本理论和技能,更需要把它做为一个以后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因传统教育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技术出现了几个不好的误区:
一、纯技术性的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的纯技术性产生的大致原因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教材理论多是说明一些技术方面过多,而信息的完整过程则太少,另外教学中多涉及到计算机硬件,花费了不少的教学课时;第二,一直以来的应该教育对信息技术影响太大,而信息技术会考的题目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软硬操作的熟悉度,这样一来,师生同时易入误区,以为信息技术就等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内容,这完全脱离了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的最初教学目标。
原本设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都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的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并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信息的素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情感的培养。就是要以最好的状态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正确态度;就是要有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去学习新的知识;要有主动积极的思考能力;要学会找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的能力;还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二是应用技术的培养。就是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中,最低层的要求是应用技术的培养,任何形式的信息技术教育都必须经过应用技术的教育,但应用技术的学习绝不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现在存在一个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困境,就是只关心应用技术的教学,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正确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由此产生了如下不良现象:
1.課业负担重,学生厌学。就学生而言,又加重了一门课程的负担。
2.考试还好,但不能实际应用,不能利用信息工具来处理。
3.用Internet 只是为上网聊天和玩游戏。不少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聊天室和网络游戏,另外在涉及黑客技术中,学生们感到可以为所欲为的惟一场所。导致很多学校不得不禁止学生上网。
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工具,还让学生了解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好渠道,而不再是培养电脑的操作人员。
二、学科本位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陈旧的教学思想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习结果,却不重视学习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教学重结果的原因产生。在教学中,老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只教,学生只模仿着学;对学生的评价惟一方式就是一张试卷或一次操作考核,只注重结果,而忽略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思考和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过程却一视无睹。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技术终身学习和使用的手段,奠定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知识技术的获得,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必然出现学生只重结论,无视过程,这样不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去养成科学的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精神,这种结果只会使学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对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起极不利的影响,对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起着强大的限制。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关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技能,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看重,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最终以我们的学生为中心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心理学》
[3]《中学计算机教育学》 张晓如 张再跃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4]《信息素养论》 王吉庆 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5]《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误区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的,它不是门简单的计算机,它的特点是,不单要求课程的完成,学会基本理论和技能,更需要把它做为一个以后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因传统教育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技术出现了几个不好的误区:
一、纯技术性的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的纯技术性产生的大致原因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教材理论多是说明一些技术方面过多,而信息的完整过程则太少,另外教学中多涉及到计算机硬件,花费了不少的教学课时;第二,一直以来的应该教育对信息技术影响太大,而信息技术会考的题目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软硬操作的熟悉度,这样一来,师生同时易入误区,以为信息技术就等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内容,这完全脱离了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的最初教学目标。
原本设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都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的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并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信息的素养包括两大内容:一是情感的培养。就是要以最好的状态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正确态度;就是要有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去学习新的知识;要有主动积极的思考能力;要学会找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的能力;还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二是应用技术的培养。就是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中,最低层的要求是应用技术的培养,任何形式的信息技术教育都必须经过应用技术的教育,但应用技术的学习绝不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现在存在一个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困境,就是只关心应用技术的教学,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正确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由此产生了如下不良现象:
1.課业负担重,学生厌学。就学生而言,又加重了一门课程的负担。
2.考试还好,但不能实际应用,不能利用信息工具来处理。
3.用Internet 只是为上网聊天和玩游戏。不少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聊天室和网络游戏,另外在涉及黑客技术中,学生们感到可以为所欲为的惟一场所。导致很多学校不得不禁止学生上网。
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工具,还让学生了解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好渠道,而不再是培养电脑的操作人员。
二、学科本位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陈旧的教学思想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习结果,却不重视学习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教学重结果的原因产生。在教学中,老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只教,学生只模仿着学;对学生的评价惟一方式就是一张试卷或一次操作考核,只注重结果,而忽略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思考和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过程却一视无睹。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技术终身学习和使用的手段,奠定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知识技术的获得,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必然出现学生只重结论,无视过程,这样不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去养成科学的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精神,这种结果只会使学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对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起极不利的影响,对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起着强大的限制。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关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技能,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看重,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最终以我们的学生为中心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心理学》
[3]《中学计算机教育学》 张晓如 张再跃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4]《信息素养论》 王吉庆 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5]《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