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习作是写作的刚刚开始,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多少年来,我们的老师都在此感到困惑或无从入手,但如果仔细的观察一下、想一想,指导小学生习作的障碍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积累的写作素材匮乏,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因此,如果能够从兴趣激发、素材积累、方法运用着手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的。
一、激发写作兴趣
习作是需要兴趣来支撑的,学生产生了习作兴趣,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是学生“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自己对周围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针对“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感动的内容”写出来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联想或想象”。既然是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自己就觉得新奇有趣、有话可说可写的内容。所以,教师在不知写作时不能把内容束缚得太死,而使学生寸步难行,在这种举步维艰的境地里,他怎会有兴趣?其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降低一些标准,多加一些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不由自主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习作,通常忽略学生是一个学习说话、写话、学习习作的儿童,总是希望孩子们的笔下妙笔连珠、语出惊人。但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的狭隘、单纯是他们的自然天性,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儿童的设计能力出发,把握准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习作。教师绝不能以主观的意愿人为地提高要求、抬高标准,使学生感到门槛过高,望而生畏。当教师蹲下身子,放低目光,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习作都值得表扬:比如说,他能把话说完整了;把积累的词语准确的运用于句子之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欣赏的目光中,我相信孩子会读懂教师的欣赏与赞许的,在夸奖的语言中,孩子会有幸福和快乐的感受。这种喜悦一定会促使他喜欢拿笔、乐于表达。所以,我认为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关键是确定好标准、放低眼光、不吝啬欣赏和赞许。
二、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语言
学生在习作之时经常会感到没有什么事可写、没有什么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积淀生活、积累语言。
1.积淀生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平时的积淀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最佳途径——文章是平时生活的写照。
作为老师都知道,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无意识的,既充满着好奇,又熟视无睹。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把无意的注意变成有意的留意,使之养成留心生活中的人、事、物的习惯。特别要引导学生留心学校的生活:开学典礼、运动会、主题班会等大型活动,也要留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活动、课间同学们的活动、校园内发生的一些现象等。引导同学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疾风骤雨、朔风吹雪等;留心社会要闻、风俗礼仪、生活发展变化等。留心观察、勤于体验、积极积累,久之,定会积淀丰富的写作素材。
2.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现行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再通过抄、背、写积累好词佳句。二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时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丰富多彩的书的世界里汲取营养,丰富语言。三是在生活中发现积累鲜活的语言材料,像幽默、笑话、俗语、对联等。语言丰富了,笔下的习作也就生动了。
三、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很多,但是,我感觉必须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作为小学生,以下的两种方法,我以为比较有效。
第一种方法,在阅读中仿写,学习表达方法。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学写作的例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发掘习作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习作的方法,积累写作知识,从而进行专项习作练习。结合学生生活,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和积累写作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构建文章段落,怎样表达,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种方法,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教师指导要具体。指导小学生写作,一定要具体,切不可空洞和笼统,要让学生写具体了、写真实生动了。在此可以先引导学生放些修辞语句,训练学生修辞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句子生动、形象。此外,还可以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指导学生要抓住特点进行写作。然后是结合阅读,把握契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比如:抓住人物矛盾心理展开合理想象;对文中的待延续部分或悬念之处展开联想;续写故事结尾等。
总之,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很低,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急功近利。应以激发写作兴趣为突破,以积淀生活、积累语言为基础,以指导习作方法为途径,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
习作是需要兴趣来支撑的,学生产生了习作兴趣,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是学生“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自己对周围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针对“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感动的内容”写出来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联想或想象”。既然是自己想说的话,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自己就觉得新奇有趣、有话可说可写的内容。所以,教师在不知写作时不能把内容束缚得太死,而使学生寸步难行,在这种举步维艰的境地里,他怎会有兴趣?其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降低一些标准,多加一些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不由自主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习作,通常忽略学生是一个学习说话、写话、学习习作的儿童,总是希望孩子们的笔下妙笔连珠、语出惊人。但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的狭隘、单纯是他们的自然天性,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儿童的设计能力出发,把握准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习作。教师绝不能以主观的意愿人为地提高要求、抬高标准,使学生感到门槛过高,望而生畏。当教师蹲下身子,放低目光,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习作都值得表扬:比如说,他能把话说完整了;把积累的词语准确的运用于句子之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欣赏的目光中,我相信孩子会读懂教师的欣赏与赞许的,在夸奖的语言中,孩子会有幸福和快乐的感受。这种喜悦一定会促使他喜欢拿笔、乐于表达。所以,我认为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关键是确定好标准、放低眼光、不吝啬欣赏和赞许。
二、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语言
学生在习作之时经常会感到没有什么事可写、没有什么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积淀生活、积累语言。
1.积淀生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平时的积淀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最佳途径——文章是平时生活的写照。
作为老师都知道,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无意识的,既充满着好奇,又熟视无睹。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把无意的注意变成有意的留意,使之养成留心生活中的人、事、物的习惯。特别要引导学生留心学校的生活:开学典礼、运动会、主题班会等大型活动,也要留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活动、课间同学们的活动、校园内发生的一些现象等。引导同学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疾风骤雨、朔风吹雪等;留心社会要闻、风俗礼仪、生活发展变化等。留心观察、勤于体验、积极积累,久之,定会积淀丰富的写作素材。
2.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现行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再通过抄、背、写积累好词佳句。二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时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丰富多彩的书的世界里汲取营养,丰富语言。三是在生活中发现积累鲜活的语言材料,像幽默、笑话、俗语、对联等。语言丰富了,笔下的习作也就生动了。
三、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
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很多,但是,我感觉必须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作为小学生,以下的两种方法,我以为比较有效。
第一种方法,在阅读中仿写,学习表达方法。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学写作的例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发掘习作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习作的方法,积累写作知识,从而进行专项习作练习。结合学生生活,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和积累写作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构建文章段落,怎样表达,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种方法,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教师指导要具体。指导小学生写作,一定要具体,切不可空洞和笼统,要让学生写具体了、写真实生动了。在此可以先引导学生放些修辞语句,训练学生修辞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句子生动、形象。此外,还可以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指导学生要抓住特点进行写作。然后是结合阅读,把握契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比如:抓住人物矛盾心理展开合理想象;对文中的待延续部分或悬念之处展开联想;续写故事结尾等。
总之,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很低,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急功近利。应以激发写作兴趣为突破,以积淀生活、积累语言为基础,以指导习作方法为途径,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