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你来讲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届初一(9)班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但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一些优秀的学生总是说“会了,会了”,可当他们实际操作时又会问这问那。典型的例子就是朱相宁同学,他聪明、成绩优秀、性格外向。这节课是学习用Word制作封面,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教师讲解,绝大多数学生制作作品时会很困难。于是,我决定讲解其中的一些关键技巧。可刚讲几句,朱相宁就叫起来:“老师,我们会了。”接下来就是一些学生跟着起哄。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任其发展的,不然课堂将难以组织,于是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严厉批评,以稳定课堂秩序。
  教学难点部分讲完了,学生开始制作作品,我就在教室里巡视。教学难点突破了,学生的作品效果也很好,但朱相宁的状态似乎不太好:头垂在那里,无精打采的,作品的完成进度也很慢,这与他平时的表现截然相反。这些现象我都看在眼里,一边巡视,一边思考对策。
  快下课了,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拿着教材,翻到下一课内容,走到朱相宁的面前对他说:“朱相宁,下节课的内容你来讲。”这名学生到底是很聪明的,他起先说:“老师,还是您讲吧,我下节课一定认真听讲。”在我的再三坚持下,他勉强答应了。这时离下课还有5分钟,只见他在自己的电脑上快速地制作下节课需要的作品,做着做着他遇到了困难,立刻习惯性地提问:“老师,这部分怎么做。”如果在以前,我会立即过去给他讲解,但现在不行,如果我讲了,就不会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了。我对他说:“下节课的内容是你来讲,怎么做你自己想办法。”看到我不再帮他,他开始自己不断地尝试。下课的铃声响了,他说:“老师,等我两分钟,就要做好了。”我等了他两分钟,让他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第二节课在训练完打字以后,我就宣布:“下面的内容请朱相宁同学为大家讲解。”在一片掌声中,朱相宁走向了教师机,开始讲解作品的制作方法。他讲完了,我问了一句:“大家听懂了吗?”“没有!”学生齐声回答。这并不是学生故意捣乱,确实朱相宁在难点的地方没有讲清楚,毕竟他还是个学生。我又问:“大家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在这时及时引导:“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说,然后,请朱相宁同学依次解答。”接下来的过程,就像一场现场答疑,学生一个接一个地问,朱相宁围绕作品进行讲解。整堂课,我没有讲解任何知识点,只是在朱相宁需要帮助的时候,适当地给予引导、点拨。接着,学生在很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并成功地完成了作品。下课了,学生保存好作品,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离开了机房。这样的课成功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为什么会有之前的课堂冲突?为什么第二节课会有如此好的效果?第一节课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讲解,得到的却是学生的反感;第二节课我没有讲解一个知识点,学生却很高兴。原因在哪里?
  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得到。当我们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讲解知识、告诉学生们怎么做时,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当然没有积极性。一旦转变了观念,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引导”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明显不同。当然,这时虽然教师没讲一个知识点,但备课工作要比平时做得更多,要考虑学生讲解时会在哪里受阻、如何引导等。
  “这节课你来讲”——这是转变教师角色的很好的例子,是新型教师角色的一个方向。教师适度放手,将更有利于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如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能实现培养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
本文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更新观念,营造学校研究性氛围。二是注重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三是讲究学科渗透,把课堂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四是多
【摘要】中国民歌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他(她)们的艺术特色至今为人称道,许多歌曲脍炙人口久唱不衰。从延安鲁艺时期的王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郭兰英,从五十年代的郭颂,到以《赞歌》出名的胡松华,他(她)们的歌唱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翻开中国民歌的音乐发展和演唱表现,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中国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民歌,既有因为语言上的发音习惯导致了音乐风格的不同,又有着地方戏和地方民歌不可分隔的音乐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