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xing8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它描绘了一幅和平、安定、宁静、自然的社会生活图景,读《桃花源记》确是一种美的享受!桃花源的美,美在那令人向往的田园风物,美在那质朴淳厚的民风人情,美在那份亦真亦幻的神秘朦胧。
  【关键词】田园风物美 民风人情美 神秘朦胧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次读《桃花源记》,都会被这仙源一样的境界所陶醉——那潺潺溪水,那萋萋芳草,还有那随风而舞的缤纷落英……读《桃花源记》确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桃花源的美又绝不仅是这芳草落英,它更美在那令人向往的田园风物,美在那质朴淳厚的民风人情,美在那份亦真亦幻的神秘朦胧。
  一、田园风物美
  当渔人带着惊异的心情“闯”进桃花源的时候,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和平、安定、宁静、自然的农耕社会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柔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远近传来的鸡鸣狗叫的声音,让人感到田园那份特有的宁静祥和。桃花源中的人们来来往往,有的在田间耕种劳作,人们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显得安适快乐。每次读到这样的语句都会沉浸在一种宁静祥和的境界中,又会很自然地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沿,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田园风物跟《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何其相像啊!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所向往的不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吗?而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却是社会动乱黑暗,赋税重重而民不聊生!他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心中的向往,也写出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而如此美好的田园风物,这样一种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生活图景也成为后代无数人的梦中家园!这种田园风物之美更直接启迪了后代的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这样写道:“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样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他们的诗中都可以找到桃花源的影子,都充满了一种和平、安定、宁静、自然的田园气息。
  二、民风人情美
  陶渊明在《移居》诗中曾这样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这里的“素心人”就是心地质素之人。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中,交往最多的就是这些素心人——乡村中的田夫野老。在《桃花源记》中,他集中笔墨描写出这样的素心人所闪耀的质朴淳厚的人性光辉。
  当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时,先是大惊,在问明情况后,他们没有猜疑和排斥,而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对于一个突然闯进他们平静生活中的“外人”,他们用质朴的热情来欢迎和款待,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正像陶渊明所写的那样———“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是一种纯朴的人性之美!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种生活理想,其实在陶渊明的诗中不乏对朴实淳厚的“素心人”的描写,他和这些朴实的田夫野老的交往是充满乐趣的。如《归园田居·其二》这样写道:“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是一种其淡如水的交往;《移居·其二》中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谈笑无厌时。”和这些朋友饮酒畅谈,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写道:“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太阳落山了,一起回去,到家后拿出酒来一起畅饮——“斗酒聚比邻”,于此可见陶渊明和纯朴的乡邻的亲密关系,桃花源中的纯朴民风不是没有来由的吧?
  这种融洽自然的人际关系和黑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形成强烈的反差,是厌倦了官场的陶渊明的生活理想,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陶渊明对质朴淳厚的人性人情的呼唤!
  三、神秘朦胧美
  唐代诗人张旭在《桃花溪》中曾这样发问:“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是啊,桃花源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呢?
  陶渊明在尽情地抒写桃花源美好的同时,也为桃花源笼罩上一种神秘朦胧的美。
  文章开篇,渔人就是在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中“误入”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已经忘记自己走了多远,也就是迷路了,而就在这时,忽然看到了一片桃花林,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桃花林的美景让渔人陶醉和惊异!一个“忘”字,一个“忽”字,写出了渔人的迷离恍惚。不能记得来路,又无法辨得前方,渔人试探着想走出桃花林,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桃花源。渔人离开桃花源时虽然“处处志之”,可是桃花源既没有地名又没有村名,最后人们无法找到,如此美丽的桃花源在人们心中充满了神秘朦胧色彩,心向往之却不能得之。其实,桃花源确无其处,如果真有,假如外面的人真的找到了它,它还会是原来的桃花源吗?它还会那样和平、安定、宁静、自然吗?就让它完美无缺地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的心中吧!这样它的美才会永恒!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不用刻意去寻找,多读读《桃花源记》吧!那萋萋芳草,那缤纷落英,还有那些勤劳淳朴的人们,那方和平宁静的田园,永远都是我们现代人心灵深处的温暖的牵挂!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要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即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得到更正确恰当的理解,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对于前《赤壁赋》这样一篇较难把握的文章,运用知人论世法以后,解读起来就相对容易而且深入得多了。  【关键词】前《赤壁赋》 知人论世 思想感情    苏轼的赤壁经典之一前《赤壁赋》历来在高中课本的讲解当中属于难点,其思想的复杂性,使很
【摘要】语文教材的注释一般都是知识性说明性的,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1和必修2的注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些注释不够审慎,甚至是错误的;二是注释缺席。新课标新教材只有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审视、考察每一个细微之处,才能更好地弘扬文化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教材注释;审慎态度;文化精神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依托。新课标
【摘 要】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笔者从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这一角度出发,不仅仅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蜀道奇伟风光的,更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分析、探讨诗人思想情感入手,在思考中去学习、去鉴赏。  【关键词】蜀道难 鉴赏 时代背景 人生实际 思想感情    李白《蜀道难》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思想性引发人们诸多联想、分析和评价。笔者教时,参看人民教育出
【摘 要】《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分别读到了一曲曲礼义道德的赞歌、忠诚知己的颂歌、隐忍求得的挽歌、慷慨英雄的悲歌,感受到了作者独有的道德理想、精神追求和抑己之情。  【关键词】《史记》 人物形象 道德理想 精神追求    合上《史记》,眼前不禁呈现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项羽、李广、鲍叔牙、韩信、侯嬴、程婴、荆轲、屈原、孔子、高渐离、田光、樊於期……然而,他们的身上
【摘 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语文教育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基于这一理论的思考,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语文教学的美育研究”课题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背诵课文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关键词】文言文 背诵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面制定的标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摘 要】现代文阅读思路是:第一,要读准文章的主旨;第二,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第三,要清晰表述。高考备考如能持续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使学生的思维规范化、知识和经验系统化、训练理性化,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文章主旨 文章结构 清晰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素有“高考华容道”之称,无数考生至此纷纷落马,随着高考对思维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考生失分尤甚。究其原因,
【摘 要】原来的教学由于太重视基础知识,造成了课堂教学灌输、接受、死板僵化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又走入了忽视基础知识、淡化基础知识甚至基础知识缺位的死胡同里。“基础知识问题”似乎成了一个不老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扎实训练、培养习惯,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基础知识 高度重视 扎实训练 培养习惯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清晰”、“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础知
【摘 要】读《边城》,每每生出无言的感动。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布满虱子”,大约是指在人生的风光、体面背后,其实有许多折磨我们心灵的噬咬的痛苦,而在沈从文这里,人生的悲竟是从人性之善中生出来的,这悲便显得尤其伤感了。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作者能挖掘出一段与他所处的时代迥异的人生风景,这段风景中又是什么使我们心生怜惜、感动!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给自己的感动一个详尽的答复。  【关键词】
【摘 要】本文集中整合了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重点阐述了诗歌自身的美丽。分别从诗歌的文字,意境,韵味,含蓄,可塑性等几个角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诗歌的感染,个人的体悟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审美 文字 意境 韵味    撷生命之花,悦心灵之美。这无疑是在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