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最近几年,高校暴力频发,这与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相偏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对法治入校产生怀疑。尽管当前高校普遍推行法治教育,但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理想,这与当前的教育模式以及对法治信仰概念的界定模糊有密切关系。推进依法治校,改进高校法治教育模式,依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 依法治校 法治教育 法治信仰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718052),指导老师,高学强。
  作者简介:刘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388
  2016年3月27日23时50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卢海清在成龙校区一宿舍学习室被室友杀害,医院认定,其系头颈离断伤致死。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因为这是又一件在高校里发生的暴力案件。为什么用“又”呢?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上升,清华大学中毒事件、马加爵案件、复旦投毒案加上刚刚发生的这起断头案,场所特殊,手段残忍,被告人身份都系学生,让社会公众不禁疑问:依法治校的成效在哪里?
  一、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一些学者认为,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高校法治教育不完善。就其法学专业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法学教育一直处于井喷似的规模扩张之中,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间,强调“依法治国”,使得法学教育呈现一片繁荣之势,法科院系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膨胀,即使一些部门运营的师范类院校也开办了法学专业,但学校无视教育资源的具备与否,盲目设立法学专业带来了法学教育的商业主义日益蔓延、名不副实的教学质量滑坡,法科学生专业能力欠缺,去素质化明显。去年10月28日,成都一法学女硕士吴某驾车在路上擦挂后,遭遇民警要求停车检查,吴某非但不停车,反而踩起油门就跑。当警方将其在下班车流中挡获时,她不但不配合,先是紧闭车窗,进而准备倒车逃跑。最终被民警采取措施迫使其熄火停车。接受调查时吴某却称身为法学硕士的自己不懂交通法。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法学教育的成功之处,法科学生的犯罪率是远远低于非专业学生的,这与法学教育史密不可分的。与之相对应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短期的课堂教授课堂授课仍是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律条文的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上课态度不严肃,课时较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往往只为考试而学习,这种方式更多的具有象征意义,很难走进学生,难以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已经普遍开展,高校的法治教育是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笔者认为,高校的法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最主要还是在于法治教育能否被学生有效地接收。这种接收按其程度大致分为两个层次:认识层次以及信仰层次。所谓认识层次相对比较浅显,即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后,能够对法治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一层只是简单的明辨是非,了解可为与不可为的大致界限。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入则会自然而然地到达信仰层次,这一层次要求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后不仅要认识到法治的涵义,而且要求他们对法形成内心的确信,把法作为事物衡量的标准,价值的标杆,行为的尺度,时时刻刻依法行事,也就是守法习惯。这里的“法”应作广义的理解,它不单单是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的正式渊源,也包括了国家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决议、命令、判决等。守法不仅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必为某种行为,也应承担不作为的义务,包括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或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的所有活动。守法是法治社会实现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法治入校的最终目的,国家机关适用法律只能对极少数违法者的违法行为所做的事后惩罚和补救措施,而守法则是普遍性地推行法治建设。学生养成守法习惯将会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提高全社会守法习性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现实存在的当前大学生法守法习惯缺失、法治信仰缺失,从而最终导致了校园暴力的频发。
  二、高校法治信仰之培养的瓶颈
  尽管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成效差强人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高校法治教育在依法治校乃至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法治的基本前提是人格独立,只有人格独立了才能培养正常的人格:自尊、自信、负责、讲信用。而高校法治教育就能很好的为自由与法治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起到推动法治建设,提高国民法律素养,起到抑制犯罪率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犯罪中,较低文化程度的人一直占着的很高的比例。根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个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盗窃和诈骗六种犯罪中,尽管不同犯罪中各个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有所差异,但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始终占据多数。这说明国民教育水平与犯罪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法治教育瑕不掩瑜。
  如前所述,高校法治教育重在培养理论知识,很难落实到实践中,无法有效的促使高校大学生养成法治信仰,这除了受制于教育资源有限的阻力以外,还与“法治信仰”的概念界定的过大、过于模糊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法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大而笼统,尤其对于一些没有任何法学积淀的学生,很难短时间内弄明白所云为何,何谈形成法治信仰?笔者认为,法治信仰是由“法治”与“信仰”两部分组成,法治前要添加一个动词“依照”,即依照法律治理,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而关键就在于此处的“法”的具体含义为何。就具体而言的依法治校、法治入校这里的法,笔者认为应当作一个限缩的解释,此处的法应当特指与人身权利以及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而对于公共利益方面的法,普通民众往往通过生活习俗以及正常的智力水平就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国策,法治教育井喷似的发展,但传统的人治理念依然或多或少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法治校的水平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水平依然处在认识层次到信仰层次过渡的阶段,法治涵养相对较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无法要求没有接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所有的法律,深刻地明白深奥而复杂的法理,此时只能对他们作最基本限度的法治信仰要求,即形成对与人身权利以及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法治信仰。人身权利是一类与人身有关的内容广泛的权利,是人权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人权。人身主要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指身体;二是指人的品性;三是指人格利益。法律上所讲的人身权利主要是包括了身体权利以及人格利益。有学者认为,人身权利主要是指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的人身自由权,第38条规定的公民的人格尊严权,第39条规定的公民住宅安全权,第40条规定的公民的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第49条规定的婚姻自由,第35条规定的言论自由,以及宪法起劲尚未规定或明确规定的生存权生命权隐私权、选择职业自由、迁徙自由等。此外有些学者还主张,人身权利还应当包括配偶权、亲属权(抚养权、赡养权、扶养权)、监护权等。从内容上来看,人身权利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换言之,凡是与公民的人身有密切联系的权利都可称之为人身权利,有些权利甚至是公民人身的固有部分,比如生命权。信仰与信任不同,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同时包含着价值所在,带有浓重的感情体验色彩。对法治形成信仰,最终是要求人们把法治奉为行为的准则、价值判断的标杆。法治信仰的养成首先是要求行为人对法治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同,再者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行为,形成一种守法习惯,从而在习惯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使高校大学生形成这种法治信仰,仅仅依靠当前短时期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   三、高校依法治校的可行之法
  高校依法治校是当前依法治国政策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行依法治校的最高使命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而法治信仰的养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守法。只要有社会这个大集体的存在,必然就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守法。从心理学上来讲,高校大学生遵守法律的动力是多元的,主要有:1.对法律自身所具有的正义、公平等价值目标的认同,人们赞成、热爱法律而自觉地遵守法律;2.受到守法环境的感染,模仿他人的守法行为,自觉地遵守法律;3.害怕因违法行为所带来的法律责任的不利后果,比如剥夺财产、自由甚至生命的惩罚措施,使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4.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例如房屋买卖需要进行依法登记才能产生所有权的转移的法律效果;5.将守法上升为一项道德义务是守法行动最高尚的心理动力,如果守法成为大多数公民普遍接受的道德义务,那么这个社会的法治信仰就养成了。
  要使大学生普遍认识到法律所具有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涵义,这当然离不开高校对法治教育地不断推进,增加法治教育的课时,积极引导学生将所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高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对法治的深入认识。将法治认识上升为法治信仰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首先让高校自身先养成守法习惯。打个比方,军校为什么能够纪律森严,秩序井然,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校师生服从命令听指挥,杜绝特权,这才造就了我军钢铁般的纪律。而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恰恰缺少了这一重要的因素,人治观念盛行,特权盛行,发生突发性的恶劣事件学校堂而皇之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才有了“保研路”的存在。法治入校的难推进,与学校法治氛围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务之急是高校要养成守法习惯。首先,应当提高高校领导与老师的法治观念,加强法治的学习与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法治理论素养,同时,在处理校园内或外违法暴力事件时,依法办事,绝不姑息犯罪,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学校师生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惩罚性和威慑力,充分发挥法律的惩罚功能和教育功能,进而在全校形成依法治校的法治氛围,使学生在此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的熏陶和感染,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次,形成学校的法治氛围还要使理论走进实践,不仅要让师生在理论中学习法律,也要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发现法律,运用法律,使法治成为学校的主旋律,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最终成为一项道德义务,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参考文献:
  [1]谭红.我国公民人身权利的宪法保障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2008.
  [2]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王玉梁.教育、收入差距对犯罪率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经营管理者.2014.
  [4]董升太.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菏泽学院学报.2011.
  [5]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日报.2000-03-01.
其他文献
当前被害人过错在审判实践中不是大小的评价问题而是有无的认定问题,该问题恰又是决定被害人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规范适用的前提。审判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被害人与犯罪人互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融资结构的成本和效应差异会对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带来不同影响,因而融资结构与企业创新效
我国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初中阶段是
本文以就读于上海市徐汇职业高级中学的都江堰职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调研了解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情况,总结梳理了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徐汇工作站对
伴随着庞大的微信软件用户数量,企业可以通过微信这一平台,慢慢建立属于自身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服务,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营销效果.本文结合微信营销的现状,分析了其在当今时代
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持续经营的时间比较短、管理不规范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传统的融资模式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发展过程过程中的融资需要.具有 “开放
期刊
一个女孩被几个人连续污辱了两次。于是,她绝望了,她想给自己一个了断。可是,她舍不得那个她爱的人。于是她给他讲了个故事,在电话里。  男孩听完以后,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内容和所指的人。可是他不能这么快接受这个现实。男孩告诉女孩,给他18个小时的时间,让他想想。   女孩料到了这个结果,她强颜欢笑地说:“好,我给你,也给自己18个小时。”   天蒙蒙亮了,东方隐隐约约出现一点点粉灰。女孩知道自己没希望了,
期刊
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农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也随之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农村百姓生产生活,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的增加都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规划有密切关系。水利
中央开展全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治理工作已有两年时间,在此期间,电商平台的发展如火如荼.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电子商务法》提到:电子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语音课程是改进学生发音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形成专业地道的语音语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依据从事英语语音教学的经验,分析语音课堂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