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幸福的现代中国人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tt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教育的核心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是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校总结提炼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一主渠道,精心培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涵养兼具的新一代小公民。
  构建幸福课堂 彰显现代文明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坚持“轻负担、高质量、重全面、强素质”的办学传统,提出“教幸福、学幸福”的课堂教学新思路,追求“教师幸福地教和学生幸福地学”的课堂教学新境界。为了打造彰显“生本教育”思想、焕发生命活力的“幸福课堂”,我校制定了幸福课堂的基本标准。
  以“尊重、信任、关怀”为基本前提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
  以“欣赏、合作、共享”为基本思路的教学方式。幸福课堂应该是趣味盎然、多元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实现“我要学”“我想学”,并最终达成“我会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欣赏,携手合作,共同分享。
  以“激情、智慧、生成”为基本形态的教学氛围。幸福课堂应该是一个点燃激情、碰撞智慧的过程。教师像是一粒火种,理应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让学生在激扬个性、精彩频现中不断生成新的体验。
  以“和谐、高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要让学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获得优质的生命状态,即一边获得知识与智慧,一边生成幸福的情绪体验。
  开发校本课程 传承中华美德
  承德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充满生机的塞外山城。“避暑山庄 和合承德”是她的文化品牌。“避暑山庄”既代表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内最大的皇家园林,又代表无形的辉煌历史和厚重文化。“和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传统文化最富生命力的表现。我校依托这一地域优势,充分挖掘家乡传统文化精髓,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并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观风光 知历史 传承家乡文化 承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300年的大清陪都给予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也流传着许多皇帝勤政、廉吏爱民、民风向善的故事。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搜集了大量积极向上的传说故事和历史史实,将承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分为避暑山庄、外八庙、山、水、森林公园五个部分向学生系统介绍。欣赏完美丽的承德风光,我们组织了“家乡风光摄影展”和“争做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历家乡的名胜古迹,领略家乡的美丽风光,亲自拍摄照片,参加摄影展览。另外,在教师的协助下,我校学生成立了义务导游团,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避暑山庄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而且还主动承担起宣传家乡的义务和责任。
  学民俗 懂礼仪 营造和谐关系 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承德是北方众多少数民族聚居融合的区域,“和合”文化在承德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为了让学生从小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选择了其中三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回族,从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礼仪、禁忌等几方面向学生进行详尽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品佳作 学技艺 颐养个人性情 承德是一座有着浓郁的文学氛围的城市,这里美丽的风光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驻足欣赏之余,也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我们将承德的本土文学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立意积极、朗朗上口的名篇佳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补充材料;同时,开设经典作品诵读课、成立春蕾剧社和萌芽文学社,让学生在诵读、表演、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传统文学的了解,享受本土文学的滋养。另外,学校还根据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娱乐、体育和竞技项目,编写了一套介绍承德民间体育和民间技艺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传统游戏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抖空竹、跳房子、编花线等也重新回到校园,由“二贵摔跤”改编的娃娃戏、600人的霸王鞭、由满族萨满舞改编的腰铃舞、太平鼓、剪纸等颇具传统特色的民间游戏也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帮助孩子在传承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涵养人格。
  树榜样 传美德 学会付出奉献 苏霍姆林斯基在《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道:“要培养真正的人,教会他生活,则意味着教会他奉献。”奉献是“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然而,奉献精神的培养,单纯依靠说教是没有用的,身边的榜样才最具说服力,也最具感染力。我们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收集起来,让学生在这些触手可及、鲜活生动的事例中体验人性的真善美,领悟奉献的真谛。在校本课程中,我们选择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以人物事迹为主线剖析他们的美德故事,向学生渗透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人物既有为民谋利、鞠躬尽瘁的廉吏清官,也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既有为他人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的普通工人,也有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我们组织了美德故事会、演讲赛、与名人面对面、寻找身边的榜样等系列活动,使“奉献”二字变得生动而具体,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离学生更近了。
  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涵养下,同学们确立了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养成了一整套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真正获得终身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步成长为幸福的“现代中国人”。
  【佟向梅,河北省承德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马冬梅,河北省承德市实验小学科研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苗 培
其他文献
江苏省于近日出台《江苏省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实施细则》,将正式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独立选用教材工作试点。  该文件明确教科书选用工作以省辖市和省管试点县为单位进行,原则上每市每学段应批准1所学校进行试点,报教育厅备案。教育行政部门及经批准可以独立选用教科书的学校要组织成立由课程教材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组成的教科书选用委员会,教科书选用委员会应设立学科组负责教科书初选工作。教科书编写人员、出
顾明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生于1929年,一辈子从教,既有一线教师的经验,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可谓是真正大浪淘沙出来的“教育老兵”。他著作等身、贡献巨大,若把他对教育的热忱浓缩在一个字里,那就是—“爱”。  爱学生  “我的成长是教师培养的结果,我也愿意像我的老师那样去培养下一代。”言出必行,顾明远先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  主张废除“三好学生” 早在20世纪初,顾明远先
中国德育:王局长,您好,很高兴采访您!我們了解到,北仑区教育局在2018年11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北仑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能力水平,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请问,北仑区发布这一文件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王明良:谢谢关注。我们发布这一文件有几点考虑。首先,习近
这是台设计感很强的车,不论是它优雅的線条不审饱满的车身都仿佛在炫耀着创造者那无拘无束的灵感。  然而,抛开华丽的外表,这辆英菲尼迪QX30其实是台我们非常熟悉的车型。戴姆勒与雷诺-日产联盟后,这款QX30zT是出自奔驰的MFA平台,这一平台的其他产物就是奔驰的A级、B级、CLA和GLA车型。和国内生产的英菲尼迪Q50L不同,QX30是一台纯进口车型,你可以把“出生”自英国桑德兰的QX30当做是个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事实上,没有一所学校不在全心全力做教育、谋发展,但很多家长却低估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影响。步调不一致必然走不好路,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相伴,学校教育很难真正起到成效。  过去,垦利的教育工作也深受这个问题困扰。东营市垦利区位于黄河水“
教育里面有很多概念是非常重要、却不是轻易能讲清楚的,德育概念就是如此。我常常想我们有没有可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讨论到底什么是德育?若从形式上分类的话,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德育就两个字:一个“德”加一个“育”,所以德育里所有的争议都集中在到底怎么界定“德”和“育”上。我们前半段先讲一讲到底怎么理解“德”这个概念,后半段再来讲“育”这个概念。  一、“德”的概念  在中国,德育里的“德”到底指什么?“德”
本研究以土耳其的245名学前阶段教师为样本,旨在调查他们对于将图画故事书应用于品德教育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93.9%的教师首先肯定了品德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對学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87.8%的教师则表示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28.1%的教师认为书中的人物形象能够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14%的教师认为故事书可以使品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促进儿童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人无法作为孤岛生活在世界上,而是必然与他人以及各种类型的团体、社群或者组织机构发生着共在性的关系,这决定了人们必然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之中,必须得遵循公共的伦理道德准则。  伴随着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共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对青少年展开公德素养及精神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观之,近些年来我们的公德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及道德生活长期处于“公私不分”语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