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方式影响攻击性行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攻击行为;归因方式;儿童
  一、引言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儿童特别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动不动就打别人一下或者骂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风格,也让教师和家长 十分头疼。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儿童产生这么多的攻击性行为呢?
  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的习得与矫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随着信息加工途径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道奇(Kenneth Dodge)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颇有影响力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这个模型将攻击行为分为五个阶段:解码过程、解释过程、寻找反应过程、决定反应过程与编码过程。其中的解释过程强调个体对诱发攻击性行为的解释(归因),不同的解释会影响攻击性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强度。
  二、实验介绍
  实验一:挫折情境下不同的归因偏向对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影响研究。
  1.实验目的
  个体对挫折情境不同归因偏向对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的影响。
  2.实验过程
  道奇(K.A. Dodge,1980)等人利用同伴提名与教师报告法从二、四、六年级学生中选取攻击性与非攻击性男生各15名,共计90人。他们被告知要参与一项可以赢得奖品的拼图比赛,主试的“同盟”会给他们制造一些挫折情境(弄乱被试努力完成的拼图),但是破坏行为意图分为三种:善良的、恶意的和意图不明的。用录像机记录被试对破坏行为的反应。被试的行为反应分为七类,其中三类是攻击行为 :弄倒对方的迷宫,言语攻击,直接攻击(击墙、敲桌子、晃拳头等)。
  3.實验结果
  在恶意的和善意的两种实验条件下,攻击性儿童与非攻击性儿童的反应无显著差异,两者在恶意的条件下均比在善意的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但在意图不明的条件下,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反应出现了显著差异。攻击性儿童往往在这种条件下对同伴行为作敌意性归因,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而非攻击性儿童则往往对同伴的行为作善意的归因。道奇认为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攻击性儿童在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线索利用上的缺失。另一种解释是有些儿童一贯地对非有意性的消极后果作出攻击反应是由于对线索的歪曲所致,即儿童错误地知觉或歪曲有关他人意图的线索。哈士曼(2000)的研究也指出,某些攻击性儿童可能已具有攻击脚本或潜在知识结构,并且这种知识结构可能影响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每一阶段,曲解情境线索,造成偏差和误解。这种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儿童攻击行为作出的解释最近也得到了证实,并且社会认知模式理论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治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实验二: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的归因差异
  研究。
  1.实验目的
  在道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在他人行为意图不明时归因差异的原因。
  2.实验过程
  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魏斯教授(Waas,1988)在道奇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社会测量法把儿童分为受同伴拒斥的高攻击组、受同伴拒斥的低攻击组和不受同伴拒斥的非攻击组,以考察在缺少相应的社会信息的条件下各组被试对攻击行为归因的差异。主试首先向被试呈现一组反映被试班内的某位同伴与被试或与其他孩子的互动关系的图片,然后呈现一幅这位同伴与被试发生冲突的负性事件图片,要求被试对冲突情境进行解释与说明。以负性事件(同伴与被试发生冲突)为标准,前面那组图片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反映不同同伴互动模式的:(1)高区分性图片(high distinctiveness)体现同伴与其他儿童的良性互动; (2)低区分性图片(low distinctiveness)体现同伴与其他儿童的负性互动;(3)高一致性图片(high consistency)体现了同伴与被试之间的良性互动;(4)低一致性图片(low consistency)体现了同伴与被试之间的负性互动。
  3.实验结果
  在缺少相应社会信息的条件下,受同伴拒斥的高攻击组和低攻击组与不受同伴拒斥的非攻击组之间,在对挑衅事件的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受同伴拒斥的被试比不受同伴拒斥的被试所作出的敌意性归因要多得多。实验者发现,在受拒斥的高攻击组与受拒斥的低攻击组之间在上述归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意图不明的挑衅情境更多地作出敌意性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实验应用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或心理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上面介绍的两个实验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1.对攻击性儿童不应消极甚至粗暴对待
  从道奇的实验我们发现,儿童攻击性并非我们平时所简单地认为的是品行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认知上产生了极端化。在信息不清的情况下,攻击性儿童容易从挑衅的角度来误解信息。而一些成人比较简单地对攻击性儿童作出定性判断,认为他们品行有问题,是“坏孩子”,他们一旦做出攻击性行为就粗暴地责骂甚至殴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伤害。
  2.矫正攻击性儿童的不合理认知来消除攻击行为
  道奇等人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攻击性儿童产生较多攻击性行为作出解释:攻击性儿童倾向于注意并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他们明显地倾向于将情境中不明晰或模糊不清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甚至根本就误解了信息本身的意义。对于攻击性儿童,我们可以从矫正他们不合理的认知入手,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帮助儿童分析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把事件的真实本源呈现给儿童,并帮助儿童学会利用一些信息来分析对方的真实动机,而不要一味地从挑衅的角度来看待。
  3.对于处于同伴劣势地位的攻击性儿童要从改变他们的同伴地位入手矫正攻击性行为
  我们发现,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常常是那些处于同伴劣势地位的儿童。同伴劣势和攻击行为起着相互强化的作用,经常做出攻击性行为使得儿童越来越不受同伴的欢迎,不能受到同伴的欢迎使得这些儿童得不到认同感和团体归属感,容易做出攻击的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或表示反抗。我们的教师不应该使这些处于同伴劣势地位的攻击性儿童离团体越来越远,而应该帮助他们融入群体,感受团体归属感和友谊,抚平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灵,这利于矫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儿童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注意焦点;学法辅导;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6-0054-03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要求,结合高中生实际需求,本活动围绕学习中的注意焦点问题展开学法辅导设计。  体验式学习强调教师
〔摘要〕叙事心理疗法将人和问题分开,把辅导重点放在引导当事者关注自身的优势上。把叙事疗法应用到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有助于学生透过“叙说故事”重新发掘自己的勇气和生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邹某因与男友分手多次而尝试割腕,咨询师运用问题外化、重塑关系、寻找例外等技术,帮助她重写生命故事,走出了心理阴霾。  〔关键词〕叙事疗法;危机干预;高中生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
〔摘要〕一名因干呕无法上学的女生前来求助。对来访者的问题分析发现,干呕背后是来访者对小学同学的离别、小学生活结束的哀伤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心理教师运用了沙盘治疗、叙事治疗等技术,释放来访者内心的不良情绪和压力,调整来访者不良的认知,积极应对困境,帮助来访者重新回归校园。  〔关键词〕新环境适应不良;沙盘治疗;叙事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
〔关键词〕疫情;赋能;活动设计;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0-0042-02  【活动背景】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寒假的平静,如何自我保护,并安抚自己的内心,在普遍的恐慌中活在当下,为所当为,如何从心理上适应当下并为心理赋能,是开学初、高中生亟待解决的心理课题。  【活动对象】  高中生  【活动目标】  1.引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为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广东省中山市面向中学生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并重点报告了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疫情背景下中学生的一般身体状况、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水平、心理困扰的主要内容和寻求支持的方式。结果:中山市中学毕业年级学生中约七成的学生自评睡眠和胃口良好,一般身体状况良好;毕业年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幸福感水平不高;毕业年级学生面临的最大
当今的语文考试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分值越来越大,而学生考试时在阅读方面的失分却非常多,很多学生为此都很苦恼,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当今教学的一大重任。根据十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无声阅读法。  我们先来了解无声阅读法。无声阅读是对有声阅读说的,它的特点当然就是不出声,它与默读有关,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默读是速读的起点,虽然不出声,不少人心里却在念,有的还唇动、舌
〔摘要〕在和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个案问题都具有一定普遍性,由此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团辅活动,可以高效率、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本文结合高中个别心理辅导工作,从行为矫正、情感支持、方法指导三个维度提出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实现更大范围解除学生困惑,真正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有所收获,从而实现成长。  〔关键词〕行为矫正;情感支持;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在初中课本中,我们常常读到那些精彩的段落,其中尤以精当的细节描写令人拍案叫绝,我们称之为传神之笔。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方法。巴尔扎克曾强调说:“唯有细节才能组成作品的价值。”学生的作文要能体现具体、生动、形象,就必须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怎样才能写好细节描写呢?  首先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感受,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契诃夫曾经说过:“谁要描写生活和人,谁就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高中生,因为与同学相处产生误会,导致胸闷气短、压抑难受,前来寻求帮助。小倩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一直到初中才开始在父母身边生活。她在生活上比较独立,是一个懂事、善解人意的孩子。父母性格不合,长期争吵,导致她比较敏感,内心安全感不足,非常害怕人际冲突,不懂拒绝,不敢寻求帮助。通过个别访谈、沙盘游戏辅导帮助来访者寻找自己,疏解压抑许久的情绪。  〔关键词〕人际关系;原生家庭;沙盘疗法 
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实质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颇。现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刻意追求形式  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有合作学习,就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这就导致在有些课堂上,教师随意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本不考虑优势互补的作用。小组成员间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开展,当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