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话”,做“真人”:写作教育即育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cafe_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在写作教学中,却总是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习作内容偏离生活,缺少真情实感,没有能够打动人的力量。叶圣陶特别指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作即为“求诚”。所以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诚恳严肃”的写作态度,更要养成“诚实”做人的品质和原则。写作教育即是育人,育人必先求做“真人”。
  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在叶圣陶的“求诚”写作理论的指导下,初中写作教学的意义所在。
  首先,“求诚”是“做真人”的精神内核
  早在《周易》中,就提出了“君子敬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修辞立其‘诚’”,即强调要修理写作文辞,确立诚实的写作态度。
  所以“诚”的思想内涵,实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要表现。叶圣陶提出作文要“求诚”,既是对这种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这种思想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纵观叶圣陶的“求诚”写作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也有其历史过程。早在1919年,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就提出了“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为文之实质是“理真”“情切”“意达”;因此在作法上要“不拘程式,務求意达,只须文字与情意相吻合”。1924年,他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提出了“求诚”的概念。“求诚”与“求真”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世界,而“诚”则是做人应有的一种态度,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思想境界的更高层次。所以“求诚”思想作用在写作教学上,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诚实”态度如果不够,将会影响到其为人处事,以及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所以“求诚”是“做真人”的精神内核。
  其次,“求诚”写作是“做真人”的内在驱动力
  目前写作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大致表现为:写作教学目标与学情存在脱节;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限制了“以人为本,抒发真情实感”的课堂追求;学生能够广泛接收媒体信息,但分辨、思维、表达能力相对滞后,缺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教学目标,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事实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写真话”,打动他人,有赖于写作教学目标的调整。我们以2017年苏州语文中考作文题为例:
  青年,最大的资本是敢于梦想、勇于前行。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青年人就该像常春藤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援,把青春的绿色铺满人生的征途。
  请以“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为题写一篇文章。
  那年笔者在参与中考作文阅卷之后,曾撰写过这样一段反思:
  考生的表达,蕴含家庭氛围的影响;蕴含学校文化的熏陶;蕴含了社会,以及网络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冲击。孩子原本的可塑性可发展性的思维模式,被束缚在条条框框里,被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逐渐封印,唯独缺少了隶属于自己本真的那一部分思想。我们很难在考场作文里读到真正能打动人心,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孩子们的青春里,竟有着许多令人心酸的灰色。
  再反观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所引起的一系列风波,争议的核心也就在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吧?
  笔者有一次写作教学经历,至今印象深刻。有一节写作课的最后五分钟,教室某一处忽然起了骚乱。我利用这个题材,让当事人用文字呈现当时场景。其中学生甲写道:
  讨论的时候,前桌把脚放在桌子下方的架子上,一直会踢到我的膝盖。我突然“灵光一闪”,趁其不注意,一下子抓住他的鞋带,准备绑在桌脚上。他见情况不妙,赶紧来阻止我,表情十分夸张,引得周围同学纷纷侧目观看。
  再看被绑鞋带的同学呼应的片段:
  说时迟那时快,后桌见准时机,抓住了我的鞋带,使劲往外拔。我肯定要反抗,于是我就拼命往后拉。这时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赶紧回转身。可是我的鞋带竟然被后桌绑住了,鞋子动弹不得。我也不敢再言语,只好脱了鞋子,光着一只脚转身坐端正。周围同学都憋住笑,我更加尴尬了。
  下一节课上,我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这两篇习作,并进行讨论: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的作文,会写得这么生动?经过讨论,我们做出总结:要想把文章写生动,其中的一个小窍门就是要调动起自己独特的记忆,仔细回味参与时的那种独特的心理体验,那么写出来的内容一定是丰富而又生动的。这两节写作课,无论是“求诚”的写作态度,还是端正的课堂纪律,都在恰当时刻,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教学弊端的出现,源于考试带来的功利化,从而导致师生的短视。深远一点思考,这样的功利化和短视,完全不利于培养学生“诚”的为人本质。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其实强调的就是一个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求诚”写作是“做真人”的强大驱动力。
  第三,“求诚”写作是“做真人”的达成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总目标为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物的真切体验”。
  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纵观国内外,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读写结合式写作策略;情境式任务驱动写作策略;另外,还有随笔化写作,生活化写作以及微型化写作等模式。写作教学理念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写作过程以及步骤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从构思开始,到起草,修改,再修改,以至最后定稿,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再比如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 而日本写作教育遵循“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小川太郎在他的《生活作文与教育》一书中对生活作文的本质作了如下的整理,①表达真实的自由,②依据事实的现实主义,③人道主义,④集体主义教育。   梳理这些写作教学理念,我们会发现,这其实都体现了写作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怎样的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才能够既应对考试,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这始终是我们在课堂写作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证明,只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情境,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一些国外写作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交际和语境功能,其中一些观点值得我们仔细深究,比如“为不同的目的而写”“根据语境、目的和对象调整写作”“为读者而写”等观点。生活情境的合理使用,可以为学生指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写作方向。包括自己的身份,读者的位置,写作的目的与结果等等,都有清晰指向。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写出来的文字,掺不得半点虚假,写作态度必然会端正诚恳。
  有学科专家早在几年前就曾预言:“任务写作可能是写作教学的主流类型之一。”这种任务写作,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在中考的舞台上。再以2020年浙江杭州的语文中考作文题为例:
  马上就要进入高中了,请你给高中社团的指导老师写一封信,推荐自己,介绍自己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参加这个社团的渴望。你也可以申请自己创建社团,并表述理由。
  这个作文题目就很好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写作为生活”的思想。生活是鲜活的,我们的写作必然要“合为事而作”,才能发挥文字的最大功用。
  因此教师应设置真实有效的情境,而不是虚假的不合宜的情境。多鼓励学生到广阔复杂的生活里进行观察、思考。并且有针对性地去查阅资料,利用好网络媒体,进行信息筛选、内容组织和文字创作,从而拓宽思考维度。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写作,往往很适合在假期布置给学生。
  比如,笔者曾经在假期里布置学生去寻找家乡附近的一些历史遗迹,辅以照片,查阅资料,用丰富的文字来介绍这些或许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回到学校以后,我们交流这些文字。然后再进一步设置情境写作任务:如果我们要为这些地方申请为世界遗产,该怎么向相关部门写好这份申请书?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因为已经置身其中,仿佛申遗成功指日可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永远不要忽视学生的创作热情。只要能够搭建出更高的平台,他们就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真实丰富的生活资源,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写作对象以及写作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还要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之下,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之下,能够学会辨别真伪,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求诚”写作态度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需求和变化。
  综上所述,不论是何种教学策略,只要是基于学情,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有益于教导他们做人的,就一定是有效的策略。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予的,终竟是唯一的独创的东西。”叶圣陶先生诠释了写作的意义之一,那就是要给文字以生命。“求诚”的本质是要培养“认真的,不敷衍的”态度,培养学生“诚恳严肃”的品质,让写作教学在写作过程中发生,让“诚”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发生,自然生长。当笔下的文字能够承载自己的思想的时候,文字就有了生命,有了独特的气息,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润物无声”中逐渐达成,“做真人”的目的也就自然可以实现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3]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杨世碧.国内外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比较[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000(010):45-47,62.
其他文献
提起郑振铎先生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散文《燕子》《猫》目前仍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入选课文。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收藏家、翻译家、艺术史家。在文学领域,他更是“俗文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将“凡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学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的戏
我对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的考察始于1987年,1989年12月我在《社科信息》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之后,随即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在学术界产生较好的反响。1990年6月,我以“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批准(社科1990基字第528号)。据我所知,这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的第一个文学地理学类项目。1
说到中国的古希腊哲学研究,人们少不了会想到汪子嵩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汪先生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推动了古希腊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复苏;由他和范明生、陈村富等先生历时28年完成的四卷本《希腊哲学史》更被誉为国内希腊哲学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的最高水准。2016年初,汪先生的《西方三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文集的面世为广大古希腊哲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汪
在美国的莱克星顿,一个人悄悄地想念雷达先生。  其实,他生前,我也有时会想念他。他在北京,我在乡下,他是全国有影响的评论家,我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乡下人——他当然无从知道我的想念。  第一次见他,是1994年。那时我负责一张地市级报纸的副刊,做过让文学冲破地市级局限的尝试,请冰心先生题过副刊的刊头,也邀约过王蒙、莫言、李存葆、李国文与老乡乔羽等一大批名家的文章。那时还有别的尝试,如对于草根写作者的发现
李春阳的《白话文运动的危机》一书是对20世纪白话文运动及其影响的一个全面反思,是对这一重大学术课题的再度深入考察。我们都知道,对白话文运动的评价是与运动相伴而生的一个老问题,一个世纪来论者之多,如过江之鲫。但篇幅如此庞大、视野如此开阔的论著似乎尚未出现过。作者的观点很清楚:白话文运动初衷是提倡白话文,但结果却导致文言文被废弃。作者在今天为文言申冤,不是反对白话,而是要重新确立文言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七月七,凉风起,秋月皎洁,在富有浪漫色彩的日子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吟诗填词自不可少也。  自汉末以来,七夕就成为文人热衷的题材、骚客吟咏的对象。唐人诗文则更多佳篇,更富艺术想象力,刘禹锡的《七夕二首》,不论是从意境还是手法,都很有特色,清人何焯说其“可与梁、陈人争长”。  何以比之于梁、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自汉末古诗《迢迢牵牛星》首次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写进诗歌当中,开启诗文
《秦誓》是《尚书·周书 》中的一篇誓文,是春秋时期秦穆公发布的誓词。誓,是一种有约束性和决断意义的文体,具有“警诫”和“宣誓号令”的功能。《尚书》中以“誓”命名的篇章共6篇,分别为《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和《秦誓》,体例大体一致,记载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人作战智慧和战术策略。前5篇誓文均作于战前,《秦誓》则作于战后,在“誓”体篇章中别具一格。  关于《秦誓》的主题,
文人爱茶似为通例,茶是中国文人雅趣的体现,也是他们气节的载体,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而细致的体现,陆羽和卢仝自不必说,苏轼如是,张爱玲亦如是。  张爱玲带着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突兀”地声名鹊起,几乎在一夜之间红极一时,誉满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作家。  张爱玲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染,在她身上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
今年年初,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意料之中地在坊间掀起了新一轮的古典诗词学习热潮。而《朗读者》的全新亮相,又开启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的朗诵艺术的民间复兴。一段时间以来,本刊力求找到一套为少年儿童量身定做的高品位、成系统、有担当的诗歌读物,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超出语文课本之外的更为广阔的诗歌教育视野,更为生动和富有历史感和世界意识的诗歌阅读体验。今天,我们终于有所发现。  今年7月,
饱读佳作,觅真趣,博览群书无数。沐浴书香,觉悟处,闻道春秋论语。品味崇高,胸怀远志,抱朴承甘露。蛟龙鸣凤,盛谈尧舜天禹。  求索千古文明,纳新而吐故,雍雍鸿儒。砥砺前行,唯自信,得以凌空飞度。淡定从容,正鲲鹏举翅,穿梭高古。中华崛起 ,赤心一片和煦。  (作者简介:吴鹏凯,男,笔名:山鹏。诗人、画家、学者。研究生学历。1963年出生于安徽无为。现为黃山市文化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系中国美术家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