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基本特征与重要意义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石,以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人治藏思想为理论来源,又以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思想为有益借鉴.基于认识上的战略性、逻辑上的系统性、理论上的科学性、内容上的创新性和价值上的人民性来把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在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大慈法王释迦也失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藏学界特别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西藏历史人物之一,作为宗喀巴主要弟子之一,代表宗喀巴于永乐朝和宣德朝两次奉旨进京,分别被封西天佛子大国师、大慈法王.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释迦也失1414年第一次奉命进京朝见永乐皇帝地点问题,以及朱棣所作相关安排的历史背景,并由此进一步延展出明朝中央政府对刚刚兴起的格鲁派的支持态度.
《拔协》作为后弘期初期的历史文本,对后期的西藏历史编纂学有深刻的影响.至于该文本的史源及流传,在学界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自12世纪以降,以“续补版”为主体的《拔协》诸版本出世以来,个别文本的跋文中对《拔协》的史源问题作出简要的梳理.文章旨在梳理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吐蕃碑文和敕令及其传世文本的对比研究,提出所有《拔协》版本都以《吐蕃兴佛记》(())为蓝本的依据,兼论《拔协》在吐蕃晚期至归义军时期,在吐蕃腹心地区及敦煌一带的传播情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边境地带的乡村振兴不仅是西藏整体推进乡村振兴伟大实践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整体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央关心的重要问题.文章结合全国的宏观背景,选择西藏边境地带的乡村振兴作为研究内容,集中探讨了该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性或特殊矛盾,积极推进该地带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对策等问题,期待对西藏推进边境地带乡村振兴的实践有所参考.
文章基于1990-2019年金融发展和西藏农牧区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三个维度分析其对西藏农牧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与西藏农牧区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农牧区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符合需求追随和供给引导理论,金融发展效率对农牧区经济增长仅存在间接因果关系;在给予金融发展规模一个正向刺激后,对农牧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期后由负转正,持续上升,在第7期达到峰值.
在传统诗歌意象体系渐渐凝固僵化的态势下,孙士毅藏事诗基于对川藏地理、自然、人文景象的体认与探索,创造出一个以新地域性意象、民族性意象大量运用为外在形貌特征,以突出细节与真实体验、趋于多元包容、神秘陌生为内在艺术新变特征的川藏地域意象体系.这令渐趋固化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系统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藏事诗成为一种不同于唐代边塞诗的新型边塞诗.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由政府或企业主导的传统旅游开发决策形式,逐步转变为包括目的地居民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决策,旅游开发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目的地社区及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让社区居民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也使旅游开发具有更广泛的基础,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西藏农牧区居民认同感对旅游发展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牧区居民认同感正向影响旅游发展意愿;(2)农牧区居民认同感正向影响社区依恋与社区参与;(3)社区依恋与社区参与对居民支持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于援藏历史洪流中孕育而生,由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提出,是爱国主义与忠诚担当在雪域高原盛放的灿烂果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一脉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文章围绕援藏精神的时代价值展开论述,从激励援藏干部、维护国家安全、以发展促民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全面剖析与深刻阐释.新时代应大力弘扬援藏精神,有效发挥其作为先进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从而持续点亮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