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爸爸”财商教育三部曲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8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属于自己的财富要争取,不属于自己的莫贪婪,一个财富边界清晰的人,才能在人格上独立,也会在诱惑面前少犯错误。
  在女儿“抓周”仪式上,她先是对书产生了兴趣,我高兴不已,毕竟喜欢读书的孩子是招人喜欢的,可她一会儿又丢下书,抓起身边食品,我好担心她成为一个“吃货”,她胖乎乎的小手又拨弄印章、算盘,最后拿起了百元大钞不放,好像在说:“我就喜欢这个啊!”爷爷说,原来梓行是“财迷”,以后生活不缺钱,要过好日子啊!这让我既高兴又担心,毕竟“钱财自古多是非”,能驾驭财富,则是一件幸运的事,驾驭不了,财富就是“祸患之源”。从这时起,我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女儿的财商,于是“现学现卖”,才有了“穷爸爸”和女儿之间的财商教育故事。
  生财有道,让女儿做个“挣钱能手”
  女儿小时候,每当我们要去工作的时候,她总是哭闹,我总是说:“爸爸去挣钱,给你买糖吃啊!”她起初没有反应,3岁以后逐渐明白,爸爸妈妈上班才能有糖吃,慢慢建立了對工作、金钱的概念。那时候,我时常和她一起玩认钱游戏,让她对不同面额的纸币、硬币有直观的感知,尤其是通过换钱游戏,女儿开始对钱币的大小和作用有了浅显的认识,这些无心插柳之举,却在女儿心中种下挣钱的种子,建立了钱财的观念,为财商教育做了一些准备。
  财商教育的第一步是教会孩子“挣钱”。3岁以后,女儿对钱越来越“偏好”,过年或其他节日亲友给的“红包”,只要交到她手里,她便“宣告主权”,不肯“交公”,我和妻子绞尽脑汁也没能奏效,只好退而求其次,以她的名义存进银行。为了改变她挣钱途径过于“单一”的问题,我开始“创造”机会帮她挣钱,比如,家里可以卖钱的废品都交给她收集,每隔两周就带她去废品收购处卖“战利品”。记得第一次卖了2元钱,很快就被她变成了4根棒棒糖。或许是糖的诱惑,她已经不满足家里的废品,开始主动出击,学校的垃圾桶、运动场边、餐厅路上都留下一个拎着袋子捡塑料瓶的小女孩的身影。妻子有时候觉得难为情想阻止她,都被我“无情”地拦截。我总是说,靠劳动挣钱不丢人。又比如,我会让她承担“额外”的家务劳动,给她报酬。家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爸爸,今天你还要我帮你洗碗吗?”我说:“今天爸爸没有挣到钱,你要是给我打个五折,我就卖给你洗。”她总是寻找挣钱的机会,我偶尔“顺水推舟”,让她优惠打折,讨价还价成为我们家的一道风景。妻子总担心我把女儿教坏了,实践证明妻子多虑了,适当的外在“刺激”,给孩子提供挣钱的机会,有利于经济意识的觉醒和财商的提升。为了开源,我们鼓励女儿发挥自身特长,把自己的作品拿去交换玩具或者“卖钱”,比如她画的画、写的作文、自己动手做的玩具、她想到的金点子等,虽然多数时间都没能将“产品”推销出去,但我和妻子有时会收购她的“滞销品”。12岁那年,女儿第一次给《中学生报》投稿,竟然发表了一篇千字文,尽管只有30元稿费,她还是开心了很久。创造机会让孩子收废品、卖作品,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艰辛,她才体会到“一丝一缕来之不易”,才明白“生财之道”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
  消费有规,让女儿学做理性的消费者
  妻子经常说女儿是个“守财奴”,自己的钱总是舍不得花,只进不出,我深有同感。按照我家的财务计划,女儿的花费由我负责,女儿对这一条记得很清楚,只要学校需要交钱、自己需要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尽管有时候只有几元钱,对于她这个“万元户”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找我申请,我当然是无条件执行,她每次也会说“谢谢爸爸”。
  由于她自己保存数目较大的资金,我们有过约定,小额花费(20元之内)自己决定,不用报告,大额的消费,要实行提前告知、备案,我和妻子进行监督。小学五年级时,女儿放学回家后对我说:“爸爸,我们班叶老师从北京做手术回来了,我想组织同学去看她,你说买什么礼物好?”我说:“叶老师做腰椎手术,你们买点营养品和鲜花吧!”“我和同学也商量了,他们说买水果和鲜花,你看行吗?”“当然可以,难得你组织一次活动!”“那活动经费你全部报销吧!”我的“好”字都到了嘴边,又被我咽了回去。我说:“我可以赞助你一部分费用,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但是你自己也需要从‘私房钱’中负担一部分,这样才能表达你的爱心,你觉得呢?”女儿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愣,继而同意了我的想法。
  消费有规,同时,我还帮助女儿认识“需要”和“想要”的差别。在我家,妻子和我都是网购达人,家里的衣服、电器、日常用品、食品,能在网上购买的便不去超市,虽然省时省力但也造成浪费,每次都在冲动之下买回一些不需要的商品,次次后悔又屡次再犯,后请教消费达人后学到 “三天犹豫期”的方法,就是将不能确定属于需要还是想要的商品放到购物车,如果三天后还决定要买,往往属于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女儿在我们的影响下也成了网购达人,学习用品和自己喜欢的小玩意也总是网购,为了防止她成为“剁手党”,我也把“购物车技术”传授给她,让她勤加操练,以便分清自己想要还是需要,进而提升自己的理性消费能力。对女儿实行消费申请制度,学习消费技巧,对她进行消费监督,旨在培养她感恩的心和理性的消费观,让她知道“量财而行”,努力做一个消费达人。
  理财有方,帮女儿处理与财富的关系
  学习让财富保值增值方法是财商教育的重要内容。3岁之前,女儿的红包等收入总是被我们以“替她保管”的名义没收了。3岁以后,我逐渐认识到这种做法的不妥,便以她的名义开设了一个账户。有一次我们没有及时发工资,又临时有一大笔支出,正在缺钱之际,突然想到女儿的银行账户,一查惊喜不已,原来里面已经积累了两万余元,这真是一笔“巨款”啊!我跟女儿商量借钱,她开始不愿意,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我再三保证加上妻子担保,她勉强同意借钱给我们,但要求我给她利息并签署借款协议。我当时惊呆了,她还不到10岁啊!权责意识如此明晰?在妻子的公正下,我和她签署一份借款协议,“借款金额一万元,期限一个月,利息叁佰元”。一个月后,我履行协议,并告诉女儿她做得很对,属于自己的财富要争取,不属于自己的莫贪婪,一个财富边界清晰的人,才能在人格上独立,也会在诱惑面前少犯错误。
  尝到借款甜头的女儿开始主动出击,见我在银行和互联网上买理财产品,她也跃跃欲试,总是缠着我给她讲“网贷”“银行理财”“基金定投”’“股票”等知识,我顺势给女儿讲授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线进行简单的测试,与我这个“稳健型”老爸不同的是,女儿的理财风险承受能力明显比我强。进入初中后,我让她在网络上学习理财专家的课程,她提出将自己账户的资金用来买宝宝类产品,并计划进行混合型基金定投。我担心她过于冒进,问她:“你为什么这么选择呢?”她侃侃而谈:“宝宝类风险小,流动性好,我随时可以取用,收益比银行高,基金定投以少聚多,等我大学毕业后就是我的创业基金。”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同意她的请求,并和她一起学习基金定投的相关知识,投资一年多来,目前收益还不错。
  家庭教育是财商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与学校、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在传授理财知识、培养理财能力的同时,家长要不断引导孩子确立在财富面前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孩子同情、正义、公平、合作的道德品质,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德财兼备”的幸福公民而努力。
  (责编 宋行军)
其他文献
“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  “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让不少家长和老师直呼“受不了”。家长群意义何在?究竟如何引导规范?  “一言不合”  家长被老师“踢出”微信群 
期刊
老师与家长交流越来越离不开“家长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长群”开始变了味儿,炫富的、晒娃的、拉投票的、代购的、做股票的……  有时我会很气愤,也很迷茫,家长都如此不遵守规则,又如何来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呢?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提醒各位家长朋友,请不要做家长群里那个招人烦的家长。同时,作为老师,也应该稍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别当这样的家长  ◆讨好刷屏型  老师一发话,马上回应:“您辛苦了,
期刊
孩子刚上初中时,很多都是新的,新同学、新老师、新课程、新班级、新校园……孩子、老师、家长都迫切希望能相互了解,以便更好地沟通,促进家校共育,共同进步。于是,在班主任陈老师的提议下,我们七年级3班建立了家长群。  由于七年級学生还有许多小学生习惯,这需要迅速改变。首先,科目多了,作业多了,因此,在家长群里,陈老师在刚开始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发微信,告诉家长提醒孩子今天有哪些科目的作业。我家成成一开始
期刊
吃午饭的时候,同事们聊起了“家长群”。一个当了姥姥的同事说:“家长群可好了,我们家我和宝贝的爸爸、妈妈、奶奶都在群里,老师经常把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情况发到群里,我们随时可以了解孩子的情况,就像孩子在身边一样。”  说着,一个当了奶奶的同事打开手机,和大家分享孙子在幼儿园练习倒立的视频,班里孩子在老师的保护下,按照老师的要求依次完成倒立的动作。大家边看边评论着每个孩子的表现情况。  一个孩子上了大学的
期刊
当前,家长群已成为学校与家庭,特别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城市,家长群已经是班级工作的“标配”,在家校沟通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深受老师和家长欢迎。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同时,也作为一名教师,在利用家长群过程中,我感受到家长群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家长群的优势  1.信息量大,真实性强且快捷方便。与传统的电话、校讯通等通讯方式相比,家长群不仅可以使用文字信息,还可以上传
期刊
微信、QQ等社交媒体给家校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家长带来了一些烦恼。家长“随时随地”地发问,会侵占教师的业余时间;而家长也有“疲于应付”老师发言的感觉。不过,教育需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家校沟通新方式。那么,社交媒体应该怎样为家校沟通服务?教师应该如何组织、运用和对待家校社交媒体呢?  情景再现  这样的交流不尴尬  运用微信、QQ和学生、家长沟通,是当下教师面对的一种工作新方式
期刊
在我的引导下,儿子慢慢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再也不乱发火了,我为他的进步感到很开心。  不久前的一天,我接到了儿子班主任李老师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儿子已经连续一个星期不写英语作业了,而且上英语课还写数学练习题。李老师建议我找儿子好好聊聊,帮助他找到思想症结所在,以便纠正错误。  儿子是个非常情绪化的孩子,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没想到自从他上了六年级以后,情绪化的表现越来越严重。比如,早上我做好了
期刊
师即友,生本善,师与生演绎的恰是友善的乐章。大宝的偏方不正是对我友善的回报吗?  临近期末,我的咽炎也紧随而至,我已用沙哑的声音上课一周了。  一天,午饭后我回到办公室,我们班的大宝急匆匆地跟了进来并塞给了我一张小纸条,说:“偏方,您试试吧!”说完就转身跑开了。我打开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把一个生鸡蛋打在碗里,放一点儿盐,再用100摄氏度的水冲,之后慢慢喝下去,要趁热喝,可能管用。  瞬间,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