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为何变“马屁群”?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
  “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让不少家长和老师直呼“受不了”。家长群意义何在?究竟如何引导规范?
  “一言不合”
  家长被老师“踢出”微信群
  近日,一篇题为“我今天被踢出微信家长群,过程令我很气愤,该怎么办?”的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该家长表示,就因为自己在家长群里质疑老师收礼、不公正地将身材矮小的儿子常年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而被班主任“踢”出家长群。
  无独有偶,去年9月,浙江宁波一名家长因为反对由学生家长承担班级的装修费用,也被群主“踢出”家长群。
  对此,网友意见分为三派:“家长有理派”认为学校里不公平待遇很普遍,家长被“踢”正是老师心虚的表现;“老师有理派”提出,该家长发言影响班级融洽和老师威信,老师为什么不能“怼”;“各打一板派”则认为家长群已成小社会,家长老师都需自我约束。
  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建立的家长群,原本是为了方便老师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发布作业通知。四川成都市杜甫草堂小学一位林姓语文老师告诉记者,QQ群是班级官方群,平时主要用来发布作业、传送文件、发布通知,微信群是家长自建,可以畅所欲言随意聊天。
  但是,这种信息化交流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跑偏变味的情形。有的家长在群内晒娃求关注;有的家长过度示好老师点赞刷屏;有的老师随时在群内点评作业公布成绩,让家长“压力山大”。而一些老师对家长群也颇有怨言,表示有的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自己,感觉随时都在上班。
  于是,家长群到底该建不该建,也在网上形成了热烈讨论。一位中学老师认为,家长群并非必须要建,“以前没有微信群、QQ群,我们不也一样教孩子吗?不也教得挺好吗?现在这种沟通平台,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却给了家长偷懒的机会。”
  而坚持认为有必要建群的家长则表示,家长群有助于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于是,在建与不建之间,家长群“野蛮生长”,遭遇各种问题和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位小学老师说:“我认为这位同行‘踢家长出群’确实欠妥。涉及老师行为评价、孩子成绩好坏的话题,确实不宜在群里讲,但有些家长就是要大大咧咧地讲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是私下里打电话沟通好,将家长‘踢出群’只会加剧家校矛盾。”
  家长群变“马屁群”
  讨论无禁区“不翻脸”都难
  “排队”点赞、“盖楼”谢师、集赞、微商代购……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的一些家长群的确变了味道。
  江苏淮安市民葛雨表示,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500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499条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诸如此类应答。
  江苏南京市民崔宣说,可以理解老师的辛苦,但这类表达过多,就变得毫无“营养”,不仅让其他家长感到压力,更容易错过重要通知信息。
  为减少接收过多无效信息,部分家长也想办法建新群组,如有老师的、没老师的家长群,有老师、没老师的家委会群,等等。
  但是,这些高度相似的群同时存在,让家长每每想在群里发点内容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点错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家长总结为:有老师在的家长群,大家讲话要得体,要体现家庭教育水平;老师发通知后,回复要及时,体现出对学校事务的热情参与。
  家长群变“名利场”确实让人不堪其扰,但更令很多家长恐惧和老师崩溃的则是毫无禁区的话题讨论。一些家长和老师接受采访时认为,像学生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单、年级排名、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行为作风等问题,都涉及隐私,较为敏感,最好点对点交流,不适合群议。
  “老师‘踢人’固然有错,但是否因为收了其他家长好处才导致这位家长的孩子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墙角,还需要经过有关方面调查。这位家长在群里公开讨论这件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老师也被逼到了墙角,不崩溃都难。”一名网友分析道。
  有家长希望老师在群里对自己的孩子能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和尽量避免公布成绩排名。一些老师对此表示很委屈:“有时候是统一在群里发布了通知,家长直接在群里询问孩子情况,我们也就直接回答了。而且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规范引导
  还家长群“正能量”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受访者都希望对家长群的管理进行适当的规范。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她为自己的班级群设置了三条规定:不在群里聊与孩子学习无关的事;除特别重要通知,家长不用回复“收到”;家长不能在群里吵架。此后,群里安静多了,还有家长专门电话感谢。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家校沟通,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使用微信群、QQ群时,要坚守底线原则,家长言行要文明,教师言行要遵守师德师风、遵循教育规律,这样才能让群里清清爽爽,共同打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网络交流空间。
  为了加强家校在线交流平台规范运营,近日,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发布《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要求在班级微信群中不得发布任何形式的广告、拉票、集赞等行为,杜绝批评学生、公布成绩与排名。去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也发布类似规定,要求班级微信群仅用于学校发布通知、家长信息沟通交流,不得发布与家校联系无关的消息、言论,不做聊天使用。
  去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等规范管理要求。成都市武侯区龙祥路小学相關负责人表示,学校为此专门出台了家校QQ群、微信群管理措施,明确建群宗旨和使用公约,对教师、家长在群内发言内容提出要求。同时建立分级分层管理、应对制度,分校级家委会QQ群和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通过对发布内容的分级分层管理,确保家长诉求得到及时回应。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网络沟通工具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承担了家校沟通的部分功能,使用好这一全新沟通平台的关键,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媒介素养能力,使这一新技术能成为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纽带,完善家校共同育人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责编 刘国栋)
其他文献
今天单位开全体会的时候,我的手机不停地震动,我只好偷偷地看几眼,还要不时地瞄一眼领导,搞得就像做贼一样。散会后,隔壁科室的大姐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不是有‘手机依赖症’啊,这样可不好,不仅会影响你的工作,还会影响你的孩子。”我点点头,心里却暗暗地说,如果我真有什么“依赖症”的话,还不是孩子间接造成的!怪就怪我加入了孩子班里的“家长微信群”……  谁都知道微信方便,也都知道微信群很烦人,我把很多群
期刊
“提请各位家长注意,明天上午学校开运动会,请家长们给孩子准备好合身的运动套装和运动鞋,最好是浅色衣服,深色鞋子!”在班级家长群中发完这一条消息后,我大气都不敢喘,赶紧复制粘贴,麻利地又发了两遍,这才如释重负地放下手机。  几乎是与此同时,接二连三地响起微信消息提示音。我早就习以为常,连看都不用看,提示音都是家长们的回复,通常是一个家长回复文字消息“谢谢林老师,您辛苦了”,随后的家长们就像复读机一样
期刊
今天是我的14岁生日,晚上爸爸妈妈在楼下的饭馆为我庆祝。他们给我买了蛋糕和礼物,点燃生日蜡烛,催着我许愿。我想都没想,闭上眼睛许了一个愿,我也不怕在这里告诉大家,我的愿望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妈妈不要再看我们班级的微信群了。  妈妈是水瓶座的典型代表,生性耿直,说话有口无心,她觉得理所当然的仗义执言,其实是让人抓狂和崩溃的,只是她没有察觉,而且还乐此不疲。妈妈在单位里总是得罪人,经常在家对爸爸哭诉同事
期刊
“川川,你语文练习册上的题都写完了吗?明天别忘了带啊!”刚进门,我就听到丈夫提醒儿子的声音。果然,川川找不到练习册,着急地四处翻抽屉,丈夫耐心地告诉他,练习册在写字台第二个抽屉绿色的硬皮本下面。川川找到后,开心地笑了。  要知道,一年前丈夫可不是这样。记得有一次,因为我临时加班,他替我去开家长会,到了学校后,却不知道儿子在哪个班,恰巧我的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了,儿子又没有手机,他只好挨个打听,被其他班
期刊
如何运用好家长群,使它的价值最大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一些建议,仅供参考借鉴。  在群里维护好“正能量”  家长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大家都能理解,也都感同身受,但请家长们在群里发言的时候千万慎重,不要因为言行不当,或者挑起事端,甚至质疑老师而让群里失去安静与和谐。家长更不要把在教育孩子上的不良情绪,和在工作上的消极感受在群里扩散,这样不仅不利于树立家长的威信和形象,而且也会在有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