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人的独白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想,愿终其一生,将自己与教育戏剧绑定在一起。因为它,我更加认识自己,坚定自己所要前行的路;因为我,它让更多孩子受益,更多中国人了解。
  教育戏剧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是摘星人,在中国,一闪一闪,放光明。
  夜空中最亮的星
  我和教育戏剧的相遇还要从10年前说起。2010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我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巨大的危机。那是一段充滿焦虑、忧郁的暗夜时光。在学霸如云的学校里面,我是谁?我的优势在哪里?我可以做什么?这些问题不断地叩问我的心,我拼命参加很多别人眼中有用的社团、活动、比赛、实习,填补我的生活,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越填补,越焦虑,越证明,越迷茫,直到大三,我彻底崩溃了。那一年,我抛下北大的所有,去了台湾东海大学,做了一个学期的交换生。此时的我,不再在乎北大的成绩,社团的晋升,实习的机会,只想换一个新的环境,找回自己。在东海大学,我遇到了教育戏剧。当时,我带着好奇心选修了一门叫做“自传剧创作”的课程,就是这门课程,像暗夜中最闪烁的一颗明星,照亮了我,让我找到了自己。
  在“自传剧创作”的课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传记的书写者、反思者,我们用身体、声音、空间、道具去创造彼此的生命故事,用观察、倾听、分享、表演、反思、鼓励来彼此疗愈、疏导。在一个个戏剧游戏中,我学会了接纳和发展,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执着于拒绝和对抗;在一个个生命故事的表演中,入戏、出戏,在一个个角色中,我学会了成为自己;在绘制人生曲线图时,我第一次反观了自己现有的一生,看似跌宕起伏,与他人相比,不过是放大了痛苦的内心戏。而在最后一次“童话改编”的戏剧课上,我改编了小时候最喜欢的童话故事“美人鱼”。在我的新编故事中,美人鱼不再是被动者、牺牲者、弱势群体,而是一个富有巨大能量、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独立个体。
  这一场我与教育戏剧的邂逅,照亮了暗夜中的我,“我是谁”的答案在渐渐明晰,我的存在感和能量感在慢慢复苏,虽然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可是却不再焦虑,一股强大的自我信念已经扎根在心里。至此,教育戏剧成为我生命中最亮的那颗星。
  摘星星的人
  回到北大,我更加意识到,教育戏剧对我生命的影响之大,渐渐地,心中隐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把教育戏剧带给更多的人。当时,戏剧是阳春白雪,是艺术爱好者的小众追求。戏剧和很多人的生活隔了一道厚厚的墙,无法打通,很多人根本无法想象自己的生活可以和戏剧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结。因此,我急切地想要学习教育戏剧,想把这颗曾经照亮我的明星摘下来,给更多的人带来光亮。然而,求学路上我却受到了很多阻挠。当时教育戏剧在中国还是一片蓝海,鲜少有人知道,研究资料匮乏。同时,国内的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开设这个专业,想学习也无从下手。最后,我从台湾老师那里了解了学习这个专业最好的学校——英国华威大学,于是决定出国留学。而此时,最大的阻挠来了,父母亲坚决反对,他们决不允许自己北大毕业的女儿去学习一个中国至今从未出现过的专业,这个专业前途未卜,充满不确定性,而国内有更好的出路等着我。记得那段日子,我经常在宿舍的楼道里跟爸妈发生争吵,每吵一次都大哭一场,尤其记得爸爸问我:“你能说明白教育戏剧是什么吗?你觉得它有用,未来中国人就会觉得有用吗?”当时还处于感性认知的我,哑口无言,可是我心里坚定地知道,教育戏剧就是我的星星,我要把它摘下来。于是,我努力申请了国家奖学金,解决了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在与父母长时间的激烈沟通中,获得了出国的机会,从此,我离我的星星更近了。
  来到了英国华威大学,攻读教育戏剧硕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跟随三位导师和多位英国一线实践者,学习了教育戏剧。过程中,我参与了300多场教育戏剧工作坊,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经验。同时,我坚持每天整理笔记,每周阅读,及时消化、反思我的实践经验,形成更为系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做中学”的方式塑造了我的思维,让我从过去一贯的“文字思维”转化成“身体思维”,让我对教师“灌输者”身份的认知,转化成“引导员 演员”的认知,让我对“玩家精神”产生了创造力的注解,让我懂得了“尊重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如何真实地发生。同时,这一年的学习也开阔了我的视野,给予了我很多新的启发。教育戏剧不仅局限于我在台湾所学的应用,它作为一种借用戏剧和剧场展开教学、活动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多种学科和领域之中,帮助人全面发展。英国很多一线的教育戏剧实践者就是选一个小的切口进入,例如在文学课中使用、在心理治疗中运用、在社区群体中应用、在企业培训中运用等等,让教育戏剧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地影响每一个人。
  出国留学,让我看到了教育戏剧这颗明星更耀眼的光芒,作为一个摘星人,想要把这颗星星带回国,让它的光芒释放出来,影响更多人。
  一闪一闪,放光明
  学成归来,当时的国内,教育戏剧刚刚兴起,市场上的师培和课程鱼龙混杂。有一部分感兴趣的人开始在这样混杂的市场中学习,试图了解教育戏剧,而一切就在不成熟中悄然发芽。而此时的我,去过公司,经历过短暂的创业,最后选择去了一所学校,原因很简单:就像我的导师Joe Winston,在一线教学深耕数十年,一个教育戏剧老师,只有拥有大量的一线教学经验,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东西落地化,形成适合孩子发展需求的优质课程,才能将富有实操性的教育戏剧教学法传播给更多的实践者,发挥出它巨大的影响力。
  于是,这些年,我深耕在3-12岁的儿童教育戏剧领域,给超过1000多个孩子上课,积累长达4000多课时的实战经验,不断形成针对不同学段孩子特点的系统化儿童教育戏剧课程。同时,通过师培以及和不同学科老师的合作,我也开发了很多学科融合课程,例如将教育戏剧应用到语文、英语、德育、体育等学科中去,让很多学科老师学习、掌握教育戏剧教学法。在兼顾学校教学的同时,我又成立了自己的晓彤教育戏剧工作室,通过这个工作室,让更多人认识教育戏剧,让这颗明星,在更多人生命中,一闪一闪,放光明。   在2018年,我在喜马拉雅创办了一档栏目“晓彤分享|走进英国教育戏剧课程”,这个栏目是至今为止,喜马拉雅上唯一一档“教育戏剧类”栏目。刚开始创办这个免费栏目,初心很简单,让更多人了解英国教育戏剧课程。线上节目依托互联网传播,覆盖人群广,学习方式灵活,可以方便大家随时学习。当时,结合自己的观点解读,我将自己在英国参加的一些优质工作坊内容制作成一期期节目,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就这样栏目开办了。从没有粉丝,到慢慢受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的关注,他们开始给我留言,询问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感谢,尤其记得一个听众说:“听节目仿佛亲身经历华威的教学,我上班开车可以随时学习,太幸福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方便快速地把最优质、最原汁原味的课程带给渴求了解教育戏剧的人,一直是我的初心,这些小小的鼓励,让我在摸索中坚持做了30多期节目。
  后来有半年的时间,由于我工作的调整,没有时间、精力持续更新节目,就把节目暂停了。可是,我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个节目,有一天,我又重新打开了喜马拉雅,发现很多人给我留言,表达了他们对这个节目的喜欢,并希望我继续更新下去。看到越来越多人因为这个节目了解教育戏剧,并期待学习更多内容,我便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继续更新下去的动力。于是,在繁重的工作中,我尽量抽出时间,继续录制节目,保持更新,并在节目内容上,结合听众们的反馈和问题做了调整,添加了一些教育戏剧理论、自身的教学案例、儿童剧赏析、戏剧疗愈和多学科融合案例进去,丰富节目,以适应不同类型听众的需求。2019年最后三个月,我在栏目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了直播的方式。为了给听众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我每周日八点半开通一个小时的直播分享,通过直播间和听众即时化的互动,开展更为有效的学习。
  这一年多来,一个小众的教育戏剧类栏目,从0人的影响力,到百人、千人的影响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较于其他品类的栏目,它或许有点慢,我也曾苦恼过粉丝量增长速度缓慢,苦恼过部分栏目播放量不高,苦恼过直播间的参与人数少……可是在一次次反思、更新、总结的坚持中,我看到越来越多人对教育戏剧感兴趣,包括学生、老师、家长、不同行业从业者等,我就看得到教育戏剧的光明。而这群关注我节目的教育戏剧学习者,就像一颗颗教育戏剧的小星星,因着这个节目,将教育戏剧的光亮一閃一闪,传播到全国各地,创造出更广阔的光明。
  我是摘星人晓彤,愿一生守护教育戏剧这颗明星,在中国,一闪一闪,放光明。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2014年12月30日,海拔1300米的五峰县茅坪村早已进入严冬时节,但党员张洪英家却是暖意融融。  “我这个月帮助联系的困难户把蔬菜收完了!”80多岁的老党员熊明香率先晒出自己的成绩单。“我完成了帮助8个联系户发展中药材的任务!”党员致富带头人熊剑接过话匣子……这是五峰镇茅坪村支部所属的茅坪党小组2014年第12次党员集中学习会,也是党小组年终民主评议会。  2012年以来,五峰县以党小组建设为
鄂城区委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构筑“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使党建与网格同步,推进了管理创新,延伸了党建链条。  组织设置与农村网格同步,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全区划分为1439个网格,在每个网格上成立党小组。按照“1 1 X”模式,民主选出1439名网格党小组长。每个网格组建服务团队,将计生协会会员、党员志愿者等纳入服务团队,形成“一人负责,多人协同”的服务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我们调研发现,农村党员意识淡薄,群众看党员无荣誉感、书记看党员无责任感、党员看支部无归属感的“三无”问题十分突出。要增强党员意识,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注重思想上入党,把好党员“质量关”。坚持“三为主三倾斜”,即以35岁以下农村青年为主、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以在职年轻村干部为主,向农村经营大户、致富能人倾斜、向妇女倾斜、向非公企业一线工
今年以来,十堰市郧阳区为认真落实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制度,用“三个紧扣”为全区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情况进行健康体检“把脉会诊”。紧扣“六大纪律”,严格用纪律的尺子衡量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紧扣“三个重点”,该区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制度紧紧盯住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问题开展巡察;紧扣“三个必谈”,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巡察谈话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仅如此,该区始终注重党风廉政建
去年以来,黄石市按照组织部门服务中心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干部队伍实际,有序推进干部交流工作。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需要推进干部交流。坚持把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岗位作为锻炼使用干部的第一阵地,对长期在艰苦、复杂岗位工作,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适时予以提拔重用。围绕选好配强发改、经信、商务、招商、信访维稳、开发区、各工业园区等领导班子,整合全市干部资源,选拔10名优秀干部任职;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都能衣食无忧、住行无碍。这不就是我最初的梦想吗?   以前总听人说:农村是个大舞台,基层是个大课堂,农民是位好老师。走上大学生村官岗位已近两年,我发现这片广袤的土地,的确能让梦想生根发芽。   不惧琐碎,才有和风晓畅。刚入村时,我跟着负责党务和便民服务室的刘主任熟悉村情。每天,我们很早就接待村民。一次,一位老人急匆匆走来,申请低保。儿媳妇病了,儿子没法工作;老伴身子不好,没什
早在2010年就摘取“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桂冠的宜城市地方税务局,近年来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地税事业发展,不断开拓创新,打造党建品牌,再创税收业务与党建工作双丰收。局先后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地税系统十佳基层单位”、“襄阳市先进党委(组)中心组”等荣誉称号,有125人次受到宜城市级以上表彰,多项工作受到省、襄阳市地税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通报表彰。  “
75岁太婆竟被纳入助学扶贫,这是武汉治庸办暗访精准扶贫时,所发现的“失准”典型问题。(详见4月19 日荆楚网)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因人施策,要帮扶到“点子”上。如果“三伏”送木炭、“三九”送风扇,所给予的帮扶并非群众所需、所盼、所求,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被帮扶者啼笑皆非。  原来,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的陆运姑年老多病,主要依靠低保来维持生活。由于老伴去世多年,儿子遭遇意外不幸离世,女儿们相继出
“四有”是好干部“20字”标准的县委书记样板,是新常态下县委书记的立身之本,是新时期衡量一名县委书记的基准标尺,也是所有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  坚持政治定力,做党的“忠心人”。作为一名县委书记,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自己的“定海神针”,坚定政治信念,把准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遵守政治规矩。要带头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带头深入村、社区讲党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潜江市委组织部紧密结合实际,细化学习方案,提高学习质量。针对学习不够的差距,进一步修订完善部机关全年学习计划和学习办法;针对工作作风不深入的差距,制定部机关干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每名干部联系1至2个区镇处;针对服务水平不高的差距,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热情为来访办事人员服务;针对创新精神不强的差距,实行组工特色项目计划,每个科室全年力争打造1至2个特色工作品牌;针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