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精神及地理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井冈山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进行的军事斗争,在这次斗争中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为精髓的中国共产党军事精神文化,同时,井冈山也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文华的发源地,本文结合考察,对井冈山斗争这一军事历史事件,结合井冈山精神,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井冈山斗争的军事地理研究。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军事地理;井冈山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在井冈山斗争的开辟下,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毛泽东1928年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斗争》,提出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武装割据,并阐述割据历程和现势,从军事、土地、党组织、革命性质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井冈山根据地革命过程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并组织湘粤赣等多起农民秋收暴动。在共产党的八一会议上,革命领导人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以及经验教训总结,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改革方针。
  (一)毛泽东率领部队的军事地理过程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农民秋收暴动、从江西进入湖南攻打长沙,受到地方军队的顽强抵抗而失败后,队伍后向萍乡撤退,革命军进入罗霄山脉中段,取得罗霄山农民武装的支持,创造了共产党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后成立三县工农兵政府,这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期规模,南昌起义余部向南行进,朱德领军从宁岗进入井冈山,陈毅率领部队从资兴和桂东向井冈山行进,最终在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5月4日举行会师大会,正式成立中国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的军事地理过程为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经过潮汕再辗转回到赣南,随后进入湖南,会师井冈山。
  (二)三次反进剿、两次反会剿
  1928年7月,湘赣两省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发起会剿,东西两面夹击,红军主力进军湘南,因此根据地遭受敌军的重创,同年8月下旬,敌军再一次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红军将敌军击退,9月毛泽东朱德率军彻底粉碎敌军第二次会剿,收复大片地区。
  这次军事地理过程,既有扩张又有回师,扩张体现在向周边县进驻,回师体现在收复失地
  (三)撤离井冈山
  1928年12月,国民党出动18个团军力对井冈山发起第三次与“会剿”,毛泽东在柏露会议上决定率四军向赣南出击,实行“围魏救赵,解井冈山之围”,红五军留守井冈山,1月26日,敌人向井冈山五大哨口发起猛烈进攻,五大哨口相继失守,彭德怀率军向赣南突围,井冈山彻底失守。
  在这一过程中,先是红四撤离井冈山向赣南出击,随后五军突围与四军会和,后期,五军再次重返井冈山并再次撤离[1]。
  二、井冈山地理视角综合分析
  井冈山前期根据地建立在茅坪,该处靠近贯通古城的交通要道,敌人进剿会最先攻打此处,实际上该根据地,也是敌我之间战争的拉锯地带,之后红军根据地转至茨坪,茨坪有五大哨口,五大哨口易守难攻相对安全,但是敌人经历过失败之后,另寻捷径,在买通的当地农民带领下,找到捷径翻岭而入,这表明,虽然五大哨口占据地势险要,但是分兵把口的防守有一定的局限性,敌人在经历失败之后会轮流尝试各大哨口,以及其他路径。
  另外,井冈山也有着资源支撑的局限性,井冈山局地范围小,资源十分有限,人口少,耕地少,经济落后,这也就代表着军资短缺,这是井冈山沦陷的重要因素[2]。
  三、井冈山道路发展与井冈山精神
  (一)井冈山的道路发展
  虽然井冈山失守,而“朱毛”出击赣南,走出了中央苏区根据地重要的一步,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管中央苏区,还是东北解放区根据地,都是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发展,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正是在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农村根据地的实际情况为基准,对中国革命前途进行思考,在对井冈山斗争的实践总结后,提出无比光辉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二)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井冈山精神生产与井冈山斗争实践之中,作為我党初期诞生的伟大革命精神,井冈山继承着华夏民族优秀传统。井冈山精神秉承“坚定信念,艰苦斗争”的思想,在井冈山斗争阶段,由于敌人的封锁,物资十分短缺,食物和休息都得不到保证,而红军之所以能支撑下来,靠的就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在崇高理想的激励下,许多党员和红军战士不惜献出生命,铸就了革命的丰碑。
  井冈山精神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在井冈山斗争岁月里,以毛泽东为领袖的党员,把人民最高利益作为自己战斗的目标,把动员群众、人民,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精神作为共产党的归宿,自始至终把人民摆放在最高位置,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自身的利益,他们为此献出自己的青春,直至热血流尽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3]。
  四、结语
  本文以军事地理视角综合分析了井冈山斗争,明确指出井冈山沦陷的具体原因以及井冈山斗争的军事地理过程,纵然井冈山曾沦陷,井冈山斗争却诞生了中国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是维系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神血脉,井冈山精神将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修春亮,钱肖颖.井冈山斗争的军事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2016(3):116-121.
  [2]张纯,姚婷婷.论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地位和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83-85.
  [3]梁星亮.党中央落脚西北苏区与新局面的开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10(3):65-70.
  作者简介:
  易晖(1977—),女,汉族,江西永新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井冈山精神与党性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比较研究,找出二者的相通性和差異性,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马克思